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他這樣走街串巷的流浪著,值得嗎?」「從謀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賠錢的選擇,不值得。」「那他還在堅持什麼?」「他不為謀生而作。」「那他為了什麼?」「每一場獨行都有它的意義。他是獨行者,被賦予了傳承的意義。」——《獨行者》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姜贇 實習生 劉俏言
在剛剛結束的新少年月作文大賽冠軍評選中,杭州富陽區永興中學初三(9)的應晨鈺憑藉一篇《獨行者》成為這個組別月冠軍。
記者粗粗數了一下,作文大賽首月,應晨鈺已經投了16篇作文,有記錄生活的故事,也有她自己對於古典文學的思考,更有通篇都用文言文的方式所呈現的詞賦場景還原。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應晨鈺第一次獲獎了。在上一屆作文大賽中,她同樣投了大量的作文,並斬獲了初中組的周冠軍、月冠軍。「去年就說過,今年一定還要來參加。」應晨鈺說道。
昨天,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這個初三女孩,比去年長高了不少,身材高挑,不過靦腆和秀氣還是一如既往,唯一會提高分貝的時候,就是說到她最愛的閱讀和寫作。
評委大讚的《獨行者》
是關於故鄉的一抹回憶
「她又拿了個冠軍!」看見手裡拿著錢江晚報新少年作文大賽月冠軍獎狀走回教室的應晨鈺,已經準備好上課的幾個男同學發出了豔羨的讚嘆聲,而她則害羞地把頭埋到了獎狀下。對於同學們來說,這位女同學拿作文獎已經是常態。
「文靜、沉穩、內斂」,去年和今年,錢報記者對應晨鈺的印象沒什麼改變。這個穿著校服、身材高挑的女孩在聊天過程中一直半低著頭,直到話題進入到她熟悉的寫作領域才侃侃而談。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慢慢發現自己的寫作天賦,直到現在明顯比同齡人更加老練的筆風,她的寫作水平顯然不是一蹴而成的。「現在回看自己初一寫的作文,會覺得寫得怎麼這麼幼稚。」應晨鈺笑著告訴記者。
應晨鈺是住校生,一到星期五放學,她就會回到老家東洲去陪奶奶。獲得本屆作文大賽初中組首個月冠軍的《獨行者》的原型,就是村口那條路上的一個會吹糖的手藝人。
「我總以為他們是睥睨流俗的,總以為他們該遺世獨立的。」應晨鈺在作文中描述了這位手藝人身在世俗卻不曾流於世俗的「獨行」力量,「他始終行進著,以獨行者的身份,以不顯山不露水的方式。和一貫認知裡的獨行者大相逕庭的是,他沒有酒精、搖滾樂和狂歡充斥的人生,他所擁有的堅持,也是不被人所豔羨的生活。」
對於生活中這些擦肩而過的人和事,應晨鈺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能力將其變成自己的筆下的素材。在她所構建的每一個人物形象中,都會有自己更為深刻的思考。「這是我初一的時候就積累在腦海裡的素材,我喜歡讓這些人和事在我頭腦中發酵一段時間,再去重新塑造成更有文學性的形象。」
作為作文大賽的初評委之一、杭州啟正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莊榮生被這一人物形象打動,寫下了這樣的評語——文中吹糖人的老頭,你覺得他寂寞,覺得他可憐,但他既不覺得自己可憐,也不會麻醉自己,因為他有自己的堅持,「傳承」是他們心中的執念,「沉默」是他們的作風。他不是弱者,他不成群,卻星辰般閃耀,令人生敬。
定主題,構思,順著思路落筆。這就是應晨鈺現在寫每一篇文章的全過程。「相比於初一時候的她而言,現在她可能對人物內心的描寫和刻畫層次要豐富了許多。」一路帶著應晨鈺走過初中三年的語文老師白瑤這樣評價她的文章變化,「原來的文章可能更注重語言上的美感和詞語的堆積。」
她頗為自得的《戰馬賦》
是寫給熱愛的詩詞
「我最近在讀《唐宋八大家作品集》。」應晨鈺告訴記者。中國古代歷史是她初二開始迷上的一個領域。幾個年代比下來,她更喜歡唐朝——「唐朝的詩詞太美了」。
縱觀應晨鈺所投的多篇稿件,以古詩詞為題材的作文就有《唐朝的雨》《再為你,賦一曲離歌》《清秋遺韻》《塵封在<詩經>裡的愛情》等等近十篇,而這其中她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通篇都用文言文所寫的《戰馬賦》。
看了《戰馬》這部電影之後,應晨鈺直接以此為主題在開頭做賦「金戈鐵馬引戰血兮,豪馳嘶鳴,刀劍芒飾死戰兮,唯其無畏戰馬耶?獨汝縱橫血屍鐵蹄耶?足兮,愈威戰兮耶,鞍善士矣,亦命沙場兮嘶鳴,天地而蕩兮矣,戰馬兮!隨兮矣!」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一些名著,這些真的會對寫作有很大幫助。」應晨鈺一本正經地告訴記者。在被問到有什麼具體推薦的書時,她反問:「我想推薦《唐詩三百首》和《簡愛》,行嗎?」
在得到記者的肯定答覆之後,應晨鈺很開心,詩詞在她看來,對寫作幫助非常大,每個階段讀都有不同的體驗,她最喜歡李清照的詞,幾乎每一首都愛。她迅速在後面補充一句:「不推薦看網絡小說,沒意思。」在她眼中,無論是學校裡要求的必讀書目,還是自己所喜愛的詩詞書籍,都比網絡小說層次要更高一級。
「在初中階段,看一些畢淑敏的散文集會對孩子的作文有很大幫助。」白老師在旁補充道。
在白老師眼中,應晨鈺一直是一個目標很堅定的人,在很多人還沒有未來概念時,她就已經明確了自己以後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她的文筆很老練,感情也很細膩。語文成績很棒,作文也經常被當做範文被全年級印刷。」白老師告訴記者。
但是在應晨鈺自己眼中,應試作文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已經儲備好的素材,「直接寫上去就好,沒有那麼難。」
愛好從鋼琴,舞蹈到現在的文學,應晨鈺自始至終都將自己定義為「生活的記錄者」。她告訴記者:「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希望能夠通過寫作去傳達一種更為美好的觀念。」
對於像應晨鈺這樣的孩子,白老師甚至帶一點「私心」地希望她能夠去閱讀更多的書籍,「這一定會對她未來的寫作大有幫助。但是現在她讀初三,確實太忙了。」
「田野」文學社
「走讀」很重要,追溯文化根源
應晨鈺之所以能夠有現在老練的文筆,其實也離不開她一直所在的田野文學社的幫助。自富陽永興中學成立之初,文學社也就應運而生,現在已經運營了18年。「我們的學校是在一片田野之上建立起來的,我們的學生需要文學和思想的田野,所以叫『田野』文學社。」永興中學部語文老師、田野文學社指導老師蔣佳佳告訴記者。
現在,田野文學社已經有了一百多名社員,每周都會開設拓展課程,為的就是讓每一個熱愛文學的孩子都能得到更為充分鍛鍊。
蔣老師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在文學社的授課綱要,在課程安排上,不僅僅有陸春祥、方格子、葉臨之等等文化名人的介紹和創作講解,還有「走讀鬱達夫」「走讀富春山館」「走讀東梓關」等等活動,真正帶領社員走進這些地方,讓他們去追溯文化的根源,感受人文氣息。
文學社每學期也會組織作家進校園活動。應晨鈺比較喜歡的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常新港,就是在校園活動中認識的,「我買了他的一整套書籍,他的文字風格我很喜歡。」應晨鈺說。
文學社每個月出一期報紙,每學期出一本刊物。學生和老師們的優秀作品全部被編撰成冊,激勵大家進行文學創作。而應晨鈺的多篇文章也被收錄其中,成為眾多優秀的代表作之一。而文學社中的成員們也曾多次獲得本報所舉辦的新少年作文大賽冠軍。去年,應晨鈺就和現在已經讀高中的郭一諾一起獲得作文大賽月冠軍。
經營文學社對於蔣老師來說就像在帶孩子,「學校,是汲取知識的園地。在迎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孩子們的同時,學校自身的文化也會在歲月裡愈漸豐厚。而學校和老師們願意成為孩子們成長的見證者,成為素質教育的實踐者,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留下更多美好的校園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