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不僅是「天使之城」,更是「佛寺之都」,充滿了神秘色彩
曼谷不僅是泰國的首都,還是泰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曼谷在泰語中是「天使之城」的意思,不過按泰文原文直譯則為「天使之城、偉大的都市、玉佛的宿處、堅不可摧的城市、被贈予九塊寶石的世界大都會」,如果都寫出來的話,大約就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城市名了。
曼谷位於湄南河入海口的水網地帶,在1783年,拉瑪一世王在此建都。曼谷市內河流縱橫,曾有「東方威尼斯」之稱。但是,隨著近年城市的發展,人們紛紛填河築路,使得市內的河流逐漸減少,「東方威尼斯」的美稱早已成為了歷史。不過至今仍有湄南河穿城而過,給城市帶來無盡生機。
曼谷為泰國古都,200多年來除二戰中曾為日軍所佔外,從來不曾被戰火涉及,因此,市內的建築大多數都保存完好。皇宮、佛寺等更是泰國民眾崇敬之處,歷年來修繕不斷。由於曼谷市內有寺廟多達300餘座,走在曼谷街頭,經常可以看到這麼一個景象,僧侶託缽化緣,市民虔誠禮拜,一眼看去,古風盎然。
遺憾的是,泰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曼谷市內也已經是高樓林立,一些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的亞太地區總部設於此處,加上國際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曼谷有航班通向歐、亞、美、非的各大城市,年接待遊客高達千餘萬人。曼谷市內車水馬龍,賓館、酒吧、夜總會比比皆是,入夜,霓虹閃爍、笙歌不絕。王家田廣場、唐人街等更是成為了東南亞購物天堂。置身曼谷,就好像生活在古今之間不斷變換,讓人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曼谷是赴泰國旅遊者必到之地,而大皇宮則是遊曼谷必到之處。大皇宮位於那拉蘭大街之南,遠遠望去一片金碧輝煌,宮內綠草如茵、樹影婆娑,部分對遊人開放。大皇宮有宮牆圍繞,牆高5米,長約1900 米。
大皇宮內主要宮殿有:阿瑪林宮為1784年建造的最早的宮殿,為早期暹羅式建築,屋頂三層相疊,但不同於中國宮殿之飛簷翹角,而是層層低垂,以致從遠處看去,只見一大片金黃色與綠色之琉璃瓦頂,令人印象頗深。如今,已經成為了皇帝加冕登基及皇室舉行慶典之處。
節基宮建於1876 年,為泰西合璧的典型建築,殿身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式樣,殿頂則為泰式尖塔風格。節基宮正殿為泰王接受各國使節呈遞國書之處。律實宮中央有一座七層尖塔,四周有四座大力神。寶隆皮曼宮則是接待外國元首的賓館。大皇宮內有多處擺飾著中國清代大彩瓷瓶或景泰藍花瓶的宮殿,一處宮中有大型瓷畫,畫的竟是三國演義故事,足見泰中兩國文化淵源之深。
大皇宮內的東北角有玉佛寺,又稱護國寺,是1784年大皇宮始建時所建,初為皇家廟宇,現則對公眾開放。寺內供奉一尊玉佛,高0.72米,用一整塊青色翡翠璞玉雕成,為泰國國寶。玉佛頭戴金桂冠、身穿金縷衣,置於高11米之金色禮壇上,周圍圍以數尊金佛,更顯莊嚴。寺外有數尊青面獠牙的守護神神像,我們初次造訪時,因其像兇煞,頗有不安之感。
每年5月,在春耕開始之前,國王都會來到這裡,對玉佛虔誠禮拜,祈禱玉佛能保佑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不僅如此,每屆新政府成立後,內閣成員都會來到這裡,當著玉佛的面,向國王宣誓就職。
曼谷共有大小佛寺300多座,無怪乎被稱有「佛寺之都」的美譽。除玉佛寺外,尚有臥佛寺、金山寺、鄭王廟等著名佛寺。進入佛寺禮拜或參觀的人,都需要著長褲、脫鞋,寺內不能高聲喧譁。信眾拜畢,多購金箔給佛像「貼金」以示敬意。有的廟宇門前有小販賣鳥,供人放生之用,以體現佛之慈悲為懷。但據說此等小鳥放生後多不能飛遠,即又被捕回出售。如此循環,信徒花點錢得心靈之安慰,小販賺點錢得生活之保障,買賣雙方得益,亦合佛家普度眾生之理。
其實,除佛寺之外,曼谷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佛龕。且佛龕多設戶外,大者如我國舊時的土地廟,小者只一託盤狀,其上有小木屋,以獨木支撐立於庭院之中、街角之處,供人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