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紀錄片聚焦海南黎陶、黎錦和椰雕

2020-12-17 中國僑網

  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姚傳偉 文/圖

  6月2日、6月10日、6月13日晚上22時,央視10套《探索·發現》「手藝」欄目播出海南「非遺」系列紀錄片。全片分為3集,分別是《原始黎陶》、《椰殼新生》、《纈花黎布》,對應的「非遺」項目是黎陶、椰雕和黎錦。

  3天的黃金時間段,屬於這些珍貴的「海南寶貝」。傳承千年的黎陶,在91歲的「網紅」奶奶羊拜亮的手中,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意義;花樣繁多的黎錦,記錄了黎族的文化與歷史,也伴隨了符慶香的整個人生;不起眼的椰殼,由吳名駒為它們完成蛻變,成為一件件不折不扣的藝術品。

  傳統的海南手工藝,又一次系統地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也再一次引發了強烈的關注。它們從古至今,傳承雋永,如同連綿的山川,生生不息。

  1 海南「非遺」紀錄片 讓傳統技藝成「網紅」

  由中央電視臺與海口廣播電視臺合作拍攝的海南「非遺」系列紀錄片之《原始黎陶》,於6月2日22點38分在央視10套《探索·發現》「手藝」欄目播出。

  海南「非遺」系列紀錄片在央視三集連播,將我省的傳統手工藝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尚屬首次。這對我省傳統傳統手工藝「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海南,有著特殊的意義。

  看完了第二集《椰殼新生》後,網友「運營王見」為海南獨有的椰雕工藝而驚嘆,也被這座美麗的島嶼所吸引,希望更多人「一起走進天涯海角的世界」。網友「益友舊書店」則為其他網友進行科普:「椰雕的工序複雜,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鑲、拋光、修飾等幾道手法,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等。」

  為了完成本部紀錄片,攝製組從《黎錦》等八個選題中,選擇了《原始黎陶》等三集選題,並於2017年初兵分兩組來到海口、昌江、東方等地採訪、拍攝,歷經一個多月的連續奮戰,於2017年4月完成了前期拍攝。

  傳統的手工技藝,在當下仍然受到歡迎,只因它們蘊涵著無可替代的民族個性,以及手藝人那顆赤誠的工匠之心。

  作為紀錄片的第一集,傳承千年的黎陶有著無與倫比的歷史厚重感。91歲的黎族老人羊拜亮,也曾憑藉著另一部央視紀錄片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一生燒陶、每晚必喝半兩山蘭酒的羊拜亮,是非物質遺產黎陶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她也將這個頭銜,傳給了女兒和孫媳婦。每次燒陶前哼唱的「咒語」,是在請閒雜人等切勿打擾制陶,寓意著對於陶器的尊重。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羊拜亮接過了燒陶的火把,又傳給了下一代。

  這種繼承和傳承,也發生在吳名駒和符慶香的身上。他們一生追求的,不止是技藝的至高水準,更是技藝的繁衍與生息。

  2 椰殼的大千世界 人生的三尺舞臺

  也許只有700多年歷史的騎樓老街,才能承載起椰雕技藝的厚重。這也是吳名駒選擇在此成立工作室的原因之一。

吳名駒注視著他的圓雕作品。(圖片來源:南海網)

  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椰子,亦類海棕,結實大如甌盂……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

  一句「珍奇可愛」,幾乎代表了椰雕的全部特點。因此,明、清兩代椰雕被作為珍品進貢朝廷,獲得「天南貢品」的雅號。蘇東坡曾在《和子由椰子冠》詩中寫道:「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關於椰雕的珍貴,如今已是椰雕項目省級「非遺」傳承人的吳名駒,早已了如指掌。可是在26年前,初接觸椰雕的吳名駒只當它是一件「有趣」的東西。那時的吳名駒16歲,在海口龍橋中學讀初中,宿舍的隔壁是一間「奇怪」的工廠。

  「每次回宿舍總會路過,看見裡面堆著很多椰殼。有一位老師傅,每天都在磨椰殼。」最初是好奇,當吳名駒真正走入這間「奇怪」的工廠,裡面的椰雕作品讓他痴迷。學國畫的吳名駒,與椰雕老藝人文傳述一拍即合,成為他的關門弟子,也成為椰雕領域成就最大的徒弟。以至於多年之後,當文傳述的椰雕廠關門時,他仍然對椰雕行業的傳承充滿信心。

  老手藝人交給吳名駒浮雕、鏤空雕等手藝,憑著深厚的國畫功底以及木雕工藝,吳名駒又研發出了圓雕。那間位於騎樓老街的工作室裡,擺著許多栩栩如生的「螃蟹」和「蟋蟀」,它們就是圓雕的成果。

  「椰殼不同於木料,它只是一個空心的脆皮木殼,要把它雕成一個個仿真的實物,需要進行大量的雕刻和組合。這門工藝就是圓雕。」每次雕刻一個作品,吳名駒的視線始終不離,「古人說『格物』,老手藝人幾乎把椰殼當成了全部的世界。其實所謂的『格物』,是在『格人』,把自己的精神與思想傾注在這塊椰殼上。」吳名駒說,它是什麼樣,他自己就是什麼樣。

  吳名駒將椰雕演繹到了極致,除去栩栩如生的仿真物件,還有各種新式的作品,比如香囊、儲物盒等。

可愛的椰雕作品。(圖片來源:南海網)

  「單純做椰雕的人,全省可能已經不超過十個。更多的人,去做快速、簡單的椰殼工藝品。」這是兩種不同的物件,傾注的汗水是天壤之別,收入也截然相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做出一個椰雕工藝品,需要銷售過程。不如批量製作的椰殼工藝品來得快。」

  儘管如此,吳名駒還是甘願伏在那張工作檯上。與此同時,他還在極力推動椰雕技藝的傳承,從2014年開始,他成為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兼職教授,承擔該校旅遊工藝品專業雕刻課程的教學工作。他做的一切,只為了一個信念。

  兩年前,老手藝人文傳述離世,他看見了椰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椰雕後繼有人」,吳名駒依然記得師父的話:「我們是手藝人,讓這門手藝流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

  3 一生紡黎錦 將繼承變為傳承

  在東方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館外,21歲的符文妹坐在走道的席墊上,雙腿伸得筆直,雙手忙個不停。她正在製作的便是一件黎族傳統禮服。

符慶香在織錦。(圖片來源:南海網)

  「剛學織錦時,我也是無從下手,還好有老師的耐心教導。」符文妹口中的老師,是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省級傳承人符慶香。

  11歲時,符慶香跟隨母親學織錦,憑藉濃鬱的興趣和勤學苦練,僅半年時間,符慶香便能熟練掌握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到13歲時,符慶香便獨立完成了第一件黎錦作品。20歲那年,符慶香嫁到了東河鎮中方村。為了生計,她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務農上。不過,對於織錦的酷愛,符慶香從沒變過,到了農閒時分,她都會抽出時間織錦。

  多年的堅守,符慶香練就了一手精湛的織錦技藝,也摘得了多項個人榮譽。

  符慶香的黎錦作品在傳統圖案方面,能融入國外一些民族元素,使自己的織錦作品別開生面。

  可是相比個人榮譽,符慶香更看重的是黎錦技藝能得到發揚傳承。從2012年至今,符慶香每周都會到附近的中學,教授孩子們織錦技藝。

  「看到孩子們對織錦技藝那麼感興趣,我就特別有動力。」符慶香的努力沒有白費,她帶的學生都非常努力,一些優秀的學生,在多個比賽項目中都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績,「獲得一、二、三等獎的都有」。

  埋頭織錦的符文妹,已跟隨符慶香學習織錦技藝5年,雖然還沒參加過比賽,但在符慶香的言傳身教之下,勤學苦練的符文妹也練就一手精湛織錦技藝。

  不僅對符文妹這樣的學生,對於一些慕名來到傳承館的愛好者,只要有關於黎錦技藝方面的疑惑,符慶香都會熱情的給予解答。

  「我會繼續努力,力爭把這項傳統技藝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雖然已記不清自己教過多少學生,每次回想起學生們激情高昂學習織錦技藝的場景,符慶香便有了不斷前行的動力。

  她與羊拜亮一樣,接過了火把,又像吳名駒一樣,將火把傳給後來人,讓美麗的黎錦,和精巧的椰雕,以及厚重的黎陶,再一次,走向了全國。

相關焦點

  • 2020海南自貿港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在省博開幕 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記者 陳望 攝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7日消息(記者 陳望)12月27日,2020海南自貿港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大會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椰雕非遺傳承人現場活態展演展示。
  • 再現黎族古老風情 紀錄片《織錦上的黎族》在海南檳榔谷景區錄製
    近日,海南省民族宗教事物委員會《織錦上的黎族》攝製組一行,來到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錄製海南黎族民俗紀錄片,以紀實手法再現黎族古老的非遺技藝,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黎錦紡織技藝,讓受眾了解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鏡頭還聚焦了隆閨對歌、黎族傳統婚禮等浪漫幸福的婚俗場景,讓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 陵水椰田古寨景區亮相海南發展成就展
    9月27日上午9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海南發展成就展在海南省博物館拉開帷幕,通過視頻、圖片、非遺展示,呈現海南的全新發展、美麗風光與特色人文,全面展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
  • 「海南黎苗文化匠心課堂」在椰田古寨景區開課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3日電 (覃曼)9月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課堂」在海南陵水椰田古寨景區精彩「開課」。由椰田古寨景區主辦的「守護家園計劃」系列活動之「你的名字——海南黎苗文化匠心課堂」(以下簡稱「文化課堂」)拉開帷幕。
  • 情系「椰雕」
    情系椰雕呂佩義去海南觀光旅遊,海口是必去、必經之地。去海口旅遊觀光,騎樓是必看必去之地。要想深度了解椰海、椰林、椰子和與「椰子」有關的文化與傳承,吳名駒先生的工作室和他的椰雕作品更是必去、必看之處。位於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88號的海南椰雕館,就是這些年吳名駒先生的作品對外展示、並迎接了不少國內外政要和外賓的地方。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多種選擇和活法。
  • 三亞吉陽區中廖村非遺文化節開啟 打造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黎錦服飾走秀、海南非遺項目打柴舞展示和體驗、儋州調聲體驗海南省非遺協會榮譽會長簡秋雄,三亞市吉陽區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副局長趙博,三亞市海棠區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局長潘俊,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民委員會書記、主任林澤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霍凱,海南華僑城全域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羅方剛、副總經理李敏、副總經理陳維民,海南華僑城文化演藝公司孟強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啟動儀式。
  • 三亞吉陽區中廖村非遺文化節開啟 打造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黎錦服飾走秀、海南非遺項目打柴舞展示和體驗、儋州調聲體驗……7月25日,「非遺新生 匠造傳奇」2020年中廖非遺文化節活動在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正式啟動,讓周末到美麗鄉村中廖村感受田園風光的市民遊客們飽嘗了一頓非遺文化大餐,零距離感受非遺獨特魅力。
  • 海南椰雕:來自椰殼上的時光雕刻
    之後,有關海南椰雕的線索,也開始頻頻閃現在歷代史料和文人佳句中。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為禮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在抗日戰爭前,海南椰雕已暢銷南洋群島和歐洲各國,還在越南河內的國際物產特覽會上榮獲一等獎。
  • 特產推薦(下) | 來海南「必買」的十款特產
    到海南來,當然不能錯過各類椰子食品啦!椰子糖、椰汁、椰子片、椰子餅、椰子粉、椰子飯……各類椰子食品任君挑選。李克強總理來海南期間,也購買了海南特產,因此海南也出現了「總理套餐」——原味椰子脆片和椰奶酥卷。到海南海鮮還沒吃夠就要肥家了,要能打包帶走該多好~!那就買點鮮美的海產乾貨帶回家吧。常見的海鮮乾貨特產有蝦米、魷魚、墨魚、紅魚、馬鮫魚、魚肚、幹海馬、幹螺肉、幹海參、海蛇幹以及瓊脂等。
  • 海南:非遺「老物件」煥發新光彩
    此外,潭門鎮鯉魚燈非遺傳承人盧家炳及其帶領的鯉魚燈隊,已成為潭門趕海節一年一度的重頭戲之一;國家級非遺瓊劇和海南公仔戲是海口騎樓老街假日「文化菜單」常有項目;海南八音、儋州調聲、黎族陶藝走進越來越多的景區、酒店、鄉村旅遊點……以「非遺文化+」為核心,別具特色的海南非遺文化為本土旅遊產品賦予更多內涵
  • 海南椰雕工藝師朱凡:椰殼之間有榫卯
    歷史上,海南椰雕的珍貴,體現在傳統手工藝的技藝上。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椰雕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穿越時光阻隔,銘刻歷史之記憶,它不僅是工匠們世代相傳的謀生手段,還蘊含著瓊州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時至今日,海南椰雕雖然已輝煌不再,但民間手藝人依然默默堅守和傳承著這一雕刻技藝。
  • 海南休博會活動精彩紛呈 現場人氣爆棚「圖」
    海口網11月20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邵陽 攝影報導)為期4天的第五屆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南休博會」)日前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開館。20日,海口網記者在現場看到,精彩紛呈的活動為展會聚集人氣,熱鬧非凡。
  • 通過這些方式,海南非遺「老物件」煥發新光彩
    此外,潭門鎮鯉魚燈非遺傳承人盧家炳及其帶領的鯉魚燈隊,已成為潭門趕海節一年一度的重頭戲之一;國家級非遺瓊劇和海南公仔戲是海口騎樓老街假日「文化菜單」常有項目;海南八音、儋州調聲、黎族陶藝走進越來越多的景區、酒店、鄉村旅遊點……以「非遺文化+」為核心,別具特色的海南非遺文化為本土旅遊產品賦予更多內涵
  • 一組高清大圖帶你身臨其境海南展區
    我省在國別和省區市專區的海南展館,展示海南自貿港政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成果、重點領域和重點園區投資機遇等;在文化服務專題展區和旅遊服務專題展區分別進行主題展示,集中展示海南文化旅遊融合重點項目、精品旅遊演藝、文化創意產品,以及旅遊、文化、免稅購物、鄉村、體育等我省旅遊十大產品體系,均受到觀展觀眾關注
  • 海南:深挖民族手工藝資源——承接傳統 謀求創新
    海南省級非遺傳承人符秀英(右)現場展示其黎錦雙面繡作品。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趙玉順 攝 鄉村大樹下,兩位阿嫂或飛針走線織苗繡,或腳蹬織機展示黎錦織造,來自民族文化研究領域和實踐領域的十餘位專家學者則聚攏在一旁,為民族文化發展匯智「播種」…… 4月20日,一場主題為「深挖民族手工藝資源,助力海南自貿區建設」的文化沙龍,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鴨坡村盒子書房舉行,圍繞如何講好特色村寨故事、黎族文化開發現狀和困境、生態旅遊與民族文化等當下民族文化發展的熱點
  • 央視《新聞聯播》連續兩天聚焦海南!
    報導說,黎族織錦,是海南寶貴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通過扶持專業合作社、開闢電商平臺銷售渠道打開市場,不僅讓黎錦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小康路。正在直播帶貨的黎族妹子叫張潮瑛,別看她年紀輕輕,她可是海南黎錦文化的傳承人之一。
  • 白沙燦然黎錦姑娘,你的推廣和發揚黎錦文化,值得讚揚!
    有!在海南。由幾塊木頭和幾條線便織成的黎錦,可以說是傳奇的存在。原本能歌善舞的她可以輕輕鬆鬆地站在講臺上,也可以蓮步輕移,在聚光燈下翩翩起舞,但是她卻脫下舞鞋,走遍海南黎村古寨,組織各鄉鎮村民專攻黎錦藝術,一門心思地推廣和發揚黎錦文化。
  • 非遺周來啦,新項目新玩法!
    在嶺南天地再次掀起文化熱潮,今年擬邀請泛珠三角9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共43項優秀非遺項目參加,體現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和泛珠三角省區共同參與、相互交流、成果共享的特點。是利用生長於南北歐等地的拴皮櫟樹的樹皮為主要材料,配合通草等物料精雕細鏤,設計製成立體和半立體的木畫,色調純樸、工藝精細、形象逼真、意境深邃、造型新穎的特點。軟木畫多數表現山水風景、亭臺樓閣、園林建築、花草魚蟲等,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中國海南盛產椰子,以椰子為原材料的「椰雕」以其悠久的歷史傳承、精湛的製作工藝和濃鬱的地方特色享譽於世,有著「天南貢品」的美譽。
  • 古代進貢到皇宮的物品,竟然有這麼多來自海南!
    古時候的海南被中原稱作南蠻,那麼古代天高皇帝遠的海南地區,有什麼土特產向皇宮進貢呢?今天小椰哥扒一扒古代海南的進貢品!椰雕椰雕是以椰殼、椰棕、椰木為原料,用手工雕刻成各種實用產品和造型藝術品。清雍正時期,海南的椰殼雕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雕刻技法十分精湛,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於是有了「天南貢品」「海南之花」的美稱。黎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