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活在農村就會知道,在農村哪怕是目不識丁的老人,也會說上一兩句俗語。這俗語既接地氣,也非常貼合實際,或許這就是俗語的魅力之處。貼合人們的生活,是因其根據前人們反覆揣摩經驗所得,能夠在後世依舊流傳可見其影響。
一,人窮休入眾,位卑別勸人
這句俗語更像是古人勸誡我們少招惹是非。在人窮的時候,走遠親難免會遭到冷落,在世間難免會遇到這種情況,比父母,比伴侶,比子女,在經濟條件差於他人的時候,更容易讓人感到難堪;「位卑」,與人微言輕相同,無論是職場還是其他,位卑的原因要麼是沒有才幹,要麼是沒有伯樂或不受人待見,即使為了他人好的出發點,也很難讓他人受用,甚至可能因此遭到他人的反感。
二、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
「河邊地」這句俗語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有局限性了。在古代時,農民們都是靠老天爺賞飯吃,一個洪水,一個乾旱都能讓當時的時代多了許多逃荒者。河邊地無論是用來種地還是蓋房在當時水利設施不完善的的情況下,無疑是在不把生命當一回事,一場暴雨可能就會把辛辛苦苦的努力白費了。
「活漢妻」指的不是其他,在古代指的是家裡漢子還健在的妻子,這樣的活漢妻一般指的是犯了「七出」被休棄的妻子,迎娶活漢妻一般是家裡極為貧窮討不到老婆的男人們才會娶,古人認為娶了犯了七出的妻子是一件極為「晦氣」的事情,迎娶之時不會大辦,媒婆說和,相互中意,選個吉日子拉個毛驢,從側門進家門,就算兩個人要過日子了。
三,女人重前夫,男人重後妻
這與當時的時代分不開,在古代,女人結婚都是極為早的,在15歲時女子笄禮舉行後,就要張羅好的兒郎們相看了,在當時的社會女子的地位低下,古話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人又較為感性極為重視感情,這樣一來,全心全意付出過的家庭很難忘卻。
古代男子們的笄禮要較女子晚一些,在20歲以後才會開始準備成年禮,成親也要晚一些,剛開始不知疼人,而男人在娶了後面的妻子,漸漸磨礪出來後,才漸漸知道怎麼疼人。在加之後面娶來的妻子年齡較小,隨之男性的年齡見長,人才開始成熟穩重起來,需得好好過日子,所以才有了這句男人重後妻。
今天的這句俗語「女重前夫,男人重後妻」你怎麼看?小編認為現代的社會男女平等這句話看起來就稍微有些「陳舊」,現在的年輕人們很有自己的一套見解,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曾經一句話很出名:以前的車馬很慢,書信很慢,慢到一生只夠愛一人。現在不是了,現在的書信快、車馬快、網絡快,愛情卻不那麼容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