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在廣袤無垠的天空飛行,掠過一座座山峰,把我們帶到了嚮往已久的雪域聖地---果洛。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年均氣溫-4℃,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60%,藏族人口佔91.84%,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環境最艱苦、單一民族成分比例最高的自治州。
不到果洛,無法理解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
從雲端看果洛,天藍地綠,雪峰聳立,生態優美。但剛下飛機沒走幾步便覺得呼吸緩慢,深深感受到了同行人員所說「在果洛走路等於內地負重80斤」是什麼概念……
當汽車行進到州府所在的瑪沁縣,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條乾淨寬敞的街道,道路兩側是一棟棟極富民族特色的藏族民居和商鋪,各種貨物琳琅滿目,處處盡顯藏區新發展的勃勃生機。
我們一行順利到達了瑪沁縣法院,樓房後面建有一個鋼結構全封閉的玻璃大棚,裡面草木蔥蘢、鮮花盛開,這裡就是幹警們口中的「生態陽光房」。
(瑪沁法院「生態陽光房」)
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紅」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親歷果洛印象最深的是果洛兩級法院幹警臉上的「高原紅」。
幾天後,也滿滿理解了老果洛人所說的,剛到果洛工作的前幾年只有幾項體檢指標有問題;再過上幾年,就只有幾項體檢指標是沒有問題的。
到達瑪多縣法院,新建的辦公樓還沒有投入使用,法院幹警仍在舊辦公樓工作。這裡的每間辦公室角落都有一根直徑三十釐米左右的管子,由於氣候寒冷,瑪多一年有11個月都需要供暖。舊樓基礎設施不完善,2014年以前,法院幹警都是靠燒爐子取暖的,這跟粗管子就是當時的煙囪。
遠超我內心預期的是,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法院幹警都幹勁十足、富有朝氣,每一次交談都是圍繞工作,提思路、找方法,解難題,對生活上的困難也是再三詢問後才說幾句。
也許這就是青海省委提出的「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鬥」的新青海精神的生動體現!
52歲的錢快乾,1985年分配達日縣法院工作,先後擔任法警、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執行局副局長、執行局局長。不管在什麼崗位,他都充滿激情,全身心投入。
當事人一提起錢快乾都會說:「這個法官不好惹」,正是「不好惹」這三個字,不知道及時維護了多少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在牧區,執行是法院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錢快乾結合地域特點,總結出了符合藏區實際的工作方法,多措並舉,多管齊下,使達日縣法院執行工作躍上新臺階。
據了解,在一起借款糾紛案件中,他和同事到被執行人居住地執行案款,被村民圍攻,之後家人也受到威脅,由於案件法律關係複雜,申請人權益一直無法實現,多次到相關部門反映情況。為儘快實現申請人權益,錢塊乾主動跟被執行人聯繫,闡法釋理,及時向申請人說明案件進展情況。經多次溝通調解,被執行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登門道歉,按規定償還了欠款。申請人誇讚他辦案不僅有硬度更有溫度。
(錢塊乾外出執行)
瑪沁法院索南措,是一名責任心極強的藏族女法官,她將法律理論與承辦案件相結合,經常深入到草原深處巡迴審判,極大地方便了牧民群眾。
3月份,一個70多歲的老阿媽因扶貧項目糾紛來到法院,索南措在了解詳細情況後,在零下20度的氣溫下,和同事趕往距離縣城一百多公裡的地方調取證據,與當地扶貧部門多方溝通協調,促使案件得以和解。老阿媽握著索南措的手連聲道謝:「共產黨,嘎正切(謝謝),人民法院,嘎正切……」。
她還將法律宣傳材料逐字翻譯成藏語,每到一處都為牧民群眾講解國家政策、法律常識,用實際行動維護廣大牧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受到群眾的信賴。
賽措吉在瑪多縣法院素有「鐵娘子」之稱,由於瑪多縣法院男少女多,多數案子要到牧民家裡去,賽措吉就經常帶著一幫「娘子軍」去草原深處,自帶帳篷,白天審案,晚上回不去就在地上鋪著紙板睡覺……
(瑪多女子巡迴審判團隊)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果洛兩級法院177名幹警堅守在這裡,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公平正義……
獻出青春獻子孫的「果二代」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2018年,青海省人均壽命69.96歲,全國倒數第三,果洛地區平均壽命僅有55歲,低於全國22歲,低於青海省15歲。
「獻出青春獻子孫」,是老一代果洛人的初心和信念。「果二代」,是第二代果洛人的專屬稱呼。今天,在果洛大草原,「果二代們」做出了相同的承諾。現在果洛兩級法院,『果二代』佔到50%以上。
果洛中院刑庭幹警陳啟福的成長延續了他父親的執著堅守和信念。他的父親陳顯明在瑪多工作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
1996年,陳啟福中專畢業,毅然回到瑪多縣,先是在畜牧局工作,後輾轉至瑪多法院,不到20歲的他,從此開啟他的法官夢。他自學能力強,2006年取得果洛州首個國家司法考試A證。由於工作能力突出,到審計局任職,直到今年,再次回到法院工作。
陳啟福對果洛有著深深的情懷,他的夢想就當好一名法官。他說,「在果洛這麼多年,從來沒想過離開,對家庭、對孩子有愧疚,但不後悔。如果以後孩子願意,也支持他到果洛工作」。
80後幹警楊措是果洛中院的一名「法二代」,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她從小生活的地方,她說:「父母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我也捨不得離開,想留在果洛」。
在果洛,每一個堅守的人,都是高原上的明珠,在普通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工作。
這幾年來,隨著全省法院人才招錄步伐的加快,果洛兩級法院幹警結構也發生了變化,35歲以下年輕幹警佔比接近70%,也不乏名校畢業生選擇到果洛地區工作。
董學斌,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後,回到青海,他沒有選擇回家鄉樂都縣,卻考入瑪多縣法院,成為一名法官助理。他說:「剛到瑪多確實有些不適應,但同事們都很熱情,自己也慢慢習慣了這裡的生活。」牧區案件地域特點明顯,董學斌理論功底紮實,跟著老法官學習,成長很快,目前正在學藏語,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辦案能力,更好的服務牧區群眾。
在果洛雙語人才對兩級法院審判執行工作至關重要。隨著案件的增長,雙語法官和雙語人才的短缺也成為制約當地法院提高審判質效的瓶頸。
2018年以來,全省法院評定的63名「青海省民漢雙語法官」和96名「青海法院民漢雙語人才」中,果洛兩級法院就佔到27%。
瑪沁法院青年幹警當增加是單位的民漢雙語人才,他充分運用雙語優勢,三年翻譯完成各類裁判文書200餘件,翻譯庭審現場120餘次。
同為民漢雙語人才的甘德法院幹警加樣,在一起涉惡案件中需要翻譯的漢語裁判文書共有145頁,8萬餘字。在宣判前一天加班到凌晨五點半,翻譯完成裁判文書192頁,74198字,在只休息兩小時後又準備宣判翻譯工作。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不斷深入,牧區群眾法律意識的提高,從以前有了糾紛不願到法院,到現在有了糾紛找法院,並實現雙語立案、調解、審判,牧民群眾對法院的信任不斷加深。
「現在許多「果二代」「果三代」考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後,多數會選擇回到果洛,果洛的精神得以傳承。」瑪多法院副院長賽措吉的臉上充滿信心。
艱苦不怕吃苦的「踐初心」
在果洛的日子裡,雖然大家只是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但卻有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這種始終如一的的堅守就是銘記在果洛兩級法院幹警心中的「初心」和「使命」。
果洛州兩級法院現有黨員幹警91名,佔全部幹警總數的51.4%,其中少數民族黨員58名,佔63%。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這是一隻關鍵時刻能經得起考驗的黨員隊伍。
2020年新冠肺炎突發期間,果洛法院抽調三分之一的黨員幹警前往防控一線,為牧民群眾講解疫情防控知識,發揮調解特長,化解各種矛盾,做好群眾工作。
穿上法袍他們是法官、脫下法袍他們就是戰士。2月的果洛,氣溫零下二十多度。有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張愛平接到命令後,第一時間帶隊前往拉加鎮疫情檢測點協助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就是他們的臨時工作點。白天做好登記、檢測等工作後,晚上還要研究安排疫情期間案件審理。
(張愛平和同事在疫情檢測點)
班瑪縣,這個紅軍長徵走過的地方,因與四川省接壤,人員貨物往返頻繁,疫情防控任務十分艱巨。80後幹警姚佔蓮和扎西加在離縣城18公裡處執勤,每天連續工作12小時。換崗後,他們坐在帳篷角落裡用手機處理公文,統計信息,疫情防控和審判業務工作同步推進。
瑪多縣法院黨員形象牆上,副院長郭海洋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頭髮花白,滿臉滄桑,他竟然只有38歲。
(郭海洋下鄉途中)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郭海洋與4名貧困戶結為「幫扶對子」。每次下鄉,他拿上水杯帶上筆記本就走,每到一戶都認真詢問他們目前存在的困難和急需幫助解決的問題,詳細記錄在冊。一戶一策,精準施策,幫助他們積極生產,擺脫貧困。
助力脫貧攻堅多要去偏遠的牧區,有一次郭海洋與同事下鄉宣傳,沒有帶午飯,在牧民帳篷中吃飯,大家席地而坐,牧民同胞倒上奶茶,端上一盆風乾肉,由於碗不夠,藏族大媽從地上撿起一個用過的泡麵桶,用衣袖擦了幾下,就將半碗米飯盛上,加上一塊藏糖,澆上融化好的酥油,伸手端給他。郭海洋接過碗,熟練地將米飯與酥油攪拌均勻,就大口吃了起來。回去的路上,郭海洋告訴同事說:「要想讓牧民群眾信任你,就得和他們同吃同住」。
郭海洋的熱心和責任心,使得幫扶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的特別順利。他說,「對於工作,我有責任,必須做好,這沒有什麼好講的,就是要把肩上的責任落實落地,抓出成效,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司法答卷,決不辜負黨的囑託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果洛法院,這樣的事跡舉不勝舉。
高寒缺氧考驗身體,更考驗意志。果洛法院人用鏗鏘的步伐踐行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莊嚴承諾!
新的歷史徵程上,果洛兩級法院幹警將繼續秉承「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堅守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用積極進取、自強拼搏、踏實肯幹的精神氣質,進一步豐富新青海精神的精神內涵,匯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讓公平和正義的陽光普照雪域果洛。
供稿 | 編輯:政治部組織宣傳教育處葉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