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概況
海寧陽光科技小鎮位於海寧市袁花鎮,規劃面積3.4平方公裡,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小鎮以「創新陽光科技、發展陽光產業、感受陽光生活、暢享陽光旅遊」為理念,以光伏、光熱、光電高端製造為主導,以「陽光科創+智造應用」為主線,致力打造陽光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的新引擎。
創建成效
三年創建,碩果纍纍。「南龍頭、北眾創」的陽光科技小鎮呈現出雙螺旋發展態勢,經濟轉型DNA因「光」聚變,成為全省特色小鎮「畝均效益」領跑者,榮獲2019年度省級創建類考核優秀。
以產業為核,小鎮邁向了「高端時代」。小鎮成功培育形成了以光伏、光熱、光電為主導的陽光裝備產業集群,創建期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13億元,其中特色產業投資佔79%,民間投資佔84.9%;實現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91.1億元,其中特色產業營業收入佔90.5%;實現稅收收入5.2億元,陽光產業規模越來越壯大,高端化、集約化的千億級產業平臺初成氣候。
以改革為先,小鎮凸顯了「示範樣本」。規模化雙創基地,規範化股改、全覆蓋區域評價、社會化安全生產服務,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土地整治、產業發展的小鎮做法,極大推動了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成為當地產城融合的重要助力者。
以資源為本,小鎮引發了「乘數效應」。小鎮先後被列入全省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現場會、中國智能光伏產業發展大會、「2018節地中國」學術研討會、第十一屆世界太陽能產業大會、嘉興市小微企業園與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高質量發展推進會等眾多大型現場會的參觀點,小鎮建設撬動了域內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驅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建設成效
在浙江光伏產業版圖上,海寧是最耀眼的板塊。依託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海寧光伏產能佔全省總產能45.5%,幾近一半,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產值234.65億元。
熠熠生輝的陽光科技小鎮(以下簡稱「小鎮」),便是這片高光之地的「硬核」實力所在,過去一年,小鎮規上產值超180億元,成為全省縣域規模最大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區。
「龍頭+眾創+配套」
三位一體
打造集聚新高地
「南龍頭、北眾創」,是小鎮產業發展的主體輪廓,分工明朗的各大板塊齊頭並進、活力蓬勃,演繹出一首動人的高質量發展協奏曲。
龍頭「頂天立地」。小鎮內的晶科能源是國內大型光伏製造商、國家科技項目指南專家庫成員。創建期內,小鎮成功啟動省特別重大產業類項目——總投資80億元的「雙倍增」項目,孕育了總投資105億元的新增7.5GW高效電池及7GW高效組件項目,於今年3月正式籤約。為確保項目落地,小鎮大力推進南片核心區塊土地徵遷工作,至2019年底,已供晶科能源用地240畝。得益於充裕的空間保障,晶科能源盡展「龍頭風範」,建成智能化電池及組件生產車間,投產後,產值比2016年增長46.22%,龍頭企業規模之大、增速之快創海寧市之最。
眾創「鋪天蓋地」。在做強「南龍頭」的基礎上,小鎮全力打造「北眾創」片區,釋放發展後勁。完成北片1800畝土地徵遷,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與世界500強企業中建國際合作,高標準開發建設287畝小微眾創園及物流配套項目,小微企業眾創面積達35萬平方米,夯實了企業集聚和創業創新的空間基礎。
配套「融合點睛」。如今的小鎮,越來越具有「城」的氣質,基礎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實現一公裡範圍內幼兒園、小學、中學全覆蓋,與三級乙等市人民醫院形成醫共體,15分鐘內享受醫療服務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小鎮以客廳為集中展示區,串聯起金庸武俠文化活動、梨花節、軋太平等地域特色活動,「雲賞袁花」活動登上「學習強國」,本土民歌和情景劇《朗園裡》亮相中央電視臺,「工業+旅遊+文化」融合風生水起,江南水鄉文化氣息濃鬱,小鎮金名片越擦越亮。
「產業+創新+資本」
三鏈齊上
跑出經濟新速度
產業是小鎮的魂。產業的興旺發達,離不開適宜的土壤、充裕的陽光、雨露構建的生態系統。在小鎮,產業、創新、資本三鏈深度交融,澎湃起發展的新勢能。
產業鏈建設「一應俱全」。小鎮培育的陽光裝備產業集群逐步邁向「高端時代」。光伏產業方面,以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晶科能源為主,恆都、瑞銀、睿能等產業鏈及下遊的光伏電力應用公司為配套,形成了從鑄錠、切片、銀漿、焊帶等部件生產,到電池片、組件、電站建設的「產學研檢用」體系完善的全產業鏈。在此基礎上,小鎮優先支持、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強鏈補鏈。
創新鏈引路「一馬當先」。自主創新與應用示範齊頭並進。在自主創新上,創建期內,小鎮新增授權發明專利產業化8項,新增省級新產品89項,獲專利543項,推出太陽能空氣集熱器性能檢測、光熱利用工程遠程監測、中溫太陽能熱性能測試等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應用示範上,開創海寧市「光伏下村」模式,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減輕村便民服務中心及道路照明用電壓力;首創嘉興市「光伏扶貧」模式,創新「造血式」的扶貧惠農方式;探索國內首例「農光互補」項目,實現「棚頂發電,棚下種菇」的「新能源+農業」成功樣本……光伏發電創新探索拿下多個「第一」,成為領跑行業的風向標。
資本鏈激活「一池春水」。小鎮設立海寧陽光科技小鎮產業基金,以政府產業基金1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36.73億元,並通過創新產業投融資機制,引金融活水,多渠道為企業「解渴」。「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為末類以上的企業先行試點工業不動產貸款標準地機制,金融機構主動提高工業不動產抵押值和抵押率,解決小鎮轄區內7家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實現多方共贏。
「智能+賦能+動能」
三能聯動
定義品質新高度
以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智能製造業集群賦能新舊動能轉換,高端化、高品質的小鎮,正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內核」。
智能改造「企業爭鳴」。近年來,小鎮全面推進「企業上雲」「兩化融合」「機器換人」等智能化改造行動,域內「企業上雲」52家,「兩化融合」項目11個,培育兩化深度融合示範企業3家,其中,晶科能源智能工廠項目列入國家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項目,實施「機器換人」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21個,完成投資1.45億元,新增工業機器人297臺,並率先啟動智能化技術改造諮詢診斷工作,周氏新材料成為全省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暨智能化技術改造諮詢診斷工作現場會的示範企業。
科創載體「硬核支撐」。為提升科創實力,小鎮致力打造完善的科創生態圈,域內培育國家中低溫太陽能光熱利用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浙江)和晶科能源國家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平臺,建設光熱雲、光伏雲集控中心,其中,晶科能源打造的智能運維雲中心對已併網接入的88個地面式電站,259個分布式電站進行實時監控,在私有雲領域規模位居業內第一。先後與晶科慧能、哈工大大數據集團等籤訂合作協議,借力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科技,全力為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賦能。
動能培育「推陳出新」。小鎮積極推動域內技術更新迭代加速,激發新興產業內生動力。小鎮內機構、企業起草制定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28項,其中領銜制定4項。與14家高校、研究院達成產學研合作,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和浙江大學、南昌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
「資源+要素+振興」
三驅並進
闖出協同新發展
作為城鄉連結的節點,小鎮對區域的輻射力、影響力日益凸顯,完善自我與反哺鄉村並行不悖,是小鎮發展的兩條內在脈絡,在當地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中,小鎮的作用愈發不可或缺。
「土地整治」全域推進。創建謀劃之初,小鎮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低散亂」整治、農房集聚工作有機結合,整治淘汰與建設發展兩手抓。全鎮累計完成「低散亂」企業整治652家;累計搬遷小鎮域內農戶266戶,徵遷土地2300畝。騰拆齊下,小鎮建設用地難、盤活難等得以破局。
「要素集聚」積蓄能量。以全域整治推動要素集聚,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為特色小鎮發展騰空間、保增量、優環境。小鎮謀劃啟動以來,落實建設用地指標769.12畝,其中盤活存量建設用地490.78畝。小鎮內工業企業實現畝均稅收31.74萬元,比全省高出11.37個百分點;畝均增加值達291.78萬元,接近全省3倍。
「鄉村振興」厚植沃土。小鎮採用村集體開發、跨村域合作、鎮村兩級聯合開發等多元模式,推動眾創空間開發。建成村級抱團發展建築8萬平方米,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300萬元,小微眾創園成為扶持鄉村經濟發展壯大的支撐點和立足地。「要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走好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牢記這一囑託,小鎮將在推動城鄉發展協調化、統籌化和一體化方面有更多作為。
銳意進取,勇立潮頭。面向特色小鎮建設的2.0時代,小鎮正瞄準產業短板精準發力,搶佔產業鏈制高點,以不斷複製迭代、更替裂變的姿態,向高端化、集約化的千億級產業平臺穩步邁進,為時代奉上一份行業領跑者的「高分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