生活是用來咀嚼的
——讀《泥土之上》
胡雁冰
11月25日,《重慶晚報》「夜雨」副刊頭條,刊發了《泥土之上》一文,引來一片讚揚。更是引起幾個六〇後、七〇後資深作者的感嘆!
主要感嘆的是,描寫鄉情鄉愁的文章可謂如過江之鯽,但這一篇卻有些與眾不同!而作者只是一個九〇後女青年。感嘆者更是說,自己也寫過不少這類文章,但怎麼就不及呢?
我沒法感嘆,雖然也屬感嘆者,因為寫得少,更因為寫得不好,只好偷偷嘆氣。嘆氣之餘,反覆讀了幾遍,不妨說說自己讀後的一點粗淺感受,權當另一種感嘆吧。
縱觀此文,洋洋灑灑三千二百餘言,總體感受是:娓娓道來,敘述從容,情感細膩,內斂厚重。有情節、有故事;有歷史、有傳統;有哲理、有啟示。記錄鄉愁,咀嚼生活,反思當下,重新出發。
此文通過對曾祖母及曾祖父一生的回憶,通過「在米飯上插立筷子象徵墓碑」「老人在壽宴上是一種象徵性的存在」「一棵櫻桃樹的枝椏和一顆櫻桃」「一張桌子是顧家的象徵」等具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祖輩的克制和堅守、無奈和隱忍、付出和犧牲以及收穫和回報。以一顆九〇後年輕的心,感知鄉情、揣摩鄉愁。讀來令人唏噓、默然含淚!
竊以為鄉愁,只有與鄉村關係緊密的農村人、從農村進入城市的第一代人(城一代)以及部分第二代人(城二代)才感受強烈,而且會隨著代際下傳而遞減,直至消解。只是注意承續傳統的家庭,會消解得慢一些。因為隔離農村太久的城市人,會「好了傷疤忘了疼」,甚至「沒有傷疤不知疼」!
但作為農耕文明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鄉村文化的脈搏還需要繼續跳動。所以與鄉情、鄉愁有關的文章,會不斷應時出現。
據說一些有「經驗」的寫手,會在每一個時令節氣到來之前,提前書寫相關的文章,以應各類媒體之需。但年年都寫,恐怕要寫出新意也比較難,特別是對於一般普通作者而言。
還想說一點,文章的厚度與張力,不完全與年齡有關。其實,年齡大有生活是優勢,但咀嚼不多,反芻不夠,急於求成,沉澱不下來,加上探索新的方式不足,就會成為突不破模式的老套的東西。
自娛不讓別人樂,也算是一種罪過。
文章最後有一句話:「我的家族裡有一些什麼東西,也隨著曾祖母一起丟失了。」令人一震,發人深思!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