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陝西》之四十二
「渭北一寶」————蒲城椽頭蒸饃
蒲城椽頭蒸饃,因其狀如房屋上木椽的椽頭而得名,是蒲城縣特有的傳統食品。
饅頭是我國北方小麥生產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麵粉經發酵製成饅頭具有鬆軟可口、容易消化、易於攜帶方等優點。椽頭蒸饃一般是紅白喜事的時候才吃的,最關鍵的是它的樣子像椽的頭。所謂椽就是蓋房子時候的一種木料,在關中地區每家蓋房都會用到。之所以做成「椽頭」的樣子,是因為一般過紅白喜事時,要蒸大量的饃,如果像一般家庭那樣一個一個的做會很慢,所以,製作著會把和好的面先弄成一個長條,粗細和椽差不多,然後放在案板上,一刀一個的切開,再放到鍋裡蒸熟就好了。它的樣子就像是從椽上切下來的頭,故有此名。
椽頭蒸饃已有200餘年的製作歷史了。早在清初,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一帶始做椽頭蒸饃。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工藝改進,漸漸在方圓有了名聲,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蒲城的椽頭蒸饃便在省內外成了無人不曉的地方名吃。鴉片戰爭以後, 林則徐被貶來蒲城時,宰相王鼎曾以椽頭蒸饃待之。1900年,慈禧西逃西安時,點名要吃蒲城的椽頭蒸饃,作為清廷貢品,受歷代皇帝的青睞。
在當地有一種傳說,唐王朝在蒲城葬有五個皇帝,每年春秋祭祀,都獻饅頭。又傳說因唐書法家李伯海曾為皇帝陪葬墓書寫碑文,立於蒲城北劉村,歷代官員名流,多有專程前來欣賞、臨摹和拓取這碑文的。北劉村距縣城十幾裡,往來人等多有品嘗和帶走蒲城椽頭蒸饃的。這些雖非正史,但也可看出,很久以來,蒲城的椽頭蒸饃做得就是好。
祖籍蒲城的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對家鄉的椽頭蒸饃富有感情,十分喜食。1932年秋天,一個蒲城地方官員求見楊虎城,言談中極盡阿諛奉承之詞,臨走時拿出禮品,其中有四個椽頭蒸饃,他一語雙關的說:「這故鄉特產您吃了一定滿意。」官員離去,楊將軍想去吃椽頭蒸饃,手拿此饃感覺不對:「咦!為啥這麼重?」掰開一看,饃裡竟包有黃燦燦的金條,還藏有寫明「如能委任X縣縣長,還當重禮相謝」的字條。楊將軍不禁怒火中燒,立即下令將此人禁閉。後來查出此人在當警察局長期間,不僅貪贓枉法而且曾逼死人命,楊將軍遂下令嚴懲,將這一貪官處以極刑。
蒲城椽頭蒸饃的製作方法更是別具一格:素有「一水、二面、三酵、四合、五壓、六揉、七蒸、八起」的講究,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和標準。一道工序不符合,就不能做出椽頭饃特有的色香味。
蒸饃時不用鹼,發酵程度要求嚴格,麵團要反覆的揉搓擠壓,據說揉捻成形前需用槓子排壓八次,大槓子壓了。壓槓子時,人坐在外邊一頭,使出全身力氣擠壓那麵團,一遍又一遍,直至柔軟光潤,不見縫隙時才能搓成長條,切成圓錐體饃坯,然後,大頭向下,置於熱炕上,加蓋棉被,待自下而上發過原體高的一半時,將小頭朝下繼續發,發成圓柱體後上籠,用大火蒸熟,這樣一鍋噴香的椽頭饃便可出籠了。
由於椽頭蒸饃具有饃白皮展、外酥內嫩、數日不裂、營養豐富、甘香盈口、便於攜帶,又耐久貯的特點。凡是吃過的人,無不拍手稱絕。絕者有三:
一是色絕,光澤晶瑩,體如美玉,摸擬凝脂,渾如元寶,亮麗呈彩,款款賽碧,十天半月,決不黴變,椽稜分明,掰開齊茬,千層萬層,酥脆掉渣。二是香絕,天然渾成,異香撲鼻。先水之究,用面之精,發酵之巧,和面之工,製作之妙,燒火之能,集於一身,原始之香,綠色食品。三是味絕,食之味長,滿口皆香,熱吃不粘,到口鬆軟,甜香清悠,回味無窮,冷吃香酥,自然疏散,嚼之有勁,咽之順口。所以成為人們宴會待客,饋贈親友,外出旅遊的必備美食。
蒲城椽頭蒸饃即使不佐蔬菜吃,也有筋耐嚼,舒適可口,如果能配上八寶辣子作為佐餐之用,真可謂美上加美。 (閻成功)
「關中四糖」之首 ————耀州雪花糖
《舌尖上的陝西》之三十三:「羌人美食」———— 略陽罐罐茶
「三秦名吃」———— 武功普集燒雞
綠色素食 ————嵐皋魔芋豆腐
「清廷貢品」———— 潼 關 醬 筍
臨潼罐罐饃
陝南名產 ————西鄉牛肉乾
「西漢名點」————富平太后餅
秦人主食 ————關 中 鍋 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