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阿姆利則金廟,這裡與外面的世界截然不同。
外面是世俗的苟且:嘈雜狹窄的街道,販賣各種物品的小商鋪,人們為了生活而忙碌著。
僅僅一牆之隔,這裡是錫克教人的精神家園,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
錫克教教徒僅佔印度人口的2%,主要集中在阿姆利則。它的教義提倡眾生平等、友愛,強調實幹,他們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做法,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
先要寄存鞋子。
進門之前要淨腳。
這裡的水非常乾淨,門口淨腳的水是循環的,池中的聖水也是要定期更換。
大街上沒有乞丐,金廟無償提供吃和住,連外國人也不例外。如果你不挑剔,允許在這裡住三天。
走進金廟,一座金光熠熠、典雅莊重的建築在水中矗立,這個水池叫玉液池,阿姆利則的意思為「花蜜池塘」,就出自這裡。
它集波斯風格和伊斯蘭風格於一身。是1577年第四代古魯用750公斤黃金打造的。在玉液池的四周,用白色的大理石鋪成步道,上面刻滿了經文。信徒們赤腳包頭,虔誠的禱告。或俯身在地,或撳入池中沐浴。據
說聖水是具有治癒的力量。
作為一個外來客。
我們只能作膚淺的理解。我們沒什麼宗教信仰,但應該懂得尊重,懂得敬畏。
順時針沿著大理石步道行走,聆聽著盛典音樂,那400多年不變的音符,空靈、有穿透力,可以穿越時空,從古至今。
順著安靜肅穆的人們走進謁師所,也就是金廟的內室(禁止拍照),我模仿著信徒的樣子,在大理石門檻前,合十雙手,閉目凝神,俯身跪地,頭輕輕觸地,然後起身,手輕觸門檻,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表示接受了神聖的祝福。
走進去,裡面華麗莊嚴,中間有絲綢覆蓋著一個聖物,我猜測是教主的棺槨,有信徒在現場演奏,這才知道一直縈繞的音樂不是播放的錄音。
我的眼神不敢凌亂,滿懷敬畏之心,佇立沉思片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感受一下宗教的神聖。
這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如果有時間,我像坐在迴廊裡呆上一個小時,感受一下這個共產主義的烏託邦,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
大食堂的免費餐是必須要去吃的。儘管我知道那食物的味道真的不好。
我因為不會英語,又不了解桶裡面都是一些啥食物,只能任志願者們隨意分配。
盤腿端坐,雙手接過義工送的食物,餅(恰巴提),甜粥,鷹嘴豆咖喱,還有一種黑呼呼的咖喱,我儘量多吃一些,看別人都一點不剩,心裡犯嘀咕:這個黑色的吃不下去怎麼辦?要知道浪費是可恥的,可我一個外國人,還能多少算是個藉口吧!
這裡每天有3萬—6萬人免費吃飯,所有的事情都是志願者在做。每天的工作:清潔、做飯、洗碗需要1000名志願者,很多有身份的人都來做義工。
在這裡我要科普一下:錫克教的LOGO
蓄髮包頭、梳子、鋼箍、匕首、短褲。
蓄長發、長鬚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是錫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標誌。 加發梳是為了保持頭髮的整潔,也可以促進心靈修煉。 戴鋼手鐲象徵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 佩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 穿短衣褲是為了區別於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
我們從德裡奔波450公裡,乘6個半小時火車,熬夜辛苦,一切的勞頓在此刻覺得值了!
花蜜池塘,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