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藏在一個淺淺的盆地裡。這個盆地雖然不能和大陸母親的四大盆地相比,卻是臺灣最大的,面積大約370平方千米。站在這個盆地中間抬頭向四周瞭望,東邊的山看得清清楚楚,南邊和北邊低矮的丘陵似乎伸手就能摸到。東邊也有一道堤壩似的狹窄丘崗,那是大肚山臺地和八卦山臺地,翻過去就一下子走到臺灣海峽的海邊了。這兩個臺地並不算高,所謂「最高峰」大肚山海拔只有294米,只不過比旁邊的丘陵稍微高一丁點兒而已。嗚,這就是臺灣最大的盆地。嚴格說起來,只能算是一個袖珍盆地。
臺中在大肚溪的懷抱裡。聽著大肚溪這個名字,就會聯想起大肚子媽媽。這條由東向西流的小河,就是臺中盆地的媽媽呀!大肚溪真的是這個臺灣第一號「大」盆地的媽媽。它的上遊有許多分支,接納了東邊大山裡淌流下來的許多小河小溪,有名的日月潭也在它的一條支流上,和它一脈相傳呢。這麼多的小溪流衝帶來許多泥沙,堆積在這個低洼的盆地裡,日積月累就生成了一片肥沃的平原,是種甘蔗和水稻的好地方其實在這個盆地裡,還有一條大安溪,緊緊貼靠著北部邊緣流過,對這個盆地的形成也有些功勞。大肚溪筆直向西流,切開了西邊那道堤壩樣的臺地,生成一個小小的峽谷,一邊就是大肚山臺地,另一邊是八卦山臺地了。感謝大肚溪媽媽,不僅生成了富庶的臺中平原,還給它打開一條通道,可以一直和海峽相通。有了這個通道,臺中和海上的聯繫就非常通暢啦。臺中僅次於臺北和高雄,是臺灣的第三大城市,比老牌臺南還大些。
翻開它的歷史看,在清朝初期,這裡還是人煙稀少的地方。直到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總兵蘭廷珍看上了這兒肥沃的土地,才從海峽對岸的福建漳州組織一些人來開墾。移民越來越多,就在今天台中公園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小村子,叫做大墩村,漳州地方的國南話也流行起來,成為今天台灣通用的土話。到了同治年間,清朝政府設置了臺灣省。著名的抗法將領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的時候。
也看上了這裡,不僅環境好,還是臺灣島居中的位置,在這裡大興土木建造省城。可惜不到兩年他離開了,後來的巡撫認為這裡遠離經濟發達的臺南和臺北,就把省城搬到臺北了。
臺中的繁榮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這裡開闢了臺中加工出口區,經濟一下子發達起來,人口也迅速增長,超過了臺南,一躍成為臺灣島的第三大城市。臺中是臺灣島的中心,它發跡的大墩村是臺中的中心。大墩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因為這兒有一座孤立的小山,雖然海拔只有90米,卻可以俯瞰周圍的田野,自然就成為這個居民點的中心。後來山上修建了一座炮臺就取名叫做炮臺山,是臺中市內的第一名勝。這裡還有個昔日古城殘留的北門樓,現在是公園裡的望月亭也是一個遊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