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國際藝術節| 中國文化走出去,原來還有那麼多「門道」
金秋十月,200多個國際機構在上海齊聚一堂。一切,是為藝術節而來,又不只是為了藝術節。
時間倒回到幾個月前,英國倫敦,南岸藝術中心藝術創意總監瑞秋·哈裡斯難掩激動之情,給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部的劉丹寫了一封郵件。
那天,南岸藝術中心挑選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兩臺中國節目前往英國表演。結束演出的當晚,這位享譽全球的藝術家忍不住寫道:「現在是晚上11點30分,剛剛結束精彩的一天。我可以告訴你,兩臺中國節目,無論是《我,哈姆雷特》還是《斬·斷》都驚豔全場,帶給我們高質量和新奇的感覺。我可以肯定,大多數的現場觀眾從未有過類似的體驗,這同時也讓在英國的華人深感驕傲……」
類似的激動和讚譽,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已經收到過無數次。
或許,觀眾眼中的藝術節,只是一檔檔精彩紛呈的演出;而在觀眾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上海國際藝術節更是一個平臺、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
巡迴演出10萬公裡
每年此時,全球各大藝術機構的代表團不遠萬裡,飛抵上海。
他們帶著任務而來,那就是挑選中意的中國原創節目,邀請劇組前往各自的藝術節表演。
中國原創音樂作品《斬·斷》,就是其中一個受益者。這臺規模不大、時間不長的演出,自從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亮相後,紛紛被老外們相中。之後整整一年,全球各大藝術機構的邀約紛至沓來。
此後,《斬·斷》在紐約、德裡、倫敦等地,幾乎來了一場全球「巡迴」,演員們飛行裡程超過10萬公裡。
《斬·斷》的創作者竹馬,面對採訪,他侃侃而談創作心得,但被問及節目為何受到那麼多國際關注,他反倒有點語塞,想了半天,回答說:「就是不斷受到邀請,我們打包去就行。具體怎麼會邀請我們,也不是非常清楚。一切都很省心。」
藝術家「很省心」的背後,其實是上海國際藝術節平臺的耕耘和努力。
每年,約60部左右的原創節目,有機會得到藝術節平臺推薦。作品需要填寫好一整套中英文信息,上傳提交。平臺再從中遴選出30部,參加面向「老外團」的推介會。
經驗之中找規律
每年推介會的那天,來自全球藝術機構的買家們安靜地坐在臺下。臺上,每一部中國作品大約有2分鐘視頻、2分鐘講述、6分鐘問答,總共10分鐘時間來展現作品的風採。
中西文化的差異和理解,就在一場場推介會裡火花四射。
比如,中方節目視頻,有些是各種蒙太奇特效、大片式剪輯。他們以為這樣能吸引人。哪知道,在座的都是「職業藝術買家」,「國際評選團就想看到實際的舞臺效果,真實展現才是第一位的。」一位工作人員解釋。
國際評委的現場提問往往既專業又務實。有了多年經驗,今年推介會開始前,上海國際藝術節貼心發布了一個詳細「指導帖」,指導中國作品怎麼對外展示。
帖子列舉了各種「誤區」:宣傳片不能過長,不建議超過5分鐘;輔助型宣傳材料不宜過多,劇照、媒體報導不妨作為附件文字材料;不建議放排練內容,國際演出承辦商需要看到音畫對位的最終舞臺效果,而不僅僅是剪輯精美的視頻;外文翻譯儘量精準、完整,建議找英語為母語的人校對,切勿使用網絡翻譯……
帖子還列出了往年被相中的作品前5名,希望大家能從中尋找到共同規律。
切入點就是當代性
積累了那麼多年讓「中國故事走出去」的經驗,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工作人員說,規律還真有。
2017年,張軍的創新崑曲《我,哈姆雷特》在美國亞洲協會劇場裡做推介演出,全場座無虛席。張軍一人分飾幾角,用傳統的中國戲曲,演繹莎士比亞的經典故事。演出結束,激動的觀眾們起立鼓掌。
這部戲也是在第十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臺上,受到了多家國外藝術機構的邀約。
當時,張軍在上海首演,劉丹詢問墨爾本藝術節前總監、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主席:你們看得懂哈姆雷特的唱詞嗎?
對方這樣回答:哈姆雷特的故事我們太熟悉了,儘管文言文有點難懂,仍可以看出其中的敘事線索,中國戲曲配合得恰到好處,絕對是一齣好戲。
歷經多年,不難發現國際買家們挑中的,大部分都是這種創新、融合的中國節目。
「直接把最傳統的京劇唱給老外聽,他們聽不懂、也不愛聽。」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說,國際市場認可、外國觀眾喜愛的中國故事,基本都有一個規律:
包含傳統中國元素,但又充滿時代感、當下性,富有創新的生命力。不動腦筋呈現原本的傳統文化,是行不通的。
比起有唱詞的戲曲,舞蹈、音樂節目被選中的機率更高。歷年國際團選中的中國作品,幾乎50%以上都是舞蹈和音樂。但純粹的民樂,老外不愛聽。同樣,純粹的戲曲,老外看不懂。所有中國故事,都得找到一個讓普通觀眾共鳴和理解的切入點,那就是當代性。
再者,還有一個成本因素,國際買家們挑中的節目一般規模不大,演出人員最多十幾個,有的只有幾個。如果一臺大型節目,動輒50名以上成員,國際買家大多不會考慮。而這點,我們以往常常忽略。
最終形成常態機制
那麼多年的經驗累積後,上海國際藝術節終於在今年正式對外宣布成立「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
但其實,聯盟早已存在,隨著每一屆藝術節的中外交流,一點一滴,聚沙成塔。
去年,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會機構420餘家,代表總人數近800人,展位數約150個,推介演出總數45臺。據不完全統計,主辦方通過提供對接會、網上預約洽談、觀摩後信息交流會等專業服務,幫助交易雙方達成超過387項涉境外項目與創投合作意向。其中,國內演藝節目「走出去」意向146項。
而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這個數據恐怕還會繼續刷新。
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後,上海國際藝術節馬上行動。藝術節本就是中外交流的平臺,文化是一座天然的橋梁,能有效增進相互理解。於是來自多個國家的幾十家藝術機構坐在一起,討論合作目標和願景,彼此相約每年藝術節增進人員互動、劇目交流。此後,上海國際藝術節「一帶一路」版塊更加致力於讓中國故事走出去,而且是遵循市場需求、達到傳播效果地走出去。
「最重要的是,全球藝術機構在我們的平臺上,最終形成合作的氛圍和常態機制。」王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