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九寨溝縣漳扎鎮,黃哈達藏家樂人來人往。「從10月10日起,平均每天有四五百人來吃藏餐。」黃哈達藏家樂老闆達吉說,九寨溝旅遊正在慢慢復甦,這幾天從廣州等地來的遊客比較多,藏餐生意非常火。生意火爆背後,是達吉的內涵式「打法」起到明顯效果。「靠更地道美食,才能拴住遊客的心,讓遊客慢下來、留下來。」達吉透露,除不斷研發升級本地藏家菜品外,今年他還專門從青海引進了暖鍋美食。災後恢復重建,九寨溝外的旅遊大鎮漳扎鎮決定通過「加減法」換個新活法。(2020年11月9日四川日報)
九寨溝縣是四川文旅產業的金字招牌、全國旅遊名縣,其發展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從數據上看,2017年「8·8」地震後,以九寨溝縣為實施主體的122個重建項目,到目前已完成投資率96.9%、完工率96.7%,基本完成重建任務。在重建的推動下,九寨溝縣的51個生態環境修復和256處地災治理項目全面完工,同時,九綿高速、川九路、九若路、漳大路、雙九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和漳扎國際生態旅遊魅力小鎮、南坪旅遊服務中心項目順利落地、陸續建成,「讓全縣交通、服務、基礎設施至少提升了10—20年」。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年恢復重建中,九寨溝縣借力災後恢復重建,「加減法一起做」打造旅遊新業態,推動旅遊升級。如今之九寨溝美麗如畫,舊貌換新顏。
「加法」——「加」出旅遊品質,推出旅遊新業態。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旅遊的文化就沒有活力,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沒有魅力。有了文化主題,旅遊產品便有了基地和品牌,旅遊業態便有了內容和依託,產業鏈便有了縱深和空間,從景觀到體驗,便容易讓旅遊者感受到舒適、愉悅,甚至是一種情感升華和精神洗禮。基於此,九寨溝縣抓住重建政策、資金和「空窗期」機遇,重新審視、規劃、定位,借力災後恢復重建巧做加法,大力推動特色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高點布局全域旅遊,將梳理村寨原有文脈,導入新文化活動,通過整體規劃空間、景觀和燈光演繹,實現「文態+業態+形態+生態」四態融合統一,創新打造集文化、科技、智慧、藝術、互動等於一體的「不夜城」, 神仙池、熊貓谷、甘海子3個景區同步對外開放,熊貓舞、塗墨節等非遺項目相繼開發,「一核多極」全域旅遊新格局基本形成,新業態也慢慢落地。三年重建,九寨溝採取有效措施,做優旅遊品質,提升了九寨溝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輻射力,真正讓遊客留下來留得住,目前,九寨溝97%的群眾重新吃上旅遊飯,全縣生態系統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
「減法」——「減」出民眾負擔,推出惠民新舉措。眾所周知,旅遊經濟是由吃、住、遊、娛、行、購等要素組成,門票住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們出來旅遊,消費的絕不只是門票住宿,但門票住宿價格卻會阻擋遊客的腳步。降低景區門票住宿價格,優化「床位經濟」,有利於推動旅遊業加快由門票住宿經濟向產業經濟、小眾旅遊向大眾旅遊、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型,形成旅遊業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穩步擴大的良性循環。而且,景區門票住宿實現普惠後,亦可實現遊客分流,降低景區接待壓力,改善民眾旅遊體驗感。「8.8」 九寨溝地震前,隨著旅遊發展,遊客蜂擁而至,漳扎鎮的賓館、酒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其中低檔次賓館數量急劇擴張,一度形成獨特的「床位經濟」現象。在災後重建中,九寨溝借力災後恢復重建推進旅遊升級,比如,該縣漳扎鎮本著提質控量原則,打出優化「床位經濟」的新活法,對景區村民的民宿進行統一設計、包裝、管理,打造出高品質民宿。同時還針對已有民宿客棧等商業主體,漳扎鎮還實施「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動態管理,實行評星評級,在嚴格準入、退出基礎上,實行行業自管,實現行業自治。三年重建,九寨溝採取有效措施,優化「床位經濟」,降低景區接待壓力,改善民眾旅遊體驗感,無疑為各地提供可複製的成功經驗。
三年重建,九寨溝堅持把災後重建與生態環境保護、旅遊產業提檔升級、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族文化傳承、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五個方面」結合起來,「加法」「減法」一起做,激發出文旅融合發展的消費潛力,推動九寨溝旅遊升級。如今九寨溝正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現出一個兩地一典範,美麗新九寨的獨特魅力,構建起全域全方位、時段多業態的新的旅遊格局。(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