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作為小國,是如何在非洲與英法德競爭,佔有大片殖民地的?

2020-12-18 環球情報員

自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列強就按捺不住野心,迫不及待地進行殖民擴張活動。最早進行航海活動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加上英國和法國,瓜分了新大陸美洲的大部分地區。美洲大陸被瓜分完畢後,距離歐洲較近的非洲大陸成為了列強重點爭奪的對象。

19世紀末,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各路列強掀起了一股瓜分非洲的狂潮。到一戰前,非洲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均被列強瓜分殆盡。

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1830年才通過暴力革命脫離荷蘭獨立的比利時,竟然把大約7.7%的非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這一比重僅次於法國(35.6%)和英國(29%),與新興強國義大利和德國旗鼓相當,略高於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7%)。

▲一戰前非洲劃分圖,紫色為比利時殖民地

比利時這個面積只有3萬平方公裡的小國,是怎樣從各路列強中虎口奪食,在非洲佔有殖民地的呢?

一、獨立後的繁榮撐起擴張的野心

比利時傳統上屬於尼德蘭地區,即低地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一部分。這裡地勢比較低,水網密布,海運發達,因此,自古以來就是歐洲各民族爭奪的地方。

這裡最早的居民是凱爾特人。但是,凱爾特人在此居住的時間並不算久。公元前58年,羅馬人徵服了尼德蘭地區。

但由於陷入多線作戰的壓力,羅馬人始終沒有控制整個尼德蘭,就以萊茵河為界將尼德蘭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以羅馬後裔為主,並命名為比利時,這就是國名的由來。羅馬人的侵入給這裡帶來了拉丁文化。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這裡建立了政權,又帶來了日耳曼文化。

宗教改革後,基督教的兩個派別——新教和天主教從此水火不容。利時恰恰是天主教和新教鬥爭的焦點,這裡被稱為西歐文化的十字路口。

因地理位置重要,比利時成為了英、法、德等大國爭奪的焦點,南部地區受法國的影響,當地居民以講法語為主,自稱瓦隆人。北部地區因為受德意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與南部不同的文化,居民以講屬日耳曼語系的荷蘭語為主,稱為弗拉芒人。

拿破崙時期,志在稱霸歐洲大陸的法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拿破崙戰爭。地處十字路口的比利時自然是爭奪的焦點。

1814年,拿破崙戰爭以法國失敗而告終。為了達到削弱法國的目的,1815年,在以英國為主導的維也納會議上將比利時劃給了荷蘭。

▲1815年維也納會議,比利時被劃給荷蘭

但是,人為的統一讓矛盾更加激化。荷蘭在這裡推行獨尊荷蘭語的政策,引起了說法語的居民瓦隆人不滿。此外,荷蘭推行新教,激怒了信奉天主教徒的弗拉芒人。要求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的聲音從未停止過。

經過20多年的鬥爭,1839年,荷蘭承認比利時獨立。出於在此維繫歐洲平衡的需要,比利時的獨立也得到了歐洲列強的認可。一個獨立的比利時誕生。

▲布魯塞爾市民起義,比利時反抗荷蘭殖民統治

比利時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獨立後發展工業提供了原材料。19世紀4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影響到了歐洲其他國家。

獨立後的比利時藉助兩次科技革命的春風,修建鐵路、港口,把自己同法國、荷蘭連接起來,實現了飛速發展。經濟的發展讓比利時的國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到19世紀末期,比利時成為了「歐洲工廠」。

但是,比利時的發展卻面臨著國土面積狹窄,市場小的瓶頸。為擺脫這一桎梏,比利時決定進行對外擴張。確立在哪裡建立殖民地,成為比利時當局考慮的重要問題。

當時,美洲部分地區事實上已完成獨立,亞洲和大洋洲則大部分被主要殖民國家瓜分殆盡。距離歐洲大陸最近的非洲,成為了西方列強眼中的香餑餑。

二、縱橫捭闔,坐收漁利

即便是在非洲這一列強角逐的新舞臺,比利時同樣不具備與英、法、葡等老牌列強相抗衡的實力。為了在瓜分非洲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收買了美國探險家斯坦利,打著考察開發的旗號,在剛果河建立殖民據點。

利奧波德二世和他的探險隊利用剛果河流域部落眾多,生產落後,彼此之間又相互猜忌的弱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先是通過挑起部落之間戰爭的方式坐收漁利,又是利用先進的武器逼迫當地土著屈服,在剛果河流域建立起事實上的殖民地。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利奧波德二世清楚,如果比利時在非洲進行殖民擴張活動一定會遭到列強的群起攻之。如何夾縫求生就考驗著比利時的國王。

西方列強間因殖民地的劃分而問題重重。尤其是英國和法國兩個大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爭奪上更是多次兵戎相見。

當時,更多的國家藉助工業革命之風,增強自己的工業實力。其中,德國迅速為了世界的主要工業國家。後崛起的德國希望瓜分陽光下的地盤。這樣,德國與傳統殖民國家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比利時的殖民地剛果河流域因地處熱帶雨林地區,十分適合橡膠樹的成長,這也成為了列強爭奪的對象。英法德都希望瓜分比利時的殖民地,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比利時國王卻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通過外交途徑不斷挑起列強矛盾和衝突。

1884年11月,歐洲各國就剛果河流域如何劃分的問題,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了會議。在柏林會議上,英法德就剛果河流域的劃分問題陷入了爭執。他們誰都希望能獨佔比利時的殖民地,但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此外,平分剛果河流域的方案也沒有被列強認同。為了緩和矛盾,默認比利時對剛果河流域的佔領是最佳方案。

比利時國王巧妙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換取列強承認了比利時對剛果河流域的佔領。1885年,比利時國王以個人名義將剛果河流域佔據,並把它命名為剛果自由邦。

然而,比利時國王的統治卻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災難。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剛果自由邦的20年間,殖民者對當地居民採取近乎殘酷的方式鎮壓剛果自由邦的反抗。僅僅24年,剛果自由邦的人口銳減1000萬。

▲諷刺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殖民統治的漫畫

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自由邦的暴行引起了世界輿論的譁然。為平息輿論壓力,也為了保證人口增長,為殖民地提供勞動力,1908年,比利時議會以國家的名義接管了這裡,史稱比屬剛果。

三、瓜分德國殖民地,體系確立

然而,列強的殖民地競爭並沒有就此停止。比利時因自身實力不足,難以對抗世界性大國,而且比利時的殖民擴張有著自己的固有劣勢。之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比利時擴大殖民地提供了契機。

為了重新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1914年,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向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戰爭初期,比利時作為大國之間的緩衝小國,原本是個中立國家。但是,德國為了達到擊敗法國的需要,進攻比利時。比利時捲入一戰,本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比利時站在了英法協約國一方作戰。

▲一戰地圖,比利時(紅色圈)原本作為德法緩衝國

一戰最終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作為戰爭「罪魁」,德國受到了相當嚴厲的懲罰。殖民地從來就不掌握自己的命。作為戰敗國,德國在非洲建立起來的殖民地——德屬西非、德屬西南非洲被英法瓜分。德屬東非的一小部分則劃給比利時,其餘均被英法瓜分。

1919年,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屬東非的盧旺、蒲隆地被劃給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被劃給葡萄牙、坦噶尼喀則交由英國託管。比利時在原有比屬剛果的基礎上,將德國的殖民地一部分劃分在自己的名下。

▲盧安達(紅色)和蒲隆地(藍色圈),一戰後劃給比利時

在奪取了德國的非洲殖民地之後,比利時在非洲殖民體系正式成立。

四、比屬非洲獨立

與其他殖民國家相似,比利時對非洲殖民地也採取了文化同化的政策。比利時獨立初期,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瓦隆地區,說法語的瓦隆人依靠手握煤鐵等工業資源的優勢,確立了法語的地位。在比利時殖民地,殖民者極力推行法語,確立了法語在比屬非洲的地位。

與其他殖民帝國,尤其法國不同的是,比利時殖民者在剛果地區以原始奴隸制的生產方式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反抗者採取了血腥的方式鎮壓比利時的殖民壓迫激化了自己同殖民地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英法比等國家在戰爭中損耗嚴重,已難以維繫殖民統治。此時,亞非地區民族解放意識的覺醒,激起了比屬非洲人民的獨立運動。

在這股獨立的洪流中,1960年6月30日,比利時在非洲最大的殖民地——比屬剛果獨立,即今天的民主剛果。

隨後,比利時在非洲的另外兩個殖民地盧安達(1962年獨立)和蒲隆地(1962)相繼完成了獨立,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然而,獨立後的比屬非洲並沒有迎來真正的繁榮。在殖民時期,殖民地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宗主國的手裡,經濟結構單一。獨立後,對宗主國的依賴沒有改變,使得殖民地的發展困難重重。

比其他非洲國家更糟糕的是,比利時之前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殖民地在獨立後的民族、宗教矛盾日漸凸顯。內戰,種族屠殺不斷,更加加劇了這裡的經濟困境

盧安達在1994年因為種族問題爆發了大屠殺事件,使原本脆弱的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直到今天,大屠殺的陰影一直籠罩在盧安達的上空。

▲電影《盧安達飯店》劇照,反映出比利時殖民盧安達以後,盧安達的種族問題

比利時最大的殖民地——剛果(今天的民主剛果),在獨立後也經歷了長達5年的內戰,經濟崩潰。直到今天,民主剛果依然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可以預見的是,要想實現國家發展,們首先要穩定好國內局勢,為國家發展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

作者:雄鷹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英法德三國的殖民非洲計劃,只有一個國家完全實現
    美洲大陸被瓜分完畢後,殖民者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比較落後的大洲,那就是非洲。在非洲的競爭中,隨著英法兩個新興殖民大國的崛起,西班牙,葡萄牙兩個老牌帝國已經衰落,荷蘭被英法擊敗後,也走上了下坡路,逐漸失去了爭奪非洲的實力。所以英國和法國成為了實力最雄厚的兩個國家。為了在非洲實現自己的殖民野心,英法兩國分別制定了自己的殖民非洲計劃。
  • 荷蘭和比利時,如何在英法德的夾縫中獨立?
    「低地國家」通常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統稱,以荷蘭為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位於海平面以下,依靠發達的水利設施和攔海大壩才,不至於變成一片澤國。單就體量而言,低地三國中面積最大的荷蘭也不過4.1萬平方公裡多一點,人口更是只有1740萬上下,但就是這樣一個蕞爾小國卻曾經主導全球的海上霸權。17世紀無疑是屬於荷蘭的時代,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靠商業立國的荷蘭建立起此前從未有過的信貸和股份合作模式,這種開創性的嘗試不僅為現代商業規則奠定了基礎,也促使荷蘭成為碾壓歐洲各國的貿易巨頭。
  • 二戰後非洲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為何葡萄牙仍然保留著大片殖民地
    受二戰的影響,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土崩瓦解,殖民地獨立運動高漲,尤其是在非洲,獨立運動如火如荼。五六十年代,非洲迎來獨立運動高潮,大部分非洲國家都獲得了獨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傳統的歐洲殖民國家紛紛放棄了在非洲的殖民地。不過有個國家例外,那就是葡萄牙。當非洲大部分地區都獨立時,葡萄牙仍然保留著塞席爾、安哥拉、葛摩、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聖多美普林西比、維德角等一大堆殖民地。
  • 剛果(金)為何會成為唯一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非洲國家
    不要說英、美、俄這樣的列強了,一時間無論大國小國幾乎都想要從中國分一杯羹。1898年發生了一件更為匪夷所思的事:秘魯等拉美國家儘管並不強大,但好歹還是一個獨立國家嘛,然而1898年一個非洲小國竟也跑來要求籤訂不平等條約。當時帝國主義列強正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按說非洲國家連自己的獨立尚難以維持,那麼又如何會跑來要求和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呢?
  • 因種族歧視,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雕像被移走,他到底跟黑人有什麼仇?
    當我們聽到「血腥暴政」這個詞時,絕大多數人不會因此聯想到比利時,這個歐洲小國一直以啤酒聞名於世,似乎跟血腥、暴政這樣殘忍的詞語完全掛不上鉤。而當他登上王位後,對海外殖民地的痴迷就像著了魔一樣,然而作為殖民擴張的後來者,歐洲小國比利時很難在夾縫中找到一片空地。1866年利奧波德二世甚至試圖向西班牙王室贖買菲律賓,然而交易最終由於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被推翻而破裂,之後,他的目光就轉向了非洲。
  • 為什麼前英國殖民地的表現比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殖民地好?
    並不是所有這些殖民地都像預期的那樣生意興隆。法國殖民後期和後殖民政府歷史上最陰暗的人物之一。這人很多skelletonss衣櫃。某一代的非洲人(父母代)仍然覺得寒意順著脊椎當他們聽到這個名字「福卡爾」和其中的一些人仍然不比低聲說出他的名字響亮,仿佛他身後某處聽…很令人不安,但相當多的男人說。影子人的幽靈仍在前法國殖民地上空隱現。
  • 非洲資源那麼豐富,為何西班牙捨近求遠選擇美洲,作為自己殖民地
    在二戰前,英國才是擁有世界最多殖民地的國家,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英國時,英國的殖民地更是佔據世界領土的四分之一,人口也比此前的本土多處近8倍,當時的英國也是被人們稱作日不落帝國。可惜的是,在二戰後,日不落帝國因為一戰遺留的經濟原因,其國內經濟無法再次保證殖民地的發展,不得不取消所有殖民,恢復到英國原本的領土大小,也恢復到伊莉莎白一世剛開始統治英國的時期。不過,今天要說的西班牙卻並不是如英國那般,其不僅沒有因為非洲資源豐富,就將其作為本國殖民地,反而是捨近求遠選擇美洲,這是為什麼呢?雖然西班牙距離非洲是十分近的,且非洲不僅有著極多的礦物,還有不少的黃金。
  • 非洲水量最大的剛果盆地,為何有兩個同名剛果的國家?
    印象中的非洲,乾旱而貧瘠。實際上,非洲部分地區的水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世界級的大河就有三條:北部的尼羅河,西部的尼日河,中西部的剛果河。剛果河長4640公裡,這個數字看上去不是特別顯眼,在非洲也要排在尼羅河之後。
  • 法國變成非洲殖民地,巴黎四處是黑人,還債還是無奈?
    於是法國一反之前對非洲殖民地愛搭不理的態度,以氣吞萬裡之勢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迅速地佔領了大片土地。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在當時看來幾乎沒有任何價值的地方。法屬西非的總督自1895年起駐塞內加爾,1902年總督府遷至塞內加爾達喀爾。
  • 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為何能鬥而不破,長期穩定發展?
    此後的中世紀大部分時間,比利時往往作為政治聯姻的嫁妝,幾經轉手,特別是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本部和西班牙分支之間兜兜轉轉,最終在1714年回到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由於統治者是異國人士,雖然分屬不同的種族,但面對同樣的統治壓迫,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倒也沒有鬧出大亂子。
  • 都是殖民地,為何北美建立了白人國家,而非洲沒有?原因就兩個字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人用先進的火器不斷開拓殖民地,並最終在美洲和非洲都建立殖民地。但是,經過百年殖民以後,北美由印第安人國家變為了白人為主的國家,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還是黑人為主國家,這是為什麼呢?而美洲有什麼,有金礦啊,還有大片大片適合種植的土地,在大航海初期為什麼西班牙和葡萄牙都熱衷與殖民美洲,就是因為美洲有金礦還可以開發種植園。由於美洲可以給歐洲殖民者帶來財富,所以歐洲人一是大量移民過去淘金,二是從非洲運黑人過去開發種植園,來掠奪美洲財富。
  • 《穿越非洲兩百年》——帶你近距離認識非洲
    而通過這本書,郭建龍可能會告訴你:「這些說法大多都是真的,但它們只代表了非洲剛剛過去的一個階段,而如今非洲已經到了下一個階段的大門口。即使現在許多地區還不時發生衝突,但作為一個整體的非洲,卻已經顯現出有生機的一面。從整體上看,非洲最混亂的階段已經成為過去,發展成了主旋律。」
  • 比利時為何成恐怖主義伊甸園?
    那麼,為何不是英法德等歐洲大國,而是比利時?比利時的恐怖分子又為何屢打不絕呢?請看筆者的分析:爆炸現場完整與「獨立」並存——一個「種族大熔爐」般的比利時比利時一個人口不超過1200萬人的小國,其首都布魯塞爾更是只有120萬人左右,比北京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還要少得多
  • 非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安哥拉為什麼有一塊飛地?
    提起出海口,非洲領土面積第二大國——民主剛果 [或稱剛果(金)] 苦不堪言,作為沿海國家,它的海岸線只有37公裡,與234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相差懸殊。剛果後來被法國和比利時瓜分,法國部分就是現在的剛果(布),比利時部分就是現在的剛果(金)。法屬剛果還好辦,有海岸線,可比屬剛果是沒有出海口,因為剛果河口還在葡萄牙手上。葡萄牙控制了剛果(金)南邊的安哥拉,以及現在的卡賓達。而卡賓達與安哥拉北部,正好把剛果河口包圍起來。比利時本土面積只有3萬多平方公裡,發展所需的資源主要靠面積巨大的剛果(金)。
  • 中國遊客「最喜歡的」非洲小國,有最美古村落,好萊塢大片取景地
    在非洲有一個叫摩洛哥的地方,來到這個地方,人們會看到不一樣的色彩,這裡也擁有不一樣的異域風情。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這個屬於非洲的小國,對這裡也有了期待。有很多人是因為女作家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對非洲有了一定的印象,從國內飛越1萬公裡來到非洲國家旅遊。
  • 英法德三國中,為何只有英國對美國死心塌地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開始,英法德三國就是西方列強的典型代表,三國叱吒世界風雲長達幾百年時間,整個那是強大到了極點的程度。但是一戰、二戰以後,三國集體衰弱,尤其是二戰後,三國都成為美國的盟友和跟班,組成整個的西方體系。
  • 奧地利(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為什麼殖民地卻少得可憐?
    ,甚至連奧地利曾經的附屬國比利時,也擁有239萬平方公裡的殖民地!雖然奧地利在戰後失去了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但卻從西班牙獲得了富庶的南尼德蘭(今比利時、盧森堡等地)作為補償,尼德蘭是1482年奧地利通過聯姻從勃艮第公國手裡繼承的,1556年轉給西班牙,1581年北部的荷蘭獨立後西班牙繼續統治南尼德蘭。南尼德蘭的商業發展水平要高於奧地利本土,商業氣息也更濃厚。
  • 向中國捐助100歐的非洲小國,期盼報恩,但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今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強國了,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其他周邊小國,巴基斯坦、塞爾維亞就是很好的例子。畢竟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發展不盡人意。尤其是非洲,生活在這裡的人民都處於飢餓的狀態上,因此我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 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去比利時旅遊需要注意些什麼?
    比利時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國,在看盡了英法德荷的歷史變遷的同時,也沒有這幾個大國固有的刻板印象(法國的浪漫、德國的古板),反而有它低調謙虛的獨特的韻味。那麼去之前都需要準備些什麼呢?比利時不像巴黎那麼繁華,也沒有倫敦那麼國際化,但是卻吸引了無數藝術家的到來。
  • 如今還有殖民地?扒一扒法國的殖民地
    但當時西班牙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同時法國在16世紀晚期因在宗教戰爭中失利造成了內亂,都使得法國有必要建立殖民地帝國。 法國早期曾企圖以巴西作為殖民地,並在1555年及1612年入侵裡約熱內盧及聖路易兩地,但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對法國的戒備及阻止,使得法國在兩地及北美佛羅裡達的侵略均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