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貨櫃碼頭集團海天碼頭船舶供水系統啟用。 (記者 王協雲 攝)
貨運船舶停靠碼頭,除了裝卸貨,也要加水、加油、供給物料。昨日,廈門港首個船舶淡水岸供系統在海天碼頭正式啟用。相比之前的「船供」淡水,新投用的「岸供」具有安全高效、水質更優、24小時供水等特點,供水價格下降約35%,為廣大船東省下「真金白銀」。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近年來,廈門港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對標世界強港,持續完善廈門國際航運中心的基礎配套,昨日投用的海天碼頭船舶淡水岸供系統就是其中一項。據悉,在廈門港口管理局、東渡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支持指導下,廈門貨櫃碼頭集團在海天碼頭10#、11#泊位建設該項目,於去年9月開工建設,今年1月底完工驗收,今年3月取得國際口岸衛生許可證,體現出「廈門速度」。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船舶淡水岸供系統由水泵房、供水管道、水質監測處理設備和前沿加水口等部分組成;在泵房內,不鏽鋼水箱一字排開,加壓泵發出低沉轟鳴,優質的淡水源源不斷地注入碼頭邊的貨輪。「系統可以同時為兩艘貨輪供水,每個加水口每小時能供65噸水。」廈門貨櫃碼頭集團海天碼頭相關負責人介紹。
該系統啟用前,廈門港的船舶供水都是採用「船供」(用加水船接上管道給目標船供水),要先把加水船裝滿,再給目標船加水,效率不高,且每次都要進行水質化驗,加水量多採用人工讀數。而「岸供」方式,具有直接對靠港船舶加水、實時監測水質、通過電磁流量計自動產生加水報表等優勢。「而且,在大霧、大風等惡劣天氣下,岸供系統基本不受影響,可實現全天候加水需求。」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成員企業廈門金澳船舶自來水供應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效率和支出帳:假如一艘貨輪一次要加500噸水,由於加水船比較小,需要跑兩三趟才能加完,「岸供」則沒有這個問題,接管開閘就能供水;受成本影響,「船供」方式每噸水要38元,而「岸供」每噸水不到25元,為船東節支約35%。記者了解到,該系統將逐步向廈門港其他碼頭積極推廣。
作為廈門港貨櫃碼頭龍頭企業,廈門貨櫃碼頭集團介紹,近些年來,該集團積極推動船舶供水、船舶供電、智能閘口、龍門吊油改電、港口超大型設備遠程操控、太陽能應用等諸多項目,以「五大發展」理念推動港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廈門國際航運中心綜合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推動我市千億航運物流產業鏈「量質並舉」健康發展。(廈門日報 記者 徐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