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孩子不舒服一般反應是很直接。比如肚子痛是消化方面的問題,而發燒頭痛一般就是呼吸系統方面的問題。
張成是菁媽初中同學,夫妻因為上班比較忙,孩子平平都是給張爺爺和林奶奶帶的,而老人家帶孩子那是一個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還擔心媳婦說自己沒帶好孩子,所以每天都弄各種好吃的東西給平平吃,把二歲多的平平養成白白胖胖了。
張成知道我是營養師,又學過醫,時不時會問我一些孩子的問題,張成在微信問我:孩子發燒了38.5度。之前就是讓孩子喝水,給孩子洗澡,退到了38度,後來又燒到38.7度了,就用過一次布洛芬退燒,當時稍微退了一些,到37.6度,沒多久又上來了38.4度。
反覆燒孩子是不是得大病?
張成說孩子沒有其他的症狀,精神狀態也還好,就是反覆燒起來。
我看過平平的相片,就是白白胖胖的一個小子,知道林奶奶經常餵平平,了解到平平昨天開始沒大便了,而之前大便也是有點幹,大便都一直是比較臭的。這幾天小便比較黃。
我說:孩子沒病,發燒都是因為吃太多了,用個開塞露就可以了
就讓張成給平平用了一次開塞露,多喝一些水,吃一些清淡的麵條,白粥,用了開塞露沒一會孩子上廁所拉了大便,再喝了一碗白粥,出了一身汗之後,孩子就退到37.6度了。讓張成給孩子經常順時針按摩小肚子,不吃油膩的食物,肉暫時不要吃就給孩子喝一些白粥或者是青菜粥,給孩子吃一些蘋果。結果第二天孩子不燒了,一直就好了。
平平發燒為什麼用開塞露反而比退燒藥效果好呢?因為孩子是因為積食引起的發燒,大便通暢是關鍵
積食是中醫的概念,比較常見於嬰幼兒,因為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差,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也差,加上家長太寵愛,容易吃多了。
陝西省人民醫院中醫內科曹曉菊主任說:孩子容易出現飲食過量,損傷了脾胃,導致食物停滯在脾胃的情況。這也就積食,積食的孩子會有腹部脹滿,大便乾燥,大便有惡臭味兒。
孩子的大便乾結主要原因是體內缺少水分,而缺少水分就容易引起發燒,當孩子發燒時,水分因為溫度升高被蒸發掉了,更容易出現大便幹的情況,導致孩子便秘,燒就降不下來。
有經驗的兒科醫院在孩子發燒時都會了解孩子大便的情況,而且知道要讓孩子退燒一定要注意大便要通暢,否則都是白搭。
孩子的積食都是家長造成的
之前給一個3個月前的嬰幼兒家長講過課,不少媽媽對於孩子的食量非常糾結,我告訴家長孩子食量大小有一定的區別,不能全部整齊劃一的,只要孩子生長發育正常不太擔心。
但是有一個家長說起孩子的食量確實讓我擔心了,說孩子現在才不到32天,但是可以喝200毫升的奶一次,一次要喝6次,家長還很開心說自己的孩子能吃。但是其實家長的這樣心態會害了孩子。
孩子小可能對於餓飽的感覺沒這麼靈敏,有時候家長衝多少,孩子就會喝完,但是這樣孩子的胃很容易被脹大,孩子長期胃口大,容易積食不利於身體的健康。
積食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健康,還會影響孩子有大腦發育
積食也叫消化不良,食物把我們的胃腸塞得滿滿的,很多食物到了孩子的肚子裡真的就變成了穿腸過,只是在肚子裡遊了一圈,最終成了大便,大便裡都是沒消化的食物。
而我們吃食物是想吸收食物中的礦物質和蛋白質的,結果只吃進了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分和脂肪,其他的重要的鐵,鋅這類營養素沒吸收,所以這些孩子胖是胖卻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或者是缺鈣的情況。無論是缺鐵還是缺鈣都不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鐵不足大腦容易缺氧(鐵是運送氧氣的)鈣不足孩子神經過於興奮,睡眠不安也不利於大腦神經的發育。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吃完飯之後會想睡覺,肚子也不太清醒,那就因為我們吃飯後有飯在胃腸裡,全身的血液優先流到胃腸裡消化食物去了,而我們的大腦血液變少了,氧氣也少了,所以反應會慢很多。
而孩子肚子裡老是有食物就會讓孩子全身的血液大部分時間都會在胃腸裡消化食物,導致孩子的大腦長期處在缺血缺氧中。
孩子的大腦在快速發育期,長期缺血缺氧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導致孩子變得沒這麼聰明。
家長的這些不良餵養習慣,還不利於孩子身體健康和大腦發育,早知道早矯正,養出健康聰明的孩子
1、家裡零食不限量不間斷供應
老人家對於孩子大多時候是只要你想吃就給吃,而孩子想吃的東西一般就是雜七雜八的零食比如餅乾,麵包,飲料,薯條等。
零食在設計的時候就是要口感好,而且保存得久,希望孩子吃得停不下口,零食糖分高,熱量高,有大量的添加劑,還有防腐劑。
大量的添加劑吃進去會加重孩子的負擔,一些添加劑可能會有鉛超標的風險,鉛會傷害孩子有神經系統。大量糖分會減弱大腦學習和記憶信息的能力。反式脂肪酸,會導致孩子容易發胖,記憶力衰退,影響智力發展。
零食吃多不利於孩子大腦發育,零食吃多了會變笨。零食糖分高孩子吃了之後會不想吃飯。過了飯點沒多久又說餓了,沒到下一餐的飯點又是吃零食,結果就是一天三餐變成了零食。
建議:零食定量定時吃,定量:每天只能吃兩個小零食。定時:一定要吃飽飯後才能吃。
2、家長追著餵飯,孩子不想吃卻一定要餵
孩子不想吃飯的話,奶奶都會擔心孩子餓著,就會給孩子餵飯,其實孩子不想吃,很多時候就真的是不餓,不餓也餵一大碗下去,會導致孩子胃腸的壓力大。更容易出現積食的情況。
建議:三餐之前不吃零食,吃飯不想吃可以不吃,但是要等到下一餐才能吃飯。把孩子的習慣養好了,讓孩子有飢餓的感覺很重要。餓了才會好好好飯。
3、孩子的食物過於精細,不均衡
不吃水果只喝果汁:不少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會吃果,直接榨果汁給孩子吃,還可以吃得更多一些,孩子吃蘋果只能吃四分之一,喝蘋果汁可以吃一個蘋果榨成的汁。
亞特蘭大兒科醫生珍妮弗.蘇(Jennifer Shu)說:「即使是100%果汁,對身體的益處,不如真正的水果,因為水果含有更多的纖維,而果汁只是容易飲用而已。」
果汁好喝,但是糖分高,纖維卻降低了,簡單的說喝果汁只能讓孩子變胖便秘,但是吃水果可以防止便秘,一般不會讓孩子發胖(吃得累孩子不會吃太多)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歲前不要喝果汁,1-3歲每天喝不超過118毫升的果汁。
只吃肉不吃菜這一點也會讓孩子大便臭,肉裡面主要含有蛋白質和脂肪,消化的難度會更高,只吃肉不吃菜會讓孩子積食。
建議:給孩子自己吃水果,鍛鍊咀嚼能力。每天肉菜平衡,讓孩子營養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