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吳清友 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據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 18日晚,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
1989年,首座誠品書店在臺北市仁愛路圓環邊誕生,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經營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專業書店。1999年,誠品書店開創24小時不打烊創新營運模式,為大眾提供了全新的城市閱讀生活。
時至今日,誠品已在臺灣擁有40多家分店,營業網點不僅遍布臺灣各地,還進駐香港銅鑼灣及江蘇蘇州。
2004年,誠品書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15年,敦南總店被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吳清友1950年出生於臺南的一個小漁村,30多歲就憑藉房地產獲得人生第一桶金,
然而,新創的誠品書店經營得並不順遂,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持續了將近15年,但吳清友仍然堅持不懈。
他曾說,誠品不是完全向錢看的公司,「誠品對於閱讀、對書,有一種想像:一個城市中有百萬本書籍,一年有千萬人進來、千萬種書出去,這迸發出來的力量是與人為善的,是一種正面的能量。」
曾經歷3次生死大劫的吳清友這次沒能避開厄運,但他始終秉持的「無可救藥的積極樂觀主義」已經成就了生命的感動與精彩。
來源:南京龍虎網-南京日報
相關評論:
吳清友走了,但為兩岸文創界留下一個「奇蹟」
一個原本不愛讀書的人最後開起了書店,而且還是有別於傳統模式的「24小時不打烊」;別的店鋪最不喜歡只看不買的「書蟲」,但這家書店卻特意打造舒適空間讓客人看個飽。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這家書店便是誠品,吳清友便是創造「誠品奇蹟」的人,他雖然走了,但那份豁達、那份執著、那份誠懇、那份關懷,在當下急功近利、物慾橫流的社會猶如一股清流,將長留人們心中。
評論摘編如下:
一個原本不愛讀書的人最後開起了書店,而且還是有別於傳統模式的「24小時不打烊」;別的店鋪最不喜歡只看不買的「書蟲」,但這家書店卻特意打造舒適空間讓客人看個飽。最令人驚訝的是,書店虧損15年後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版圖更日益擴大,成為兩岸三地文創產業的奇蹟。這家書店便是誠品,而創造「誠品奇蹟」的人正是吳清友。不幸的是,他於上周二在臺北因心臟病舊疾驟逝,享年68歲。兩岸文化界無不深表惋惜。誠品書店或許不是一個最佳創業典範,但吳清友那份豁達、那份執著、那份誠懇、那份關懷,在當下急功近利、物慾橫流的社會猶如一股清流,將長留人們心中。
誠品書店雖然起源於臺灣,但許多香港人聊起誠品都會有一種親切感:早年到臺灣旅遊,頗具特色的誠品書店是必到的「朝聖」之地;2012年誠品進軍香港市場,先後在銅鑼灣、太古設店,每逢周末,顧客盈門。
看著誠品熱鬧繁華的景象,有誰能想像得到1989年開業的誠品除了前兩年小賺外,接下來的15年都處於虧損狀態?不少人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和意志支撐著吳清友在漫長的困境中永不言敗、直至成功?
俗話說「禍福相倚」,吳清友30多歲就因為買賣房地產致富,但同時其先天性心臟病病發,讓他一次又一次地面臨生死關頭,也使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他說,「有錢不會讓我比較快樂」,而「閱讀和書本則帶給我新的生命方向」;「我不害怕死亡,但怕死後什麼東西也沒有留下」。正是這份對生死大徹大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吳清友在誠品陷入困境時仍能咬牙苦撐。由此來看,盈利顯然不是吳清友創立誠品的第一宗旨,否則他不會開書店,更不會連虧15年。他出售的不僅是書籍,更是一種人文理念:希望人們通過閱讀找到人生智慧和生活信念,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不忘富足心靈。吳清友曾說,財物有時而盡,唯有「誠」終生受用不盡。這也是「誠品」名字的來源。
如今誠品已發展為綜合型書店,結合商場經營模式,開創文化創意趨勢,是臺灣最有代表性之一的觀光景點。然而,正當吳清友等臺灣文化界人士千方百計地擦亮臺灣文創產業的招牌、開拓島外市場時,島內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卻拼命製造障礙,成為臺灣文化產業拓展的「攔路虎」。兩岸於7年前籤署的「服貿協議」可簡化臺灣書籍到大陸出版審查的程序,但由於民進黨極力阻撓,服貿協議至今仍被束之高閣。但兩岸交流合作乃是大勢所趨,誠品於2015年在蘇州開設了大陸首家旗艦店,首年就賺錢。大陸文創產業雖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而臺灣文創產業人才濟濟,但市場狹小束縛了發展空間。據說,誠品近年布局重心以大陸為主,從而成為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的橋梁。
吳清友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留下的誠品書店、留下的經營理念,對兩岸三地社會而言都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來源:環球網臺灣 (2017年07月27日)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