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當我們反思中國文化的主流,恐怕繞不開春秋戰國,先秦的諸子百家,是我們必須要研究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徵就是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大融合,大動蕩主要指的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西周開闢的分封制到春秋已經基本無法推行了,諸侯爭霸,國與國之間充滿了矛盾和紛爭,正是由於缺乏中央的大一統,反過來對文化學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非常惡劣。這些滅亡國家原來的貴族們遭到國破家亡之難,他們要想生存下去,最容易、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出賣自己的學問。因為在西周和春秋早期流行學在官府的制度,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他們接受教育,頭腦得到了開發,用知識武裝了自己。這個時候,爵位、財富都可以丟掉,但學問一定是丟不掉的。所以,當這些落魄貴族一無所有,只剩學問的時候,謀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教書,用學問換收入,以維持生計。
這些人之前絕大多數是貴族,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下的最底層貴族,稱為「士」,他們有貴族的身份,可以接受教育,但是他們在國破家亡之後又最先倒黴,這就為他們走向思想活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或者說是必要的動力。在歷史上,當一件事的發生既有其可能性,又有其必然性的時候,它發生並且成功就成為大概率事件。這樣,「士」開始大量的走向民間,學術也就開始大量的走向民間。
我們說孔子是「至聖先師」,是教師的祖師爺,孔子就是那個歷史環境下的第一批私學老師。政治動蕩,「士」的活躍,學術走向民間,都成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所謂諸子,所謂百家,都是虛數,最常見的是以下十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這十家當中真正能形成宗派的,實際上就是儒、墨兩家,而道家和法家之間融合的內容很多,其餘各家更是如此。有的時候,一些策略家或者一些政治家,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寫下來,就成為一個學派,比如縱橫家。六國要合縱抗秦,秦要打破合縱,就要連橫,主導這些的政治家、詭辯家,或者說政客,比如惠施、公孫衍、張儀、蘇秦、範雎、蔡澤等就算這個學派。這些學派沒有什麼確定的學術分界,雜的成分很多,所以當時學術思想的主流還是儒、墨這兩家大宗顯學。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又依靠政治力量的推動,成為了中國學術絕對的主流,並統治了中國兩千年。所以,我們研究百家爭鳴,研究先秦諸子,就先從儒家開始。
孔子早期儒家學說淺析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孔子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字。仁者,二人也。兩個人在一起會產生某種特定的關係:朋友,敵人,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師生等等,只要有兩個人在,就有一定的社會關係產生。人是一種社會群居動物,所以人與人之間永遠會有各種各樣的關係。按照孔子的理論,「仁」這個字適用於所有的人與人之間,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指導性原則。
在論語中,有49種對「仁」的不同解釋。如果一個概念有49種不同的答案,基本相當於沒有答案,隨你怎麼想,隨你怎麼選。我們來看看幾個關於「仁」的比較重要的解釋。
仁者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者愛人,這是關於「仁」的最基本的定義。人在社會中有不同的愛,夫妻之間是兩情相悅的愛;朋友之間是信任的愛;同事之間是默契的愛;父母對子女是付出的愛,子女對父母是依賴的愛;老師對學生是關心的愛,學生對老師是也是敬仰的愛。但我們看到,孔子的「愛」體現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差等,叫做「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能亂,所有的「愛」都被「三綱」限制死了。比如父母愛子女可以撫摸孩子的頭,但反過來不行;父母給子女定下的親事,孩子必須接受等,這些都是有差等的愛。也就是說,愛人,都必須按照規定的模版來愛,不能越制。「仁」者愛人,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或者理想,但如果能做到愛無差等,做到平等的愛,做到「博愛」,社會或許會更加和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你想對別人做什麼的時候,就要想一想自己想不想這樣?你不想挨打,就不要打人;你不想挨罵,就不要罵人;你不想被人傳閒話,自己嘴裡就乾淨點。如果我們真能精通、理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人際關係通常不會太差,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換一個角度考慮,「己所欲」又該如何呢?己所欲,也應該做到勿強加於人,特別是以愛的名義強加於人。在我們這個社會,愛,有的時候過於沉重,比如,父母要求子女學習僅父母喜歡或認為有用的專業和課程,妻子要求丈夫吃僅妻子喜歡吃的特色食品等等,皆屬於己所欲而強加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想成功嗎?幫助別人去成功!你想發達嗎?幫助別人去發達!如果我們知道什麼叫「仁」,知道仁者愛人的核心是能夠幫助別人成功,笑看別人成功,甚至笑看別人打敗自己而成功,這種境界離世界大同就相去不遠了。但中國的文化裡太多的是,只能別人不如我,絕不許我不如別人。我們講競爭,應該是你強我更強,但中國特色的競爭往往是我弱你更弱,你想強我讓你強不了,這是不對的。子曰見賢思齊,見到比我們強的人,我們就要向他看齊。沒有任何人能夠永遠獨佔鰲頭,永遠當冠軍,所以孔子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我們不能真正深刻理解這些老祖宗的教誨,我們就很難獲得人生境界上的升華。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所說的道就是「忠、恕」這兩個字。忠是忠心,答應的事,就得做到。曾子說「日乎三省吾身」,每天第一個反省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替別人做事的時候,有沒有盡心竭力的去做呢?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做到忠恕,就是「仁」人,就是君子。
孔子的政治理念——德
子曰:苛政猛於虎。孔子反對苛政,主張以德政治天下。這個「德」字,就是儒家學說的另外一個核心,是孔子的政治理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治的政,意思就是正人君子的正、公正的正,你帶頭走正路,那麼底下的人還有誰不走正道,誰不做正人君子呢?孔子認為統治者應當以身作則。季康子又問: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季康子又問:那我們把無道之人都殺了,然後去推崇那些有道的人,會怎麼樣?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回答:何必殺人呢?你的德行像風一樣,老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樣,草是跟著風向擺動的,如風拂百草一般,你怎樣做老百姓就會怎樣做。
孔子後來總結,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用政令或者刑罰來引導民眾的話,老百姓可能不犯錯,但是很無恥。孔子的理想狀態是用道德如風拂百草一般教化民眾,這樣老百姓就會很齊整,而且懂得廉恥。但僅以德來治國可行嗎?
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的一首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中九州生氣恃風雷的「風」就是上面所說的君子之德風,用道德之風以拂百草,就是說統治者應該教化萬民,使老百姓都跟隨統治者,同心同德。如果老百姓不跟你同心同德怎麼辦?就要靠「雷」來斧正,這裡的「雷」就引申為法律。國家要想有生氣就要「風雷」並重,應該教化與法律並行。
「德」是高標準,要求人們儘量做到優秀;「法」是低標準,要求人們不要違背最基本的原則。比如扶老年人過馬路,做到了是「德」,說明你很優秀,但不扶也並不犯法。我們不能都用道德標準去要求,如果混合了德與法的區別,把德當成法,就會期待一個特別高水平的社會,這個社會是很難達到的。儒家理想的社會狀態就是這樣的,所以,儒家註定是讓人失望,乃至絕望的,因為它所期待的這種理想國度永遠實現不了。而法是社會的最低標準,我們以法的標準為基礎,再儘量向德上靠,如果連法的標準都達到不,這個社會就面臨解體了。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說要依法治國。
孔子的治國理念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孔子最直接的治國宣言。引導和治理一個大國,第一需要敬事而信。敬事就是敬業,各行各業,做事均需敬業,統治者治國同樣要敬業,而且要對人民有信譽,講誠信,統治者說話要算數。
第二要節用而愛人,不能太奢侈,要有仁者愛人的思想。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收成不好,用度不夠,怎麼辦?有若對曰:盍徹乎?收一成稅怎麼樣?哀公挺不高興,收兩成稅還不夠用呢,何況一成。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如果百姓富足,國家就可以富足,如果百姓不足,國家怎麼能富足呢?所以,統治者要節儉,要愛人民,要讓人民富足。
第三要使民以時,徵發民力要在適當的時間,應該遵守農時,不能耽誤老百姓的耕作與收穫,像後世的秦朝和隋朝這樣大規模的徵發民力,國祚時間就短。這些都是孔子的治國理念。
孔子的等級觀念——禮
孔子第三個核心思想稱為「禮」。孔子的「禮」也是有差異的,「禮」就是「仁」的等級化、差異化表現。「禮」就是秩序,秩就是等級,序就是順序,按等級來的順序就是「禮」。我們現在常說,請領導先走,就是這個「禮」。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於夏、商兩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禮制。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君要有君主的樣子,作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作兒女也要有兒女的樣子,是不能錯亂的。像教訓孩子一樣跟父母說話肯定是不行的,這裡有很嚴格等級觀念,再加上夫夫,妻妻,「三綱」的概念基本就出來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來恢復品秩和順序。孔子詳細解釋克己復禮,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認為只要不符合禮制順序的都不要做。
對孔子早期儒家思想的反思
孔子認為「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德」是「仁」的一種體現,「禮」是「仁德」的具體化,這樣的一個結構體系,有它最根本的優勢,也有它最大的缺陷。孔子和他的思想都是有歷史局限性的。
按照孔子設計的理想國度,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友愛,充滿了善良,充滿了尊敬,應該是非常美好的,但它缺乏一個「平等」概念。孔子從來不認為人生而平等,他始終認為人生有差等,所以才會各安其分。但是如果沒有「平等」兩個字,西方的自由、民主、博愛就成為空談,西方近現代思想解放最根本的信仰就是「平等」。
雖然如此,我們也必須看到,孔子的學說,孔子的思想對中國歷史具有絕對的影響,對中國現代也有偉大的貢獻,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夠我們受用終生。因此,我們仍應以崇敬之心研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來檢視現在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