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樓下的小公園變成了工地。
圍擋裡面搭建工棚,堆放物料。
「施工結束2年多,我們樓前的小公園仍被佔用,實在沒道理!」市民王先生反映,2010年天橋北裡小區東側建了一個口袋公園,面積不大但卻是居民日常納涼休閒的主要場所。2014年底附近的中華電影院施工改造,公園被佔用成了工棚和倉庫。2016年電影院改造結束並開始營業,但施工隊一直沒有要撤離的意思。附近的居民盼望施工方儘快拆除佔用公園的圍擋,恢復公園綠化。
小公園封圍擋搭工棚
藤蘿架下堆料種瓜菜
8月3日記者來到現場。經過繁華的天橋南大街,從中華電影院北側向西一拐,進入一條狹窄的通道,天橋北裡小區就在通道的盡頭。通道兩旁則被鐵皮圍擋圍得嚴嚴實實。居民說,圍擋裡的這片區域就是公園的範圍。
居民帶記者繞著圍擋轉了兩圈,原來圍擋和通道把小公園隔成兩個區域:北半區是主要部分,佔用了中華電影院與居民樓之間大部分空地,南半區從天橋雜技劇場向東延伸至德雲社劇院。破舊的圍擋顯得雜亂突兀。從圍擋的縫隙隱約看到,過去平整的方磚地面已經雜草叢生,戲臺上搭建了幾間彩鋼板房,藤蘿架和圍牆邊上種著一些瓜菜,樹池裡也種著菜,花壇上擺著不少啤酒瓶,雕花鏤空的圍牆角堆放著漆料桶等雜物,裡面幾乎看不出公園的模樣。記者在圍擋外圍看到,公園原來的痕跡隨處可見:牆頭上歪斜著的紅色宮燈、生鏽的鐵藝、散落在小區門口和牆角的石桌石凳。
從居民翻出來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公園原來是居民休閒娛樂的「寶地」。公園雖然不大,總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但卻十分精緻,宮燈、石鼓、藤蘿架,每一處細節都散發著濃鬱的京味兒,因此頗受住在天橋附近這些「老北京」的歡迎。公園的一草一木都經過精心修剪打理,環境宜人。居民說,夏天的時候街坊鄰居坐在一起納涼、下棋、聊天,孩子們也喜歡在公園裡跑鬧玩耍。公園裡還有一處戲臺,偶爾會有演出,居民也可以自娛自樂。「好好的公園變成這樣,我們不答應!」
2014年施工突然佔用公園
影院開業2年多圍擋仍不拆
「我家窗外原本就是公園,忽然就變成工地了。」王先生回憶,大約是在2014年底,天橋北裡居民忽然發現,公園周圍豎起了圍擋,施工隊進駐,並在裡面堆放物料。而後才得知是因附近的中華電影院進行改造而佔用公園,很快公園就變成了工地。「佔用公園竟然連一張通知都沒有!」居民頗為無奈地說:「公園被佔,我們心裡雖然難過,可是改造電影院也是好事,我們原本以為忍個一年半載就好了。」
中華電影院的改造於2016年1月竣工,隨即開始營業。而令居民不解的是,佔用公園的圍擋卻一直沒拆。從圍擋的縫隙裡窺視,裡面半空著,幾間彩鋼房長期有人居住,安裝了衛星天線和空調,空地上堆放著一些生活雜物和建築材料,消防設施已經鏽跡斑斑,滅火器上落了一層灰。圍擋裡既沒有施工的跡象,也沒有清空搬走的意思。公園北側的大鐵門緊緊關閉著,門內雜草叢生,但地面方磚上「天橋記憶」四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辨。居民們看著眼前荒涼的景象十分難過。
新項目尚未啟動
居民盼恢復公園
2017年起,天橋北裡的幾個居民代表便四處反映,希望施工方能把公園讓出來,還給天橋社區。當年11月,居民得到天橋街道辦事處的一份信訪答覆意見書。關於騰退「天橋記憶」小公園的要求,答覆中提到一個名為「天橋匯」的項目,「居民反映的圍擋全部位於天橋匯項目用地範圍內,目前該項目已經立項,設計方案也已出臺。但因為110路公交站沒有遷走,暫時無法施工。建議將此問題轉至天橋演藝區指揮部,在天橋匯項目未啟動之前,拆除圍擋,恢復通道,以方便居民。」
街道工作人員還告訴居民,佔用公園的依據是「市規劃國土西預(2017)5號」文件。居民代表為一探究竟,2018年5月又來到市規土委申請信息公開,於是拿到了「市規劃國土西預(2017)5號」文件。工作人員解釋說,這個文件只是對西城區社會文化管理所申請用地的一個預審意見,尚未正式立項。只有在獲得施工許可證等後,才能按批准的用地範圍進行施工。
而且,居民代表向西城城管反映該問題後,天橋執法隊答覆居民說,從天橋匯項目申請用地的預審圖紙看,其範圍並不包括小公園。由此可以推斷,施工方自2014年底就佔用公園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今年7月30日晚,公園裡終於有了動靜,圍擋從中間破開,「L」形的工地被分成兩部分,中間讓出了一條5米多寬的通道。這樣,小區被堵了3年的東門終於打開了,出行方便多了。
可是居民們認為施工方應該拆除全部圍擋,徹底讓出公園。王先生說:「即使將來工程立了項,有了施工許可證,如果想在施工期間臨時佔用小公園,也應該依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本報記者 羅喬欣 通訊員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