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產品、品牌、資本,迴環往復的交鋒,時而居於下,時而一躍而上。無人願屈居「老二」,彼此處心積慮地搶奪老大哥寶座,時而一馬落下,時而潛流湧動的暗戰。每當回顧這對同城兄弟的競爭時,我們依然能被其充滿灼熱的激情所感染。
站在2013年時代的峰巒,俯瞰速凍食品競爭歷史的江河,從兩大品牌的歷史深處捧出閃光的寶石,讓人不由自主地隨著三全與思念鬥智鬥勇卻又相互合作的路線圖中清晰看清兩個速凍行業巨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跳躍式發展的生動軌跡……
發展路徑:超越與反超越
1993年,速凍市場混飩初開,遍野荒蕪,陳澤民搶先開利。
幾年內,三全湯圓供不應求,等著拉貨的汽車排了數公裡,如日中天的三全腰板挺直而霸氣,現金才能提貨。
四年後,一個果敢而滿腦怪點子的年輕人,把速凍廠開在了陳澤民的對門,這個是李偉,一個靠賣冰雪糕起家,卻有著創業夢想的年輕人,他的廠子叫思念。
後來者如何插足?思念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價格便宜,可以賒帳。」兩板斧下來,經銷商意志動搖……思念從三全砍伐到6000多萬的訂單。
此時李偉29歲,陳澤民55歲。一個是少年強,另一個老年壯。
四年的積累,三全產值過億。陳澤民原諒了30多家速凍湯圓跟風,這其中包括李偉,儘管有點蔑視的味道。
此時聰明過人的李偉成了陳澤民兒子陳南的朋友,經常打著地鋪,在陳澤民家裡「偷師學藝」。
思念在陳澤民的縱容下野蠻生長,思念食品廠成立第二年,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李偉就提出了「三年之內超過三全」的口號。果然,僅用兩年,思念產值就突破億元——而三全花了6年多時間,只比思念早了一年。
2006年,思念市場佔有率達20%,銷售額20個億,三全被甩在老二的位置,思念發展達到頂峰。錢是英雄膽,李偉宏偉的藍圖立刻展現在眼前:2007年產量20萬噸,產值10億,三到五年超越三全,搶下冷凍市場的半壁江山,思念在成都、廣東和浙江的三家新廠立即開工。在2008年,思念又成為北京奧運會的速凍包餡食品獨家供應商。
思念勢頭並沒戛然而止,而是快速登錄新加坡股市,攬資超過5億元 ,李偉的表現,同樣讓陳澤民看得瞠目結舌:「收購黃河大觀,進軍房地產,隨後,在快餐業與三全賽跑,緊接著,又裹挾著強大攻勢,進軍白酒行業……」
資本與品牌這兩步,思念都走在了三全的前面,一時風光無限!此時的思念甚至被媒體公認為行業老大,甚至有了思念準備收購三全的坊間傳言.
2006年,三全按捺不住,展開全面反超戰:三全鄭州食品工業園區開工,隨及天津、成都、蘇州、廣州等地生產基地紛紛上馬,與思念展開了一輪跑馬圈地爭霸賽。陳澤民希望擴大產能,縮短自己與市場的距離,更快、更有效地搶奪市場。
2008年,三全眼前雲開霧散,當年8月,三全在深圳上市,成功扳回一局。2009年7月2日,陳南接替陳澤全成為三全董事長。隨後的2010年,三全以28%的市場佔有率全面超越思念。2013年更是一舉拿下另一行業巨頭龍鳳食品,壓制灣仔碼頭北襲的勢頭。成為名符其實的行業老大。
而思念則四處出擊,在房地產、白酒行業頻頻出擊,在多元化的過程中,對速凍食品業務發力不足,營收節節下滑,而且時有質量事故傳出,曾經的速凍第一品牌變得有名無實,在新加坡股市,股價低迷、交易冷淡,最終在2012年10月徹底退出股票市場。
今天的思念似乎是走入了低谷,但是李偉早已另闢蹊徑,李偉的多元化運作項目:中部大觀、杜康先後在新加坡和臺灣兩地再次成功上市,隨後李偉的地產項目思念果嶺山水日進鬥金,李偉的「資本運作」玩得風生水起。今天的李偉坐擁速凍食品、地產、資本運作、白酒四大產業,數千億的資本運作能力。
只是,這種巨大的能力只是體現在了思念的大股東李偉身上,這種多元化,是李偉事業的多元化,而思念依然是一家傳統的速凍企業,在速凍行業的激烈角逐中,似乎需要李偉再拿出創業初期那種對於速凍食品行業的熱情,只要有了足夠的熱情,它仍然具有反超的底氣和能力。
點評:三全和思念的之爭,亦形同中國現代企業的競爭,變幻而激烈,而每一個節點都是跌宕起伏,充滿傳奇,競爭中的超越,並不僅僅局限於單一層次的數字層面,而是一條從市場到戰略、方向、品牌,乃至資本的全面超越之路……
三全一直本本分分的做食品,既沒有搞多元化,也沒有李偉那樣在資本市場如火如荼的賺快錢 ,發展穩健,而後勁十足。
而思念的大股東熱衷於資本運作下的多元化,一系列的大動作,快錢蜂擁而入,自然會有很多的風險,主業思念競爭力暫時屈居三全之後,看似不正常的背後,卻有著正常的邏輯。
產品體系:模仿VS創新
思念的產品策略讓三全一直頭疼,三全出什麼產品,思念也會緊跟。
思念模仿中也總能找到一些領三全頭疼的小創新,然後大把的消費者給吸引過去。
1998年,思三全主推35克湯圓,但思念卻瘦身成10克重的「珍珠」小湯圓,一炮而紅,結果當年銷售四千噸,攬金千萬元。次年,思念又推出重量僅3.5克的小小珍珠湯圓,一個小變化,讓思念便宜佔盡,銷售猛然增加到8000多萬元,淨利潤2000萬。
2003年三全推出老街油條,利用人們的懷舊情緒,在湯圓之外的開闢了一個新的市場,開市大利,當月獲得700多萬的銷售額。老街油條上市不到半年,李偉就隨其後推出了思念油條,產品模仿對手,但賣點不含糊,思念打出了油條不加明礬的概念,而且思念油條的名字就叫「放心有條」,思念放心,三全鬧心,這年,三全油條的消費者跑了大半。
2010,三全把老街油條推進了西式快餐廳,並且也學起了油條不加明礬的概念競爭。但思念又玩出了新花樣,在黃色的油條披上了一層雪白的糖霜,然後取名「霜糖油條」,並且推進了2600多家肯德基店。
這種討巧性的產品變化,讓不少消費者產生了錯覺:思念是富有創新精神的品牌,而三全則是老套僵硬、缺少變化!
思念像影子一樣緊緊粘著三全,走到哪裡跟到哪裡,讓人頭疼卻沒有辦法。三全推出粽子,思念也推出粽子,三全推出餛飩,思念也推餛飩,三全推南瓜餅、思念就推芝麻球,如果不注意看,還以為是一家的產品,連價格都一模一樣。讓不少消費者誤以為兩家的孩子是一窩的崽。
擺脫對手的最好辦法只有不斷創新產品,三全極力擺脫思念的跟隨,1995年臺灣的龍鳳進入中國天津、華北市場,龍鳳憑藉著水餃一年銷售過億。陳澤民很受啟發,1998年,三全推出速凍灌湯水餃,新產品一上市就暢銷全國,一炮走紅,並趁機攻入上海。
但是2001年,思念又跟了上來,推出自己的灌湯餃子,甩也甩不掉,而且思念的銷售額達到了2億多元。
2002年7月,三全加大了產品線的創新力度,成立了十幾個產品研究室, 對產品線進行了細分,一舉推出了湯圓、水餃、包子等數十個品種。並且重拳推出了「狀元」系列。甚至在思念引以為傲的小湯圓產品上,三全也一連擺開7個品類。 三全的積極阻擊,讓三全的營銷From EMKT.com.cn人員士氣大振。
面對三全如此之多的產品種類,讓思念措手不及,模仿策略顯然被動,思念好像服軟了。陳澤民見好就收,此時,龍鳳食品大舉進軍,北方市場,陳澤民立即調轉槍頭對準龍鳳,推出狀元水餃向龍鳳佔據的中高端市場宣戰。
為了完成這個戰略轉移,三全籤約蔣雯麗代言狀元水餃,果然增長強勁。龍鳳被狙擊在了上海及長江以南。
思念卻不硬碰,李偉的招數並不僅是依靠模仿、用價格、用規模將對手逼死。在三全與龍鳳在高端對壘的時候,思念則在市場首推更多的細分產品「煎餃好吃」「思念飛餅紛紛上市,在水餃市場上,思念則推出「手打天下」——而且只推出495克、720克、1080克。每一個產品都具有一個差異化的創新品類概念,所到之處,搶購成風,而幾度造成產品供不應求,短短半年年時間而思念憑藉著三個創新產品當年銷售3個億,而憑藉著灌湯水餃,整體銷售達到20億。
2006年,三全餃子銷量和收入都能超過湯圓,餃子成為三全的主導產品,
兩家的廝殺終於明白,餃子才是主線。一旦餃子路線的確立,雙方的廝殺再次掀起。
三全的節奏越來越快,2006年月,三全狀元水餃升級為更高端的702克精包裝水餃,品質升級,餡含量高於一般產品。一年後,三全對三全狀元水餃全面實施差異化戰略,在口味上進一步細分,開南北口味之先河,全新推出獨特的東北風味水餃。2008年7月推出東北水餃,希望在高端市場參與競爭。隨後,三全以文火煲湯為賣點,推出三全珍鮮灌湯水餃,三全的高端產品銷售比重不斷提升。三板斧下來,三全的毛利率保持到了36%以上,思念在三全快速的產品更新大賽面前追趕的步伐越來越慢,越來越沉重。此時的三全直追龍鳳並且一舉超越思念。
乘勝追擊,2012年冬,三全又推出了私房水餃,三全食品新產品私廚系列水餃也高調問世,不過這次的對手不是思念,不是龍鳳,而是灣仔碼頭,此時移情白酒行業思念已經不再是競爭中的主角。
點評:市場總是會給人安排兩種角色,領導者和跟隨者。思念在這個時間採取的就是給隨者的策略。老大不好當,費盡心機不斷的創新,還隨時可能失敗,只要擺好做老二、老三的架勢,跟著老大遛就行。不但不會吃虧,甚至還能時不時超越老大一下。
這一期間的思念與三全在產品結構上幾乎相似,在各個檔次上都有相互抗衡產品。而且口味上相似兩兄弟長期在鄭州等二線市場拉鋸戰,讓很多人將兩家全部當成了二線品牌。此時獲取更多利潤的辦法只有兩條路,要麼擴張產品線依靠規模取勝,要麼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單品零售價格,提升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