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年少以為是絕情,中年讀懂才知情深意重

2020-12-21 美詩美文

若不得不離別,就好好地說再見。正因如此,離別時總是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說出口。我們是這樣,古人也是如此。於是在古詩詞的世界裡,我們讀到了許多無法名狀的離別之語。

岑參在雪中送別友人,寫下「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人不見,詩人的一份真情也隨車印而去。李白送孟浩然,寫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無語凝噎時,帆已遠,這份友誼卻如長江水一樣不停歇。王維送元二,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相對無言只能拼一醉,情誼全在這酒裡了。

送別之情,在唐詩裡被寫得淋漓盡致,似乎再難超越,於是年少時讀到白居易這首《南浦別》很是不以為然。這首詩只有短短20字,是唐詩中最易被忽略的經典送別詩,全詩無一生僻字,不用典也無驚豔之語,年少時甚至覺得太過平淡很是絕情,直到中年讀懂時才知其情深意重。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南浦別》唐.白居易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詩名中的「南浦」,是指南面的水邊,在古詩詞中,南浦一般多做送別的意象,事實上的送別之地並非一定是在水之南。

詩的一、二句「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讀來有白居易一貫的通熟易懂。詩人疊用「悽悽」是離別的悽苦,這是寫情;再疊用「嫋嫋」,這是離別時秋風蕭瑟之景,卻同樣是在寫情,前方路途遙遠,送君千裡終有一別,只有西風陣陣能陪你上路。這10個字看似平常,但是送別該有的要素,水、西風、離情別意一樣都不少,這是白居易的極簡之筆。

詩的三、四兩句是流傳千年的名句。即將要分別了,和許多分別一樣,這是一場「一看腸一斷」的分別。友人不願離去,自然是每走幾步就一回頭,詩人的這5個字共有「看」和「斷」兩個動詞,再加兩個「一」字,無景物的襯託,乾脆利落地表達了友人的不舍之情,十分高明。

而最後一句「好去莫回頭」是作為送別者的勸慰之語。詩人勸對方不要再回頭了,好好往前走,看似絕情但種種深情都在這個「好」字上。有太多的祝福,千言萬語壓於心頭,但最終說出來都化為這個「好」字。這10個看似平淡,卻因一連續的動詞使用,再加上真切的感情,便其有了強大的張力和極強的畫面感,若非有過切身體會,很難寫出。

年少時就讀過這首詩,當時覺得白居易有些冷漠和絕情,這首詩也不過是其信手拈來之作。待到中年,看過了世間種種生離死別後,才知其中的情深意重,不得不說:詩魔寫詩早已入化境。卻原來,最好的告別,不過是希望你一切都好,所以的離別之痛都不願你體會,願你「好去莫回頭」。 這首20字的平淡小詩,大家感受到其揚力了嗎?歡迎討論一、二。

相關焦點

  • 白居易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有竹!
    在古典詩歌中,詠竹詩不在少數。王安石《詠竹》中「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陳與義《竹》中「高枝已約風為友,密葉能留雪作花」,鄭燮《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無不將竹的美好品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題李次雲窗竹》,便是一首借竹言志、別有情韻的詠竹詩。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有著「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之手。
  • 白居易寫中秋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名垂千古,值得一讀!
    說起有關於中秋節的詩詞,大家心裡最先想到的是哪一首呢?我猜大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想起的是蘇軾的那一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主要這一整首詞都太經典了,而且還被譜了曲,能夠唱出來,這樣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也就更深。
  • 大詩人爬山大徹大悟寫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再讀卻釋然了
    但長大後,了解了柳宗元一生的坎坷境遇,才發現這種寧靜下是孤傲和不屈。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人到中年才真的看懂了的詩,詩名《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作者楊萬裡。這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時再讀發現當時錯了,心中才真的釋然了。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詩是怎樣一種意境?
    這是中唐劉禹錫排律中的最後兩句,寫這首詩的時候兩個人同時居住在洛陽,都已經是暮年了。這首詩是劉禹錫回贈好友白居易的酬唱之作,要想說清楚並理解其中的意境,不妨從劉禹錫的坎坷遭遇說起。一、少年得志 中年坎坷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有「詩豪」之稱。
  • 白居易最難以解讀的一首詩,不知道所要表達是什麼?
    另外他在國外的名氣也是最大,一度超過了李白和杜甫,所以白居易很多的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只要上過學的人都讀過他的作品。人們之所以會喜歡白居易,那就是他的作品通俗易懂,一讀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詩意,也很是有趣,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那麼我個人是偏愛白居易,每次讀他的詩都令我很感動。
  • 白居易的一首看似很簡單的一首詩,為何被收入課本?
    詩王白居易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但他還寫了一首兒童詩,你知道詩哪一首嗎?這首詩就是《池上》,寫了一個小孩偷採蓮蓬的故事。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白居易的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連老婦人都能聽懂,而他寫的這首詩,就是寫了一個小孩兒乘著小船兒偷偷地採蓮蓬,又不知道隱藏痕跡,結果被水面上的浮萍一下子暴露了。有些人看了這首詩。感覺太簡單了,不像是大詩人的水平。
  • 十首白居易詩,你最愛哪一首?
    《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而就是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 朱熹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全文無一「月」字,卻句句有月!
    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無疑月成為了詩歌中不可缺少的審美意蘊和情感共鳴。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秋月》,便是古典詩歌中很經典的一首詠月詩。它出自於宋代著名詩人朱熹之手,是朱熹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夜晚,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迴文詩,多數人看了都迷糊,水平夠高才能讀懂!
    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因為迴文詩是一門對文學素養要求非常高的學問,其用韻、形式十分嚴苛,若是只為回文而隨意亂用辭意,那誕生的作品必定無色無味、無生無氣,沒有美感。不幸的是現存的迴文詩大多都為此類,所以大家才會對這種詩體有所誤解。創作迴文詩,用「鈎心鬥角」來形容較為貼切,「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要做到情意雙全,尤為難得。
  • 白居易一首詩,寓情於景,十分感人,不愧為一首成名作!
    而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對於寓情於景的寫詩方法,自然也是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就像他在少年時期寫出的一首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便足以證明。《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中國詩詞大會,白居易寫春天景色絕對第一,寫的送別詩也是絕唱
    白居易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白居易是一位樂觀主義的詩人,雖然自身經歷很坎坷,但是思想上一直是正能量,呈現給人們的都是白居易堅強的一面。白居易在詩詞領域造詣深厚,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詩篇,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他的童年時光在宿州度過,白居易被後人稱作使魔、詩王,說明了白居易寫詩詞的高超水平。
  • 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整首詩寫得雲裡霧裡,使人讀了不知所云!
    說起這方面最難以理解的詩作,那要數白居易的這首《花非花》,這首詩其實是比較難以讀懂,而且詩人描寫的獨特,同時整首詩也是寫得雲裡霧裡,使人讀了不知所云,表面上看是在描寫花,但是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環境,以及詩人的人生經歷則是會發現這首詩,其實是另有所指。
  • 劉禹錫「抄」白居易的愛情詩,卻被譽為「神品」,讀來肝腸寸斷
    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的白居易,字樂天,號稱「詩魔」。若論名氣,白居易似乎更勝一籌,他的詩如《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冬天,當54歲的白居易在揚州遇到和自己一樣名滿天下的劉禹錫,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 年少不讀白居易,讀懂願做蘇州人!
    一首《吊白居易》訴不盡大唐王朝對這位偉大詩人的追憶事實上,除了天子弔唁白居易的詩名,更是遠播海外朝鮮半島,一百兩白銀才能抄「白詩」一首日本,學習「白詩」更讓皇室、貴族痴迷有一日不讀,一日不食、不眠的狂熱從公元
  • 白居易贈詩「你想我了嗎」,元稹酬贈「沒想」,都說元稹水平高!
    對於只能「見字如晤」的文人們來說,一封信常常會做得格外精緻,包裝書寫要做好,信的內容更要精益求精,有時寫一封信,甚至還會「推敲」出一首詩。唐朝時,文人們和好友之間互傳音信,就流行互贈詩歌,你來信寫詩,他覆信一般會寫酬贈詩。如白居易為劉禹錫寫信作詩,劉禹錫就寫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復他等等。互相贈送的兩首詩,合在一起還被稱為和(hè)詩。
  • 白居易看見一群小孩偷採蓮蓬,即興寫下一首詩,通篇寫得活靈活現
    其實日本人之所以會獨愛白居易,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詩作朗朗上口,畢竟容易讀懂,不像別的詩人可能由於用典過多,雖然日本文化那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他們還是不太能夠理解其中的典故,所以也就讀不懂,也不可能引起共鳴。
  • 劉禹錫被貶後回京,筵席上寫一首詩答謝白居易,頸聯乃是千古名句
    這一首詩是劉禹錫為「酬答」白居易的詩所作。當時劉禹錫從和州返回洛陽,在楊州和白居易碰了個頭,白居易在酒宴上寫了一首詩讚他是「國手」。白居易在首詩的最後說:大概是因為你的才名太高,所以理該遭受一點挫折吧。可是被貶謫了二十三年,時間也太長了!劉禹錫聽了這首詩,也產生了萬般感慨。他在詩中說:二十三年被放逐到巴山楚水那種地方,生活真的是悽涼苦楚啊。
  • 白居易最唯美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描繪的如詩如畫!
    唐詩裡面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用典太多,而且描寫的也太過於隱晦,這也使得後人往往會難以理解,可是白居易的作品並沒有這方面的障礙,他的詩朗朗上口,寫得極為直白,用詞也是很簡練,一首往往要寫好幾遍,還要拿去給一些不識字的老婦女聽,只要她們聽不懂,他就會改到他們聽懂為止,也正是這種寫作態度,也令白居易的詩作流傳很廣。
  • 年少成名的白居易不解「色即是空」,看見開花的樹後,寫千年絕句
    白居易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十六歲就以《賦得古原草送別》名滿京城。當時的名士顧況還以他的名字打趣:如此本事,在京城定居確實很容易啊!白居易29歲的時候在中書侍郎考試下第四名及第,32歲出任秘書省校書郎,白居易是一位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詩人,不僅僅是在唐朝文壇地位很高,而且在世界文壇,也廣有盛譽。白居易的詩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據說為了讓大家都能看得懂他的詩,他經常把詩念給一些不識字的老婦人聽,若是她們聽不懂,就一直改到她們能明白為止。
  • 很精彩的一首詩詞,年少不懂蘇東坡,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相信很多人都會背誦,也經常引用其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無畏和淡然,很多人認為這是5000年來最精彩的一首詩詞。年少時喜歡一蓑煙雨任平生,後來懂得也無風雨也無晴。譯文:不要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為什麼不一邊吟詩嘯歌,一邊悠然地行走呢。竹站和草鞋輕便得更勝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