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全球軍力排名結果不滿,自製榜單,令人啼笑皆非。
有句話很現實,叫 "弱國無外交"。這裡的弱不單單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大小,而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所以各國都非常重視軍事發展。
近年來,國內外媒體越來越喜歡根據各國表現出來的軍事實力進行排名,美國佔據了榜單的主導地位,中國和俄羅斯爭奪第二、第三名。同樣是農業人口大國的印度,偶爾也有上榜,但結果一直 "落後",印度對自己的世界軍力排名不服氣,恬不知恥地把自己排在第四位,成為全球的一個笑話。
客觀的說,印度可以算是地區霸主級別的國家,軍隊規模龐大,還裝備了不少全球先進武器裝備。糟糕的是,印度對自己的軍事實力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總是喜歡誇大事實,印度軍隊的問題非常明顯。
軍工體系的不成熟,導致印度軍隊雖然規模龐大,但卻缺乏先進的武器裝備,只能花高價進口。這種行為反映在軍隊上,就是軍費經常不夠用,士兵經常缺吃少穿,國家連軍費都負擔不起,如何刺激軍工體系的發展,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印度向中國學習,先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就有可能成為世界級軍事強國。問題的關鍵在於,印度過於急功近利,直接把自己的發展目標定在世界大國,省略了很多重要的步驟,希望一步登天。
無論是國產航母、"閃耀 "戰鬥機還是核彈都證明印度要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結果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甚至留下了無數的槽點,無論是閱兵式上的疊羅漢摩託車,還是用模型代替武器。
印度的 "萬能牌武器 "最溢出的是空軍,法國的 "陣風 "戰鬥機、美國的殲-16戰鬥機、俄羅斯的蘇-30戰鬥機等數不勝數
但印度國產戰鬥機20年以來一直是不堪一擊,發生墜機的概率很大。窮人的總人數甚至超過了非洲人的總人數,他們服兵役只是為了生活不被餓死,與現代軍事強國對士兵個人素質的要求相去甚遠。
難怪巴基斯坦軍事專家評論說,印軍進攻只要扛住第一波就行了,他們後繼乏力。本來國力就很孱弱,但印度習慣於吹噓自己,可能永遠也理解不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