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懷著對支援教育的熱忱,守著對農村建設的期望,踐行著西農誠樸勇毅的校訓,銘記著母校情系三農的教導,毅然決然地選擇去鄉村支教——他們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研究生支教團。
教書傳道是本職
2020年8月30日,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西農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正式開始了他們在合陽、澄城兩地的支教工作。
12月5日,支教了三個多月,支教團成員都逐漸適應了鄉村學校的教學生活。從第一次上課的些許忐忑,到如今講臺上的遊刃有餘。
服務于澄城縣劉家窪學校的許瑞嬌回憶到,她第一次上公開課還頗有些論文答辯時的緊張感。經過一個多月的鍛鍊,許瑞嬌的教學與管理能力不斷提高,與娃娃們的默契度直線提升。不論是講公開課還是日常上課,她都非常享受,娃們聽得越來越認真。不僅如此,許瑞嬌還犧牲周末休息時間,為基礎差的同學補習數學,讓這些初中學生未來的路途走得更平坦一些。
馮原鎮中心學校三年級一班班主任李思瀟帶起了數學、英語、微機、音樂和美術。工作細緻負責的她每天都要工作整整一天,一天六七節課那是常規操作。即使如此,她還是做好每一次備課,細心負責地指導每一個學生。學英語專業的李思瀟講課獨有一套,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讓娃娃們逐漸愛上了英語學習。「我希望給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基礎,這樣他們將來的學習也會更加省力。」
服務於劉家窪學校的種盼欣可是教學小能手。心思細膩的她總是能感覺到學生狀態的細微變化。種盼欣總是拿著一張張紅旗貼紙鼓勵一年級的小娃娃們,說話慢條斯理的她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愛。「猜一猜,你真棒,寫一寫,你最好。一年級的娃娃你要多鼓勵,說活要慢,要和藹。」種盼欣的工作經驗給研支團的隊員們提供了不少借鑑經驗。
在班級管理上,二年級班主任侯靜文現在也是駕輕就熟了。一開始,對於班裡的一些調皮娃娃還找不到要領的她現在已經是一個合格班主任了。從早上給娃夾饃到上課時給娃鼓勵,從班會上批評錯誤到放學時送娃出校,已經看不出來這是一個新教師了。習慣就好,侯靜文謙虛地評價了自己的工作。
第二課堂開眼界
「我們班的娃天天好奇得很,老是跑到我面前。」王曉赫模仿著娃娃的口吻說,「老師老師,上海有多大啊?老師老師,你的願望是什麼,我想當飛行員。」每當這種時候,王曉赫都會耐心地回答這些好奇娃娃的問題。服務於馬家莊九年制學校的王曉赫是學生心目中的漂亮姐姐。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願意講的百科全書。
在農村,一天只有兩三趟去縣上的班車。娃娃們對校外社會生活的認識緊緊停留在抖音快手裡的迷人光彩裡。「有一次我給了娃幾個橘子,這些娃娃居然沒見過橘子,不知道橘子怎麼吃。」王彥博說。面對這樣的情況,研支團成員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以豐富學生生活,拓展學生眼界。
種盼欣和許瑞嬌是學校繪畫社團的輔導員。「這些孩子純真的眼神裡有許多我們所感知不到的奇特感覺。」看到學生們充分發揮想像,用五穀給畫「繪」上多彩的顏色,創作出展示自己構圖、美感、純真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作品時,她們感到由衷的開心。
研支團成員高利瑤為他的興趣社團操碎了心神。「每次一打開機器,娃就一股腦地全擠過來了,都搶著要體驗。」對於這些娃娃來說,機器人可是一個新鮮玩意。他們渴望走出農村,去摸一摸外邊的世界。和娃娃打成一片的他,把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看著娃娃們能夠自己動手組建一個小機器,高利瑤倍感欣慰地說:「我就覺得吧,我們坊小的娃娃也不比城裡得差。」
研支團成員許常俸曾是西農國旗護衛隊的隊員。在馬家莊九年制學校,她組織成立了國旗護衛隊。國旗護衛隊的訓練讓許常俸擁有了昂揚的氣質,挺拔的身姿和自律的習慣。她決定將這份收穫帶給馬家莊這群孩子們。於是在馬家莊九年制學校的操場上,經常會看到她和稚嫩小樹苗們的身影,挺拔而富有朝氣。
點點滴滴為關懷
「我們班有個娃娃可愛笑了,說話慢慢的,特別可愛。」一次家訪後,研支團成員張曉雪才得知那個娃可不容易了。」這些娃娃,有母親離家出走爸爸拉扯的,也有母親一人養育姐弟兩人的,有父母不在後奶奶管著的,也有父母健在卻無人願養的「。
「學校裡的娃娃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很多娃娃因為家庭原因而靦腆,不愛說話。作為老師,我們總是想為娃做些什麼,在學習生活中多關心娃,多幫助娃。」服務於西社學校的研支團成員王彥博,面對在校住宿不會繫鞋帶,不會疊被子的一年級娃娃們,一直都是手把手地教生活技能。娃娃也在和老師的相處中變得更加開朗。
「我們班的娃娃老是不喝水,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排隊喝水。」四年級班主任陳寅作為班裡娃娃的大家長,總是盯著娃娃吃飯,喝水,洗漱,睡覺。「老師你怎麼管得這麼寬啊?我們班娃老是這樣和我開玩笑。四年級的娃娃現在都說喜歡在學校,在家裡一個人一點意思都沒有。」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家庭的愛是殘缺的,而在學校,他們有老師,也有小夥伴。
武傑的班裡,一些娃娃不愛學習,看見老師也是唯唯諾諾的。怕老師,怎麼辦?「多關心學生。」武傑這樣回答也是這樣去做的。在輔導中關心學生,對娃娃噓寒問暖,了解孩子的成長與遇到的問題。就像一個大哥哥一樣默默地關注著他們。
教育扶貧助人生
長遠看來,扶貧必扶志。西農研支團成員積極開展教育扶貧活動,走訪學生家長,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向家長宣傳教育扶貧並講述教育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意義。「只有教育可以改變他們」已經成為了研支團成員們的共識。
服務於南溝小學的周靜為了更好地宣傳教育扶貧,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扶貧政策座談會。「就是想讓學生家長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讓每一個學生知道讀書所能給他們帶來的改變。」在會上,身為班主任的她還宣傳了國家的教育資助政策,負責地通知到學生每一個家長手裡。
二年級班主任張曉雪說:「大部分娃都是老人帶,對於一些老人來說,很多需要向他們宣傳了解的東西不是一兩句通知就能發到的。」張曉雪經常會利用家訪的時間,向學生家長宣傳教育扶貧。「必須確保每一個家長都能知道,了解清楚。」這是班主任張曉雪對自己工作的永遠要求。
研支團成員陳秋崇是一個性格爽朗的女孩,很受學生的喜愛。家訪時她被孩子們的境遇所打動。不管是活潑的娃娃,還是靦腆的娃娃,背後都面臨著脫貧問題,這是她的感觸。「一定要好好對待娃,好好教娃。給他們知識和快樂,就是我們作為一名教師所能帶給他們最好的脫貧路徑。」陳秋崇用這樣的話語激勵自己,勉勵研支團的夥伴們。
在支教的這幾個月裡,研支團成員們每個人腦海中的一幕幕場景遠比手機所記錄的照片要多。他門記得娃娃們在起床時互相幫助,記得娃娃留給他們的雞蛋,記得娃娃送給他們的蘋果,記得娃娃哭著笑著和他們說……在這裡,孩子們給予他們的更多。
就像是校徽上的那一粒飽滿稻穗一樣,西農研究生支教團歷屆成員們長期紮根於合陽、澄城兩地的渭北山區,服務於六所鄉村學校。在山川縱橫的溝溝裡,他們踐行著「紮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於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在三尺講臺上傳授知識,在三尺講臺下奉獻青春,在廣闊田野裡追求理想,和這些田野裡最純真的花朵一起結出愛與希望的果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