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早期儒家學說淺析及其反思

2020-12-18 鼠眼觀世界

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當我們反思中國文化的主流,恐怕繞不開春秋戰國,先秦的諸子百家,是我們必須要研究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徵就是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大融合,大動蕩主要指的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西周開闢的分封制到春秋已經基本無法推行了,諸侯爭霸,國與國之間充滿了矛盾和紛爭,正是由於缺乏中央的大一統,反過來對文化學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

春秋戰國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非常惡劣。這些滅亡國家原來的貴族們遭到國破家亡之難,他們要想生存下去,最容易、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出賣自己的學問。因為在西周和春秋早期流行學在官府的制度,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他們接受教育,頭腦得到了開發,用知識武裝了自己。這個時候,爵位、財富都可以丟掉,但學問一定是丟不掉的。所以,當這些落魄貴族一無所有,只剩學問的時候,謀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教書,用學問換收入,以維持生計。

這些人之前絕大多數是貴族,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下的最底層貴族,稱為「士」,他們有貴族的身份,可以接受教育,但是他們在國破家亡之後又最先倒黴,這就為他們走向思想活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或者說是必要的動力。在歷史上,當一件事的發生既有其可能性,又有其必然性的時候,它發生並且成功就成為大概率事件。這樣,「士」開始大量的走向民間,學術也就開始大量的走向民間。

我們說孔子是「至聖先師」,是教師的祖師爺,孔子就是那個歷史環境下的第一批私學老師。政治動蕩,「士」的活躍學術走向民間都成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諸子百家

所謂諸子,所謂百家,都是虛數,最常見的是以下十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這十家當中真正能形成宗派的,實際上就是儒、墨兩家,而道家和法家之間融合的內容很多,其餘各家更是如此。有的時候,一些策略家或者一些政治家,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寫下來,就成為一個學派,比如縱橫家。六國要合縱抗秦,秦要打破合縱,就要連橫,主導這些的政治家、詭辯家,或者說政客,比如惠施、公孫衍、張儀、蘇秦、範雎、蔡澤等就算這個學派。這些學派沒有什麼確定的學術分界,雜的成分很多,所以當時學術思想的主流還是儒、墨這兩家大宗顯學。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又依靠政治力量的推動,成為了中國學術絕對的主流,並統治了中國兩千年。所以,我們研究百家爭鳴,研究先秦諸子,就先從儒家開始。

孔子早期儒家學說淺析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孔子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字。仁者,二人也。兩個人在一起會產生某種特定的關係:朋友,敵人,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師生等等,只要有兩個人在,就有一定的社會關係產生。人是一種社會群居動物,所以人與人之間永遠會有各種各樣的關係。按照孔子的理論,「仁」這個字適用於所有的人與人之間,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指導性原則。

孔子

在論語中,有49種對「仁」的不同解釋。如果一個概念有49種不同的答案,基本相當於沒有答案,隨你怎麼想,隨你怎麼選。我們來看看幾個關於「仁」的比較重要的解釋。

仁者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者愛人,這是關於「仁」的最基本的定義。人在社會中有不同的愛,夫妻之間是兩情相悅的愛;朋友之間是信任的愛;同事之間是默契的愛;父母對子女是付出的愛,子女對父母是依賴的愛;老師對學生是關心的愛,學生對老師是也是敬仰的愛。但我們看到,孔子的「愛」體現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差等,叫做「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能亂,所有的「愛」都被「三綱」限制死了。比如父母愛子女可以撫摸孩子的頭,但反過來不行;父母給子女定下的親事,孩子必須接受等,這些都是有差等的愛。也就是說,愛人,都必須按照規定的模版來愛,不能越制。「仁」者愛人,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或者理想,但如果能做到愛無差等,做到平等的愛,做到「博愛」,社會或許會更加和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你想對別人做什麼的時候,就要想一想自己想不想這樣?你不想挨打,就不要打人;你不想挨罵,就不要罵人;你不想被人傳閒話,自己嘴裡就乾淨點。如果我們真能精通、理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人際關係通常不會太差,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換一個角度考慮,「己所欲」又該如何呢?己所欲,也應該做到勿強加於人,特別是以愛的名義強加於人。在我們這個社會,愛,有的時候過於沉重,比如,父母要求子女學習僅父母喜歡或認為有用的專業和課程,妻子要求丈夫吃僅妻子喜歡吃的特色食品等等,皆屬於己所欲而強加於人。

孔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想成功嗎?幫助別人去成功!你想發達嗎?幫助別人去發達!如果我們知道什麼叫「仁」,知道仁者愛人的核心是能夠幫助別人成功,笑看別人成功,甚至笑看別人打敗自己而成功,這種境界離世界大同就相去不遠了。但中國的文化裡太多的是,只能別人不如我,絕不許我不如別人。我們講競爭,應該是你強我更強,但中國特色的競爭往往是我弱你更弱,你想強我讓你強不了,這是不對的。子曰見賢思齊,見到比我們強的人,我們就要向他看齊。沒有任何人能夠永遠獨佔鰲頭,永遠當冠軍,所以孔子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我們不能真正深刻理解這些老祖宗的教誨,我們就很難獲得人生境界上的升華。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所說的道就是「忠、恕」這兩個字。忠是忠心,答應的事,就得做到。曾子說「日乎三省吾身」,每天第一個反省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替別人做事的時候,有沒有盡心竭力的去做呢?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做到忠恕,就是「仁」人,就是君子。

孔子的政治理念——德

子曰:苛政猛於虎。孔子反對苛政,主張以德政治天下。這個「德」字,就是儒家學說的另外一個核心,是孔子的政治理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治的政,意思就是正人君子的正、公正的正,你帶頭走正路,那麼底下的人還有誰不走正道,誰不做正人君子呢?孔子認為統治者應當以身作則。季康子又問: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季康子又問:那我們把無道之人都殺了,然後去推崇那些有道的人,會怎麼樣?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孔子回答:何必殺人呢?你的德行像風一樣,老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樣,草是跟著風向擺動的,如風拂百草一般,你怎樣做老百姓就會怎樣做。

孔子後來總結,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用政令或者刑罰來引導民眾的話,老百姓可能不犯錯,但是很無恥。孔子的理想狀態是用道德如風拂百草一般教化民眾,這樣老百姓就會很齊整,而且懂得廉恥。但僅以德來治國可行嗎?

孔子講學圖

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的一首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中九州生氣恃風雷的「風」就是上面所說的君子之德風,用道德之風以拂百草,就是說統治者應該教化萬民,使老百姓都跟隨統治者,同心同德。如果老百姓不跟你同心同德怎麼辦?就要靠「雷」來斧正,這裡的「雷」就引申為法律。國家要想有生氣就要「風雷」並重,應該教化與法律並行。

「德」是高標準,要求人們儘量做到優秀;「法」是低標準,要求人們不要違背最基本的原則。比如扶老年人過馬路,做到了是「德」,說明你很優秀,但不扶也並不犯法。我們不能都用道德標準去要求,如果混合了德與法的區別,把德當成法,就會期待一個特別高水平的社會,這個社會是很難達到的。儒家理想的社會狀態就是這樣的,所以,儒家註定是讓人失望,乃至絕望的,因為它所期待的這種理想國度永遠實現不了。而法是社會的最低標準,我們以法的標準為基礎,再儘量向德上靠,如果連法的標準都達到不,這個社會就面臨解體了。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說要依法治國。

孔子的治國理念

子曰: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孔子最直接的治國宣言。引導和治理一個大國,第一需要敬事而信。敬事就是敬業,各行各業,做事均需敬業,統治者治國同樣要敬業,而且要對人民有信譽,講誠信,統治者說話要算數。

第二要節用而愛人,不能太奢侈,要有仁者愛人的思想。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收成不好,用度不夠,怎麼辦?有若對曰:盍徹乎?收一成稅怎麼樣?哀公挺不高興,收兩成稅還不夠用呢,何況一成。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如果百姓富足,國家就可以富足,如果百姓不足,國家怎麼能富足呢?所以,統治者要節儉,要愛人民,要讓人民富足。

第三要使民以時,徵發民力要在適當的時間,應該遵守農時,不能耽誤老百姓的耕作與收穫,像後世的秦朝和隋朝這樣大規模的徵發民力,國祚時間就短。這些都是孔子的治國理念。

萬世師表

孔子的等級觀念——禮

孔子第三個核心思想稱為「禮」。孔子的「禮」也是有差異的,「禮」就是「仁」的等級化、差異化表現。「禮」就是秩序,秩就是等級,序就是順序,按等級來的順序就是「禮」。我們現在常說,請領導先走,就是這個「禮」。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於夏、商兩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禮制。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為君要有君主的樣子,作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作兒女也要有兒女的樣子,是不能錯亂的。像教訓孩子一樣跟父母說話肯定是不行的,這裡有很嚴格等級觀念,再加上,「三綱」的概念基本就出來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來恢復品秩和順序。孔子詳細解釋克己復禮,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認為只要不符合禮制順序的都不要做。

對孔子早期儒家思想的反思

孔子認為「仁」儒家學說的核心,「德」「仁」的一種體現,仁德的具體化,這樣的一個結構體系,有它最根本的優勢,也有它最大的缺陷。孔子和他的思想都是有歷史局限性的。

孔子的仁和禮

按照孔子設計的理想國度,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友愛,充滿了善良,充滿了尊敬,應該是非常美好的,但它缺乏一個「平等」概念。孔子從來不認為人生而平等,他始終認為人生有差等,所以才會各安其分。但是如果沒有「平等」兩個字,西方的自由、民主、博愛就成為空談,西方近現代思想解放最根本的信仰就是「平等」。

雖然如此,我們也必須看到,孔子的學說,孔子的思想對中國歷史具有絕對的影響,對中國現代也有偉大的貢獻,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夠我們受用終生。因此,我們仍應以崇敬之心研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來檢視現在的社會。

相關焦點

  • 簡述孔子其人及其儒家學說,以及今後對世人有什麼影響?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祖先為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已經沒落了。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在自己學說的核心這個問題上,孔子用的就是啟發式教育。有一天,孔子問弟子曾子,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實,這是孔子考驗曾子,或者說,用曾子的話來向別的弟子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
  • 孔子學說為何叫儒家呢?儒釋道的各自特點?甲骨文中的儒字
    而孔子的學術思想,非常重視禮教,非常重視禮樂文化思想的傳承。所以,孔子的學術思想,以及其後來追隨孔子的追隨者的學術思想,被後世人統稱為儒家。第二:儒,柔也。謙虛和善。我們中華民族向來重視,養生送死。據說孔子年輕的時候,由於家裡貧困,也做過類似的工作。這類工作雖然被人們需要,但是並不被人們高看。其地位往往特別卑微,收入也非常之少。所以這類人,做的是服務業,有點低聲下氣的感覺,逐漸就養成了柔弱的性格。所以,儒的本意是柔弱。也就像上文所說,後來隨著儒家學術思想的發展。儒柔弱的本義,逐漸不被人提及。
  • 儒家學說的發展歷程!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史稱春秋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 儒家學說的基本起點是什麼?
    面對這兩大問題,各家的不同思維路向、理論學說開始輪番登上歷史舞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將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二者的代表文獻是《論語》、《孟子》。而荀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另類」。那麼,儒家思想能發展成一家學說呢?
  • 演講稿範文:孔子及其仁愛思想(每日觀察0354)
    演講稿範文:孔子及其仁愛思想(每日觀文/樊榮強中國人大都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源頭則是孔子。但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夠說明白。簡要而言,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仁愛。孔子主張「述而不作」,因此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由他的學生把他的言論彙編而成的《論語》中。孔子的「仁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治上強調「德治」,主張「為政以德」。二是倫理上強調「孝悌」,即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三是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不問出身貴賤敏鈍,應該平等教育。
  •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這個故事說明不了解孔子,就不可能很好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了解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這就是說孔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他的出生地在陬邑,就是今天山東曲阜東南這一帶。根據史書的記載,他所出生的曲阜有怎麼樣的文化環境呢?
  • 《記住鄉愁》曲阜古城——孔子故裡 儒家之源(上、下)本周四周五...
    3月19日、20日,《曲阜古城——孔子故裡 儒家之源》將亮相央視,節目共分為上、下兩集,通過在古城發生的故事讓大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曲阜古城——孔子故裡 儒家之源》(上、下集)由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拍攝製作,為了展現曲阜古城厚重深邃的歷史底蘊和「禮門義路」的風氣傳承,攝製組六下曲阜,前後累計拍攝一個多月,積累了大量鮮活生動的4K超高清素材。被稱為「東方聖城」的曲阜,因是孔子的誕生地及儒學的發源地而名揚天下。
  • 孔子不是古板的老學究,儒家的書生本不文弱
    這是《說文解字》對「儒」字的解讀,它與儒家的儒是有區別的,實際上儒家與此的聯繫根據後世學者的分析,屬於早期的知識分子階層,只因當時能代表這個階層的是術士,也就是專門負責冠婚喪祭時司儀的祭官,應該是直到孔子時期,這個階層才開始傳授知識,這個階層也就成了後來的儒家。
  • 儒家鼻祖孔子,及其七十二賢人的畫像及簡介(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國博700餘件作品系統展示孔子文化
    展覽分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孔子題材藝術作品」四個部分,匯集了自新石器時期至當代的珍貴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240餘件(套),總共700餘件,其中41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40餘件孔子文化題材美術作品,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力圖為觀眾和研究者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 一個人蠢到什麼程度才會罵孔子和儒家?
    按照孔子一生的作為,他絕不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但他的弟子們幫他做到了這一切。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孔子生前並沒有儒家這一說法,「儒家」是後世對於孔子學派的稱呼。孔子在教學時教的是做人、做學問和做官。孔子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並不拘泥於「周禮」。
  • 孔子是歷代教師的典範,而儒家更是部分皇上長治久安的制度核心
    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直至的學術流派中,對於華夏的普羅大眾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文化。而研究儒家思想必不可免的就是要先認知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爺」孔子的自我認知中開始。孔子在生活的艱辛中自我磨練,成為集成文化的大家學者。
  • 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及其七十二賢人的畫像及簡介(2)
    北京孔廟後部有叫「北京孔廟國學文化景觀」景觀,有至聖先師孔子的畫像,還介紹了七十二賢人,使我們能夠有耳聞七十二賢人而做到目睹七十二賢人的名諱和形象。【布衣鏡界】將分多次一一介紹,敬請關注。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倡導仁、義、禮、智、信,儒家學派創始人。榮旗,字子祈、子祺,一作子顏,春秋魯國人(一說衛國人)。小孔子九歲,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學習,精通六藝,幫助孔子刪《詩》、贊《易》、序《書》、定《禮》。
  • 儒家禮文化及其現代迴響
    原標題:儒家禮文化及其現代迴響 變化是極其顯然的,「儒家禮文化的現代迴響」也已成為再也不能視而不見的重要社會現象。   儒禮的形成及其制度化   儒家也好,儒家禮文化也好,對於歷史,我們追究的是它本來的一種狀態;對未來,它則會有一些是屬於填充項,是有待填進去的,是開放的。當然,也應該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和原則   同樣是「儒家」,在歷史的不同階段,有著一些不同的內涵和外延。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也有人認為,孔子問禮的那個人是老聃,並不是寫《道德經》的老子。或者《道德經》託名老聃所作。究其實怎樣,恐怕難以論斷了。二、老子究竟有沒有反對儒家學說的言論呢?老子在經文第十八章中講:大道廢,有仁義。言外之意是說,天下無道了,才講仁和義。
  • 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好用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對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人說共知。但是,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圍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理想抱負,周遊列國,不斷宣傳的仁政思想,卻始終沒有得到各家諸侯的賞識,以至於,最落魄的時候,累累若喪家之犬。
  • 海峽兩岸儒家學者同獲2015年度「孔子文化獎」
    海峽兩岸儒家學者同獲2015年度「孔子文化獎」 2015-09-27 15:35:032566年之際,2015年度「孔子文化獎」27日在孔子故裡山東曲阜揭曉。
  • 曲阜孔子學堂研學基地——儒家文化新地標「孔子博物館」
    在這片大地上,綠城以孔子故裡為支點,建造了一個弘揚傳統文化,寄託千年儒家思想的匠心巨著——孔子博物館。讓2500多年前的孔子,穿越時空,完成與當代文化的對話;讓儒家思想如春風一般,拂過每位中華兒女的心頭;讓輝煌璀璨的中華文化,再一次展示在世界的眼前。了解一個城市,繞不開她的博物館。人們行進在博物館中,順流而下,從古到今,在一件件器物中遙想當年的盛景,感受歷史並未褪去的溫度。
  • 難怪孔子喜歡顏回,週遊被圍7晝夜絕望時,顏回一句話夫子釋然
    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孔子的這套理論和思想無疑是低成本而又非常高效的統治模式。儒家學說在中國統治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儒家學說的精華仍然是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思想和行動指南。但是,儒學剛誕生時的命運是多舛的,是被眾多的統治者視為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