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第一槍 臺灣新任「健保署長」力推「換腎」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5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洗腎長年高居臺灣地區健保醫療費用支出榜首,臺灣醫界呼籲推廣腎臟移植;新任「健保署長」李伯璋開出改革第一槍,將器官捐贈列為未來重點政策,提升腎友生活質量與存活率,更節省健保支出。

據報導,臺「健保署」統計,全臺洗腎人口去年突破8萬人,花費健保342億元(新臺幣,下同),是單一疾病佔健保醫療費用支出之冠。洗腎併發症多,換腎是另外一種選擇。據器官捐贈移植中心統計,目前登記等候器官移植有8000餘人,其中6000餘人在苦等腎臟移植。

李伯璋說,他將著手精算洗腎與換腎的醫療費用與存活率,盼提高換腎手術健保給付,鼓勵醫界投入。但他也強調,不會改變洗腎的既有健保配額,洗腎患者的權益不受影響。

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鴻鈞說,洗腎患者一年醫療支出約60萬元,但換腎醫療支出一年不到30萬元,且生活質量較佳,問題在於器官來源少。

臺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表示,要建立完整轉診制度,讓腎臟科醫師願意倡導並提供移植後照護。

 

 

 

 

 

責任編輯:張暉

相關焦點

  • 臺灣地區洗腎人口高居全球第一 嘉義市盛行率最高
    華夏經緯網7月1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根據最新版臺灣腎病年報資料,臺灣腎病近年發生率與盛行率雖已趨緩,但仍是高居世界第一,其中目前盛行率最高的是嘉義市;醫師表示,雲嘉南一直是臺灣腎病人口最多的地區據報導,成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宋俊明表示,腎病成長趨緩,應該與近年推行尿毒症前期患者照護計劃有關,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但年報顯示,加入計劃的大約只有5成,應該要提升到8成以上,才有機會減縮健保洗腎花費
  • 揭秘臺灣全民健保
    早在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就極力主張美國移植臺灣經驗。民眾上醫院看病,只需攜帶自己的健保IC卡,就可以到任何醫院看病,臺灣各地的醫院憑著IC卡,即可為病人辦理看診或住院手續。臺灣民眾看病不需要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那樣需要先去診所,再強制由診所「轉診」。患者可以自由選擇在任何層次的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亦或是家門口的小診所就診。
  • 一起來圍觀中國臺灣健保制度
    提供美國全民在經濟上納保的範例」,短短六年間,臺灣人民的健保的納保率快速增長,從67%覆蓋到97%以上,納保率成本很低。讓西方國家驚訝的是,臺灣的「全民健保」覆蓋廣、項目多、但費用僅佔島內生產總值的6.17%,而美國支付範圍小於臺灣,但佔比高達15%,歐洲和日本的比例則是7%-10%。臺灣健保制度獲得世界各國的讚譽,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瑞士的「第二優保」。下面我們來看看臺灣健保制度有哪些優勢:臺灣「全民健保」採取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方式,是一種繳費互助、社會統籌、平等就醫的醫療安全保障制度。
  • 臺灣「健保改革」觀察:工資高,看病比大陸便宜(1)
    臺灣醫療產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錢慶文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醫院院長年會上說,臺灣30%的病床是屬於公立,剩下70%的則掌握在私立醫院。「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因為全世界有全面健保的國家基本上以公立為主,臺灣卻是以私立為主。」
  • 臺「健保署長」黃三桂遭控貪汙 護航藥廠推出天價新藥
    曾投入第九屆「立法委員」選舉的無黨籍「立委」參選人洪志恆,指控「健保署長」黃三桂涉嫌收受96張浩鼎股票,再核定原價1404元(新臺幣,下同)的浩鼎「鼎腹欣」腸炎新藥,最後變成1顆3138元的天價,涉有貪汙治罪條例之違背職務受賄、賄絡下屬及湮滅證據等罪。洪志恆今天(28日)上午親至臺北地檢署提告。
  • 臺灣健保為何瀕臨破產?
    臺灣地區的健康保險制度自稱世界一流,歐美各國的專家們曾赴臺考察訪問,對島內現行的保健制度讚譽有加,認為很值得他們參考效法。     臺灣的健保確實有其特點;它的涵蓋面廣,只要是當地合法居民,或合乎規定的外籍人士,都可以納入健保系統之中。一般來說,需要繳納的健保月費,相對的比較低廉。
  • 全民健保——最實惠的臺灣奇蹟
    有人志在飽覽山光水色、感受風土民情、親睹故宮國寶;有的或許愛看臺灣晚間電視政論談話節目;有人則對臺北士林夜市(大排檔)情有獨鍾……從造福民眾的角度觀之,如今最夠資格稱為臺灣「奇蹟」的,應該首推「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臺灣這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甚至連社會福利發達的美國、歐洲、日本等都讚譽不絕。
  • 臺灣全民健保:海內外稱羨的醫療保險
    大陸民眾借著旅遊的機會,實地登臨臺灣寶島,體驗所謂臺灣經驗。有人志在飽覽山光水色、感受風土民情、親睹故宮國寶;有的或許愛看臺灣晚間電視政論談話節目;有人則對臺北士林夜市(大排檔)情有獨鍾……從造福民眾的角度觀之,如今最夠資格稱為臺灣「奇蹟」的,應該首推「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健保),臺灣這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甚至連社會福利發達的美國、歐洲、日本等都讚譽不絕。
  • 臺灣的全民健保
    據2004年的一項調查,臺灣省的居民對健保的滿意度為77.6%。2.目的臺灣省的全民健保向全體居民提供適時、適度的包括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健康教育等廣泛性的醫療服務。二、全民健保的醫療費用控制辦法臺灣省的全民健保的基金籌措與償付實行「以支定收、以收定支」的辦法,醫療保險基金現收現付,沒有積累。為此,醫療保險管理部門開源節流,不斷改革醫保支付辦法,最近又提出了「多元微調」的方案,以更多元、更有彈性的作法,積極改善健保體制內未臻完善的部分,以確保醫保基金的平衡。
  • 從英國與美國制度看「臺灣健保」
    而「臺灣健保」的核心精神與英國較接近,但若從就醫花費、等待時間,以及便利性來看,就可以得知,為什麼臺灣地區的健保滿意度仍超過英國與美國等先進國家呢?「我們盡力提升臺灣人民的健康水平,不僅獲得世界各國的讚揚、亦成為其他地區建立或改革健保制度的研究對象,甚至有了「世界健保模範生」的美名。
  • 臺灣健保:醫療制度烏託邦?
    事實上,只要你是一位臺灣居民,就可以自由到任何一家醫院就診,小到牙痛,大到癌症,醫療開支均可由"健保"埋單。其給付的範圍包括門診、住院、牙醫、中醫、檢驗檢查、居家護理、處方藥品、預防保健等8個方面。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小林,最近做了髖骨移植,其費用就全部由健保承擔,退休的陳洪先生,每個月4次洗腎,同樣由健保全額支付。
  • 杜絕民眾「逛醫院」 臺灣健保制度將有重大變革
    臺灣「全民健保」上路近25年,制度恐有重大變革。民眾繳一點點保費就看遍大小醫院、做遍各種檢查,甚至有不少人閒來沒事就去「逛醫院」,拿了一堆藥又不吃,造成大量醫療浪費,屢遭詬病。根據「健保署」統計,受到保費調降、人口老化、新藥給付等因素影響,健保財務收支自2017年起首度出現短絀98億元,2018年擴大為266億元,去年再擴大為336億元,最快明年安全準備金就會低於1.5個月,必須依法調整費率。
  • 大陸民眾依親享健保 收支相抵差不多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時期放寬大陸來臺依親、探親6個月,可享用健保,根據臺灣「健保署」最新數據顯示,包括依親在內,去年大陸人士繳交的健保費為7.19億元(新臺幣,下同),健保支出約為7.23億元,收支相抵,金額幾乎差不多。
  • 據統計:臺灣健保藥費支出「世界第一高」
    華夏經緯網11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雖然近年臺灣健保局制定給付藥品費用的藥價基準不斷調降,但依據島內健保各年度藥費申報統計顯示,從1998年到2001年,島內健保的藥費佔比仍然持續走高。每年都花掉總體醫療費用的四分之一。一位健保局內部人員甚至表示,臺灣健保花在藥品的費用佔比是「世界第一高」。
  • 臺灣專家談健保40年煉獄 給大陸總額預付哪些啟示
    在近日「發現最佳醫療實踐——21世紀醫院院長峰會·2014」上,臺灣中英醫療社團法人執行長林金龍介紹了臺灣健保發展的歷程,臺灣支付制度以及管理模式,他曾任臺灣衛生政策暨健康照護研究中心執行長,也是臺灣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委員會的執行秘書,曾擔任中央健康保險局醫務醫管處經理。
  • 健保面臨財務危機 消基會:節流省下的錢滾入安全準備金
    華夏經緯網10月1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健保面臨財務收支不平衡的問題,調漲費率已箭在弦上。臺消基會今為健保改革提出建言,呼籲將節流所省下的錢滾入安全準備金,延緩費率調漲期程幅度。另外,愛滋病、C肝用藥本來就不應由健保負擔,而應回歸公務預算,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 健保只是臺灣人的健保,別人不能享有
    民進黨主席卓榮泰4日說,任何制度不要針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臺灣健保已被世界公認是相當好的制度,如何讓它更完善,可以從公平與安全來考量。而且,新納入的人只有一千人,繳納的費用比支出費用還多,健保是穩賺不賠(這個情報,後文會打臉)。綠媒也來了:危機!「中」配用健保生孩子實際上不僅政治人物加入這場戰鬥,不少媒體也積極扮演角色。小眾綠媒美麗島就批判了一大堆民進黨支持者的特權心態。
  • 魏崢:從最好到「崩盤」 臺灣健保怎麼了
    臺灣醫界人士分析,在他開了第一槍之後,未來將有更多人追隨他的腳步,傳統外科面臨崩盤危機。除了外科,臺灣內外婦兒這四個傳統科室,近年在臺灣也屢屢出現住院醫師招不足額甚至招不到人的現象,被稱作「四大皆空」。危機、崩盤、罷工、抗議,似乎已經成為臺灣健保的關鍵詞。這與數年前臺灣健保所獲得的讚譽大相逕庭。
  • 臺灣健保為何瀕臨破產 醫生曝一現況難怪會倒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地區健保舉世聞名,卻也隱藏潛在危機,「衛福部長」陳時中念茲在茲的「調漲健保費」政策,在民意龐大壓力下,至今未有具體進展。「健保全民這樣用,當然會破產」,蘇一峰直言,此案例完全反映健保設定的不合理處,做生意的民眾繳保費有限,漲保費最不受影響,「是我也把失智家人擺在醫院養,因為臺灣地區制度鼓勵我這樣做。」蘇一峰說,他經歷過更扯的是,告訴家屬住院轉自費後,家屬不服打電話到「健保署」,「健保署」人員告訴家屬:「健保都有出錢喔!不能轉自費」;也有很多人投訴院長信箱,或找民代關說。
  • 王任賢:臺灣健保依舊是最好 但需要改進
    【編者按】  臺灣健保體系真的崩盤了嗎?至少從媒體上看,是的。而臺灣振興醫院心臟外科權威魏錚教授接受採訪,中國健康界刊發了《魏崢:從「最好」到「崩盤」臺灣健保怎麼了》的報導。  1995年建立,被稱為「醫保奇蹟」的臺灣健保體系,真的已經臨近「崩盤」了嗎?帶著疑問,中國網記者財經中心醫藥頻道獨家採訪臺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臺中市政府市政顧問王任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