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
2020年上海馬拉松即將開賽
對於不少跑步愛好者來說
這是每年最期待
也是最緊張的時刻
馬拉松賽場上
你會不斷接近生理極限
堅持還是放棄全在一念之間
而即便踩下的每一步都格外沉重
抽搐、無助、痙攣、崩潰無限循環
但馬拉松的魅力依舊不減
為什麼會愛上馬拉松?
或許,小嘉帶來的這6個
普通人與馬拉松的故事
能給你答案
01
@葉先生
60歲,退伍軍人
我穿著「中國老兵」的賽服,參加「世界第一馬」
2014年,我開始涉足馬拉松比賽,2017年首次參加國外馬拉松,至今,國內外的馬拉松獎牌已收穫了近50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在美國參加的,被譽為「世界第一馬」的波特蘭馬拉松。
當天早上氣溫驟降,狂風大雨,室外溫度只有2度。我和隊友早上6點到達集結點時,衣褲鞋子就已溼透。正式比賽是上午10點鐘,所有參賽者在大雨中凍得瑟瑟發抖,現場仿佛3萬名帕金森患者同時發作。
當發令槍一響,每個人立即精神抖擻地投入比賽。這是一場挑戰極限的硬仗,尤其是最後10公裡,頻繁地上坡下坡,大風吹得人喘不過氣,冷雨將皮膚打得幾乎失去知覺。我想啃點能量棒補充體力,但是嘴唇哆嗦根本沒法吃下去,口水、餅乾流了一下巴,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比賽那天,我穿的是印有「中國老兵」的賽服,雖然外國人看不懂我衣服上的中文字,但當我敬起中國軍人的軍禮,沿途翻起陣陣歡呼的聲浪,讓我腳下更有勁了。
賽後才知道,3萬名參賽者,最終只有2.5萬人完成賽事,而我以3小時44分的成績排12030名,竟然打敗了一大半對手。回到酒店,我衝了個熱水澡,猛喝開水,第二天一點事也沒有。
很多人問我,一把年紀了為什麼還喜歡馬拉松?我覺得一個人只有真正投入做一件事,才能領會它的樂趣。跑馬拉松其實是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逼入死角,最後又把自己從死角裡拯救出來。
02
@楊凌
43歲,安亭黨(成)校教師
衝線的那一刻,喜悅滿到溢出來
「全馬?想都沒想過,這輩子都不可能,半馬是我的終點。」而在2016年9月,我意外獲得一個全馬的名額,鼓起勇氣要了下來,但緊接著就是惶恐、焦慮。我整整做了7天的上馬「噩夢」:找不到同伴、丟了帽子、跑錯了路……
即使如此焦慮的心情下,我也掙扎著練。9月,完成了兩個半馬,總跑量96公裡,10月參加了一個寧海的42公裡越野賽。跑友在領裝備的現場問我:「你的T恤上要印什麼字?」我說:「我的第一個42.195,另外幫我下面再印幾個小字:我會哭。」
現在回想我的首馬,能想起來的也就是那麼幾個點:30公裡左右,感覺是我的極限了,跑不動了,我說:「什麼大目標,見鬼去吧,姐姐我跑不動,我們只求安全完賽吧。」37公裡左右,遇到了攝影師好友和嘉定跑友,他們給我注入了新的動力。38公裡左右,疲憊感席捲身體的每一個關節,小腿酸到爆,爆到我走也不是,跑也不是。41公裡,我開始興奮起來,我邊跑邊喊:「大家跑起來啊,還有1公裡了,跑起來,我可以,你也可以,我們要衝線啦!」
最終,42.195公裡,我用時5小時30分。用一句話來總結上馬——太累了,但,太棒了!衝線的那一刻,喜悅滿到溢出來,哪裡還會哭?
03
@陶家豐
33歲,髮型師
髮型師中馬拉松跑得最好的
我一開始跑步是為了改掉熬夜玩電腦遊戲的惡習,堅持跑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去參加了人生中第一場半馬。第一次參賽跑得很勉強,但我覺得自己潛力不止如此,就去參加了專業訓練營。
4年訓練下來,現在的我已經能輕鬆應付全馬了。在2019年的杭州全馬比賽中,我跑出了2小時50分的個人最好成績,在今年的上海10公裡精英賽中更是取得了第13名。
現在,跑友們都開玩笑說我是「髮型師中馬拉松跑得最好的,馬拉松跑者中最會做造型的」。馬拉松運動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讓我在工作之餘保持樂觀態度,擁有好的生活習慣。
04
@郭小梅
35歲,全職媽媽
跑進3小時,成了專業選手
說起來,我開始跑步只是想減肥。4年前,我剛剛生完二胎,想著要瘦下來,就選擇了跑步。2018年初,我抱著玩的心態,報名參加了上海國際賽車場的蒸蒸日上半馬活動,沒想到自己能成功完賽。2018年底,我又報名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全馬比賽——(蘇州)太湖馬拉松賽,意料之外,竟然跑出了3小時13分的好成績。從那時起,減肥已經不再是我的目標,我默默地制定了一個新目標——跑進3小時。
為了達到目標,我不僅每周進行專業訓練營的訓練,還不定期早上4點起床加練15-20公裡。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成功在2019年底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和北京馬拉松賽事中,連續跑出3小時以內的成績,在北馬中更是實現了突破,取得了2小時51分的成績,中國女子專業、業餘全組總排名22。
實現完美蛻變,付出的辛酸苦楚只有我自己知道,但是馬拉松讓我懂得: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成功。
05
@楊光敏
36歲,公安文職人員
第一次全馬,連跑帶走完成
5年前身體不太好,為了增強體質選擇了跑步。一開始,我每天就在家附近的學校操場、周邊的公路跑,後來我就去參加了比賽。我還記得第一次參加的馬拉松比賽是蘇州太湖國際馬拉松賽,中間我好幾次都想放棄,最後是連跑帶走完成的。
從那以後,我就參加了系統化訓練,從剛開始的9分鐘1公裡、每次跑3公裡,到7分鐘1公裡、每次跑5公裡,到6分鐘1公裡、每次跑10公裡。為了提升耐力,我還參加了不少山地越野賽。終於,2018年的上馬,我跑出了3小時57分的成績,對於業餘馬拉松愛好者來說,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06
@張偉
42歲, 機關幹部
5年時間跑了幾十場馬拉松
我還記得第一次跑全馬的時候,因為下雨氣溫低,我跑到38公裡處就不行了,進入跑友們所說的「撞牆期」。在自己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身旁跑團朋友們的一聲聲加油,鼓舞了我,想想賽前定下的目標,咬咬牙,挺過去,最終戰勝了極限,跑向了終點。
從此以後,只要周邊有跑步賽事我都會熱衷參加,南京馬拉松、無錫馬拉松、蘇州馬拉松……5年來,我大大小小的馬拉松比賽一共參加了幾十場,對於我來說,認真完成賽程,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肯定。
有人說
「我們迷戀長距離的痛苦,
因為那是我們生活中不多的偉大時刻。」
@嘉定的小夥伴
如果你們也有與馬拉松不得不說的故事
請點擊「寫留言」
與我們分享吧!
通訊員:韓小弟、胡新棟、張斯純、唐凌斐
編輯:王安琪、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