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2月30日電 (記者 馬秀秀)新年就要來了,正是僑胞們和國內親朋團聚的好日子。
往返國內外,坐飛機已是家常便飯。但有時候,一個「不經意」,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大麻煩。這不,在國外生活十幾年的華人時先生,最近休年假回國,還真就攤上事兒了。
和許多細心的朋友一樣,為了防止自己的行李被錯拿後無法聯繫到本人,時先生就在行李箱上綁上了行李牌。行李牌上,詳細住址和聯繫方式赫然在目。
圖片來源:瞧紐約微信公眾號
和往常一樣,時先生到機場後熟練地辦理行李託運,等待登機。然而,萬萬沒想到,在他拖著自己行李箱出關的時候,卻被警方攔下了。
經檢查,他的行李箱中竟然藏著一包毒品,以毒品的數量,能判死罪。
時先生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不過幸運的是,他積極配合警方調查,最終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原來,一些毒販專門挑那些寫有詳細信息的行李箱下手,偷偷把毒品放到箱子裡。如果這些無辜乘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順利過關,毒販再按信息找上門,取回毒品。
根據警方說法,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多次。
小僑提醒廣大僑胞:
行李牌上不要寫家庭地址,只寫姓氏和常用郵箱即可。
如果怕拿錯,可以利用行李吊牌的顏色或形狀進行區分。
託運之前,用塑料布裹住行李箱。這樣一來,如果箱子被人打開了,自己就會有所警覺。
想想自己是否也有類似做法呢?沒有攤上事兒,真是謝天謝地!不過因為這件事,我們也應該提高警惕:
個人信息,怎麼保護都不為過。
但,有時候,真的就是「不經意」,也「想不到」。
此前有媒體爆料,華裔男子謝先生在入住旅館時,遭遇匪夷所思騙局,一分鐘內損失高達10萬。
央視新聞截圖
謝先生在前臺登記入住時,刷了信用卡付費,到房間後,卻接到自稱是信用卡工作人員的電話,將謝先生入住的酒店、之前的消費、家庭住址和護照號一一道出。隨後電話表示,謝先生消費存在問題,需要重新確認信用卡信息。
謝先生沒有多想,就把自己銀行卡和密碼告訴了對方。直到接到發卡銀行電話,謝先生已經追悔莫及。
原來,騙子們通過謝先生的名字、聯繫方式、護照號以及家庭住址等方式,查詢謝先生是否入住到當地酒店,然後侵入酒店管理系統查到謝先生房間號和消費,最後實施詐騙。
而據警方事後懷疑,像謝先生這種經常出差的人,隨意丟棄或在網上曬登機牌,都可能給騙子可乘之機。
登機牌上的二維碼雖小,卻包含姓名、手機號、郵箱、身份證、家庭住址、搭乘記錄、預定航班資料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一旦落入犯罪分子之後,他們利用專業破解軟體,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所有信息一覽無餘。
還有的僑胞,是因為太過信賴身邊人,以至於對個人隱私沒意識。
西班牙歐浪網曾報導,僑胞小王和大飛是遠房親戚。大飛初到西班牙時,西語不怎麼嫻熟,就將換居留、上保險、辦理營業執照等相關事務都交給小王打理。
後來小王生意場失利,四處借錢周轉,在和大飛借了兩次之後,又再度開口。大飛知道小王生意已經無力回天,就以沒錢為託詞回絕了小王。
誰知小王惱羞成怒,「上個月,你讓我辦事,我就拿著你的居留證去銀行查過帳。你帳戶裡有多少錢,我一清二楚。」
原來,西班牙人對中國人的長相很難分辨,小王去查大飛的帳戶,也沒被發現。
這理由,夠雷人吧。但就是事實!
我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為了自己的安全和隱私,廣大僑胞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各種證件或複印件隨便交予他人,以免被不法之徒利用。
現在,隨著網絡互聯的不斷發展,個人信息「裸奔」,正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但「不經意」洩露個人信息的情況卻也屢屢發生,小僑還是希望廣大僑胞多加注意,以免為自己上當受騙或當「替罪羊」埋下隱患。
以下建議供大家參考,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想分享的,歡迎留言給小僑:
1.在丟棄各種單據、票據前,一定要撕碎或塗抹掉個人信息。
2.網絡空間中,不要在評論中留個人信息;慎點網址;儘量不使用公共網絡購物,下線及時清理痕跡。
3.不必要時,手機關閉開放位置權限;安裝或授權登錄軟體時,一定要看清提示信息,少點一些「允許」;少參加一些網絡測試。
4.舊手機不要轉賣。
5.平時注意手機和電腦病毒查殺。
6.各種證件及複印件一定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