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李冰
「卡片餘額不足?您有一筆尊享消費款項待提取,購物、家裝、旅遊均可使用」,近期越來越多的用戶收到銀行發送的簡訊,提醒消費款項貸款額度提升,也有些銀行開始「花式」促銷推新自家消費貸產品。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受疫情影響,多家銀行開始對線下貸款流程進行適當調整,強化「無接觸式」線上消費信貸產品,部分國有大行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甚至低至「4打頭」。
「受疫情影響,新增消費需求在縮減,銀行的零售業務壓力倍增。」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李萬賦對《證券日報》表示。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目前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消費貸產品較多,同類產品的中,一般國有銀行的貸款產品利率低於股份制銀行。
銀行紛紛發力消費貸
線上放貸成趨勢
近兩年,消費金融市場方興未艾,眾多玩家如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信託公司、網際網路巨頭等爭相入局,而傳統銀行亦開始謀變,將零售金融作為戰略發展的著力點。
3月17日,央行發布的《2019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中顯示,銀行卡信貸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19年末,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7.37萬億元,同比增長12.78%;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7.59萬億元,同比增長10.73%。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33萬元,授信使用率43.70%。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42.66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0.98%。
此前,各家銀行也曾推出消費貸產品,但考慮到資料審核和還款方式等多個因素,執行半線下或者全線下模式的居多。進入2020年,《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開始對對線下貸款流程進行適當調整。
《證券日報》記者隨機體驗了幾家銀行的消費貸,發現大多數銀行已經完全可以純線上辦理貸款業務,無需通過任何客服等人工的幫忙。比如,建設銀行「快貸」、招商銀行「閃電貸」、長沙銀行的「快樂秒貸」等。
在體驗建設銀行「快貸」時,記者發現,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簡單便捷。在辦理中,建設銀行甚至提示快貸額度由系統自動審批,「任何以幫助辦理快貸為由收費的均是騙子。」官網介紹也顯示,「快貸」是建行推出的個人客戶全流程線上自助貸款,包括實時申請、批貸、籤約、支用和還款。
招商銀行「閃電貸」在體驗時,在點擊貸款時會出現查詢可借款額度界面,按提示操作,頁面會顯示預計15分鐘之後會收到簡訊通知結果,但據《證券日報》記者體驗發現,實際不到2分鐘既能收到可貸款額度的簡訊,隨後即可借款。
長沙銀行的「快樂秒貸」也是長沙銀行推出的一款純線上貸款,具有實時審批、實時到帳。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城商行在指定客戶群及促銷形式上下足了功夫。
例如,南京銀行的「你好e貸」是一款主要用於個人及家庭消費的純線上個人信用貸款,在南京銀行官方公眾號上也推出多種福利,首次借款低利率、成功領取額度的前1000名獲得移動plus會員包年等等。
蘇州銀行則是在3月15日,上線了一款名為「天使貸」的產品,對標消費金融領域,貸款額度30萬元,服務對象是疫情防控一線醫療人員;華夏銀行App的主推消費信貸產品「箐英貸」,則主要面向其「箐英」客戶,最高可貸100萬元;上海銀行的「信義貸」適用客群是從業2年以上正式在編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500強企業員工、金融機構員工及優勢行業員工等。
《證券日報》記者體驗發現,各家銀行都在強化對「無接觸式」的線上模式,且正在進行全線上智能化渠道深化改造。
李萬賦坦言,「疫情期間,不管是從辦理流程還是客戶消費需求,線下辦理貸款都給銀行帶來了一些壓力。藉此次疫情的倒逼,讓銀行消費貸產品線上化的速度加速。」
管控消費貸資金流向
值得重視
對於用戶來說,各家銀行的消費貸,最關注的相關消費貸產品的年利率。
《證券日報》記者體驗建行的快貸時,顯示年利率為4.35%,;工商銀行的融e借借款5000元顯示年利率為4.35%,貸款期限為12個月。
據融360金融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農行的「網捷貸」最低貸款利率在5%以下;中銀的「中銀E貸」及交行的「惠民貸」貸款利率處在國有銀行中的較高水平,用戶可申請到的最低貸款利率在5.6%-5.8%之間。
另外據統計,股份行消費信貸產品的貸款利率主要分布在5.80%-7.00%的區間。浦發「精英貸」和招行「VIP白名單閃電貸」針對高端客戶的最低利率可以達到5.7%左右,已經是股份行中的最低水平;華夏「華夏e貸」、光大「光速貸」和中信「信秒貸」目前年化利率最低為6.00%左右;其他股份行的都在6.50%以上,某些銀行的線上循環消費貸年化利率甚至最低7%至8%。
李萬賦進一步闡述認為,目前國有銀行消費貸利率下降更為明顯,股份制銀行大多數下行,但不是全部,還是要看具體銀行的資金成本和產品策略。他同時強調,「不管是哪類銀行,不是所有客戶都可以申請到最低利率水平,還是依客戶具體資質情況而定,執行差異化利率。」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留意到,各家銀行在貸款用途上都特意提示,貸款可用於客戶本人及其家庭消費,如:裝修、購車、結婚、旅遊、留學、大額耐用品消費等,例如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均強調不能用於股票、期貨、金融衍生品、股本權益性投資、購房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禁止的其他消費與投資行為。
麻袋研究院蘇筱芮則對《證券日報》記者進一步闡述認為,消費貸資金流向的管控問題值得重視,近年來,消費貸因資金挪用問題屢屢被罰,貸後環境依然較為嚴峻。自2020年春節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銀行消費貸、信用卡業務不良率均有抬頭跡象。
蘇筱芮最後表示,未來銀行如何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供給側的「差異化」,覆蓋部分下沉用戶群體,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李萬賦則認為,「消費貸業務業務流程線上化實現閉環,可以幫助銀行有效節約人工成本,提高貸款審批效率,長久來看一定會成為未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