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在行動##共抗疫情鄂爾多斯在行動#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派出340多支醫療隊、4.26萬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因為同根,他們千裡馳援不舍晝夜;因為同鄉,我們倍感自豪時刻牽掛。央視新聞推出#我的同鄉英雄#系列人物盤點,邀請他們來到聚光燈下,拍一組照片,用圖像記錄感動。
在此次戰「疫」中
內蒙古陸續派出12批醫療救治、
疾控、流調、救護轉運隊伍
共計849人,
分布在武漢、荊門、隨州
所屬的11個區縣、
13家醫院和6個防控機構。
荊楚大地上,
來自草原的「薩日朗」格外芬芳。
1
楊慧冬:
醫生、黨員、軍人,
沒有哪一個身份允許我退縮。
2003年,我參與「非典」救治工作。
2020年,我奔赴武漢戰「疫」一線。
團隊中有好多90後的隊員,
我作為70後的老大姐,
深知除了患者,
我還要照顧好他們。
這是一名醫生、黨員、
退役軍人的承諾!
1
科爾欽:
在方艙醫院,我告訴我的老鄉,
等你病好了,我們一起回家。
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工作時,
一位患者找到我,想和我聊天。
經過交談,
我得知他是我們呼和浩特的老鄉,
來湖北探親時不幸感染。
聽到鄉音的他格外激動,
緊緊握住我的手。
我告訴他:
「相信我們,
等你病好時我們一起回家。」
1
王娜仁:
深夜巡視時,
一位患者對我說:
「我給你拍了大片,
記得看視頻啊!」
2月21日晚,
我和同事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巡視時,
看到一位患者還沒睡覺,
就過去問她為什麼還不休息。
臨走時,她說要加我微信,
還說有「大片」給我看。
出艙後,我看到她發來的視頻。
視頻裡,
我和同事怕鞋套摩擦地板的聲音
吵到患者,
不約而同地高抬腿,輕落腳,
慢慢走路。
1
馬俊豔:
未來再到武漢,
好好看看她繁華的樣子。
2月18日,
我第一次進入武漢沌口方艙醫院
參與救治。
那一天,我工作了11個小時,
出艙時精疲力竭。
經過所有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努力,
3月8日16點,
武漢沌口方艙醫院順利休艙。
我心底裡一直有一個心願,
未來再到武漢,
好好看看她繁華的樣子。
1
史佔華:
距離華南海鮮市場200米,
我開始了這次戰「疫」徵程。
2月16日,
我們團隊112人
到達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僅有200米的
優撫醫院。
這是一所
以治療精神疾病為主的醫院,
院區規模不大,
新建的綜合樓還未完全交工,
我們被安排在新樓。
進入病區我們才發現,
這裡空空蕩蕩。
第一件事不是救治病人,
而是改造病區。
經過精心設計和協調,
我們用最短的時間,
將原有病區改造成傳染病病區,
開始收治病人。
1
劉卓:
在去機場的路上,
我打開手機相冊
反覆翻看著全家福。
第一天進入方艙,
我看到武漢協和醫院的醫生
埋頭查房,記錄病情。
發放午餐時,
我看到患者和志願者
爭先恐後互相幫忙。
那一天,我思緒難平!
1
青格勒:
接到醫院讓我支援武漢的通知時,
我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疫情發生後,我一直在醫院值班。
接到通知後,我第一時間報名請戰。
申請書上交後,一直沒有消息。
那天,當我接到通知,
批准我去武漢,
我長舒一口氣,
一直懸著的心,終於能放下了,
武漢,你不孤單,
我將與你並肩作戰!
1
杭蓋:
剛到醫院時
患者們聽說我來自內蒙古,
都好奇地問我
「你真的住蒙古包嗎?」
剛到醫院時,
好多患者看到我的防護服上
寫著「杭蓋」,
好奇地說:
「這個姓蠻少的,麼得見過。」
我和他們解釋,
這是蒙古族名字,杭不是姓,
聽得他們滿頭霧水。
還有患者激動地問:
「你們真的住蒙古包嗎?每天騎馬嗎?
內蒙古好遠的,你們趕來幫助我們,
真是太謝謝你們嘍!」
1
朱麗娜:
出發前,
孩子對我說:
「媽媽,你一定行!」
從接到通知到集結出發不足12小時,
我火速收拾行囊,
匆匆告別正讀高三的孩子。
臨行前,她對我說:
「媽媽我支持你,你一定行!」
我心裡暗暗保證,
一定要平安回家!
加油!老鄉
照顧好自己
等你們早日凱旋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