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十七品釋迦摩尼問須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燃燈佛:又叫定光如來、普光如來,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燃燈,"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燃燈古佛在過去時為釋迦牟尼佛授記,《金剛經》雲:"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據《瑞應本起經》卷上所述,釋迦牟尼過去世曾是虔誠敬佛的善慧童子,當時他曾重金買下一枝稀罕的五莖蓮花,供養給燃燈佛。由於蓮花是佛教中的聖花《妙法蓮花經》即以蓮花來象徵佛教教義的純潔高雅),五莖蓮花更是聖花中之珍品。因此,這個供養使燃燈如來深為高興,佛在歡悅之餘,給這位佛子(釋迦的前身)授記,預言他將在九十一劫之後的此賢劫時成佛,授釋迦牟尼佛。
而重慶面積最大的寺廟群,金佛寺,金佛山四大寺廟之一。又被稱為燃燈古佛道場, 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殿、藏經閣及禪院酒店等組成。金佛山景區因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佛教文化三大奇觀聞名於世。
金佛寺山門建有扇面牆,右處寫有「雲天佛國」,中間一個大寫的佛字,而後左手處寫有「光明世界」,進入寺院,即可見「南無燃燈古佛」這幾個金色大字。整座寺院建築風格具有唐代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簡直是一幢現實版的建築美學篇。
金佛寺建在金佛山上,據說其原址本在石人峰附近,後遷址現在的寺廟處,其大殿正處有一隻噴水的龍,龍頭正位,這也是在其它寺院少有得見。
大殿外表樸素,柱、額、鬥拱、門窗、牆壁,全用土紅塗刷,鬥拱碩大。鬥拱大是唐代木構建築最基本的特徵,因為鬥拱大,屋簷看上去較為深遠。柱子較粗。唐代木構建築的柱子比較粗,而且下粗上細,體現了唐朝人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色調單一。唐代木構建築所包含的顏色不會超過兩種。
其寺院殿簷上的構建也非常纖巧美觀,雕刻吉祥雅致,簡單而粗獷的鴟吻。鴟吻就是房屋屋脊兩端的一種裝飾物,唐代木構建築的鴟吻一般作鴟鳥嘴或鴟鳥尾狀。
我來此寺院時正值院門已關,人可以進入寺院內,但大殿已經關閉,夕陽將光灑向寺院,宏大的院內蘊滿佛教內容,在光的映照下,更顯佛國莊嚴。
在萬佛殿下方牆壁上刻有佛祖講經點化眾生,,也有佛祖證得菩提之眾弟子朝拜之石刻畫面。大雄寶殿下的臺階處有刻有《僧伽吒經》摘錄,而《僧伽吒經》直接記錄了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靈鷲山的教授。佛陀的這次教授,就像所有的大乘經典,是由他的弟子記住之後,再用梵文寫下來的。
而另一處石上刻有《佛本行集經卷第一》摘錄,亦是說燃燈佛教化世人等經要。
眾生皆俱如來佛性,傳說佛界有蓮花朵朵,每一朵皆具有神識,而眾生皆是將來的佛。
緊閉大殿的門,如同迷惑眾生。古人云: 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傍晚的金佛寺安靜祥和,女兒對著緊閉的大殿門叩首,佛教之智慧才是最大的光明自在。金佛山行程最後打卡點,金佛寺,我與女兒在寺廟內兜兜轉轉,遲遲不肯離去,直至誠心換得雲月開,寺院師父幫我們打開萬佛殿,結今日一份厚重之緣,迎他年光明智慧。
有幾處立有石碑,上面刻有雙龍,更有一些文化墨客或向佛之人寫的贊佛教之語,如《羅漢贊》名身句身 如月標指 悟或遮眼 迷則鑽紙,這是董其昌羅漢贊等書卷中的釋文。而一個大大的心型鎖又將金佛寺拉回現代,這上面系滿了紅色的祈福條。唐朝是最開放的朝代,也是極具美學的朝代。透過心型鎖,看金佛寺於夕陽餘耀中盡顯莊嚴。
傍晚時分的金佛寺祥雲籠罩,安靜祥和,更願在此多坐片刻,得已靈魂深處的頓悟與寧靜。據《賢愚經》卷三〈貧女難陀品〉所載,過去久遠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識只(即能作光佛),出家學道而成佛。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佛乃為比丘授記,告知當來成佛,名"定光如來"。此系燃燈佛昔時曾從能作光佛受記之因緣。
佛教本智慧向徵,而世人內心深處更渴望那份安祥和從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