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博覽會:山東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全國、全球文旅企業廣泛合作的交易平臺
打開文旅「窗口」共赴山東之約
9月19日,在文旅博覽會現場,市民被精美的工藝品吸引。(□盧鵬報導)
為期5天的首屆中國國際文旅博覽會仍在火熱進行中,9月19日,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進入第三天。由於當天是周末,人流量較前兩日有了較為明顯的增加,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變得更加熱鬧起來。
文旅融合綜合展區、大運河文旅展區、沿黃文旅展區等11個線下展區,以及11個線上展區,特色展品、展演、項目薈萃。延續前八屆山東文博會的「輝煌」,今年的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繼續承擔著山東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以及全國、全球文旅企業廣泛合作的交易平臺的功能。
琴可以用來彈、拉,可你知道,還能「鋸琴」嗎?在齊河展廳前,拉鋼鋸的齊河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翟峰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從《沂蒙山小調》到俄羅斯名曲,他都能用一把鋼鋸或者大刀演奏出來。「右手就靠小提琴弓子,拉過之後就靠震動,然後左手通過彎曲來改變音高。」翟峰說,「《沂蒙山小調》,在演出中最受歡迎,大家都愛聽愛唱。」
讓紅色基因獨特表達,是本屆博覽會上紅色文旅的一大特色。臨沂展區打出了「請到紅色臨沂看金秋」的口號,結合有「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稱的竹泉村、《舌尖上的中國》煎餅篇拍攝地椿樹溝村等臨沂文旅品牌的展示,紅色沂蒙更近人心。
今年,我省「山水聖人」中華文化樞軸的打造步伐加快,三地文旅協同變得更加緊密,博覽會上也不乏「山水聖人」元素。
在泰安展區的中間,觀眾可以看到一座高3.2米、寬7米的泰山「微觀實景」展示,給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視覺體驗。
濟南展區分為玩轉濟南、文明濟南、創意濟南、科創濟南、傳承濟南、洋貨濟南六大展銷板塊,匯聚50餘家企業,240多種產品。還有木魚石、燕子石、黑陶、烙畫葫蘆等非遺工藝品展示。
在聖人的故鄉濟寧展區,40多家文旅企業及千餘種文旅產品參展,這是孔子文化旅遊集團成立後首次參展亮相。
漫步在展覽面積4000餘平方米的「一帶一路」展區,隨處可見的各國特色文化產品,以及不期而遇、充滿異域風情的文藝演出。在這裡,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各種表現,已經越來越成為國與國之間相互展示文明風採的「窗口」。
本屆博覽會共吸引37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團參展,參展商2500餘家。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國際文化體驗,「一帶一路」展區邀請「一帶一路」沿線34個國家,集中展示中展示各國的主題文化和創意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演藝、傳統工藝美術等。
「『一帶一路』展區實現了對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的藉助,將多元文化引入,並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前來觀展的山東泰山文化和旅遊規劃設計院院長常德軍說。
文旅博覽會重磅打造的「雲上展會」,絲毫不亞於11個線下展區帶來的現場輻射效果,讓觀眾足不出戶便可「雲」遊四海。
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和網際網路發展趨勢,本次博覽會充分發揮新媒體、大數據、雲平臺等信息技術優勢。從展會買家邀約、客戶管理,到展臺直播、項目宣傳推介,再到預約洽談、商務配對等多項個性化定製功能,「線上博覽會展覽展示平臺」助推「線上文旅」形式層層遞進,為觀賞和體驗博覽會拓寬了另外一種更大更自由的維度。
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的文旅融合,既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的火花,也是人與文物之間的精妙互動,更是中國連接世界文明的精神紐帶,邀八方友人共赴山東「文旅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