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旅遊者來說,旅途中最大的困擾就是怕被宰,但是有些宰客的套路,可謂是名正言順,即使你十分不情願,但還是乖乖就範。這就是寺廟的功德箱、燒高香等活動,我們往往會被這樣的新聞所震撼,一柱高香要成千上萬乃至幾十萬,依然一香難求。這就是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寺廟商業化的詬病,早已屢見不鮮了。
但是,芸芸眾生之中,卻有一座寺廟,被外界稱為少林的另類。它的存在只是為了真正的修行,也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寺廟本該有的樣子。它對外遵佛陀教訓,以戒為師,堅持不設立功德箱的佛寺。對內遵照佛制戒律,堅持不捉金錢,日中一食,行腳乞食、不接禮、不化緣不求人、衣缽不離身等八項要求,它就是大悲寺。
大悲寺隱匿於海城曹家堡村一處幽靜的山坳中,屬大乘佛教,奉行溯正源,行駛縱然世間一比丘,不退證菩提的初心。據記載由一茅草棚和兩位比丘起家,曾歷經戰亂,社會跌宕,僧眾遣散,後又因落實宗教政策,大悲寺整體得以遷移重建。它持比丘戒、菩薩戒,十年間共剃度比丘數百人,在此皈依三寶者數萬之眾。
但在中國的宗教歷史中,大悲寺既無輝煌的歷史淵源,也沒有顯赫的地位。直接明了的說,就是壓根不起眼,也壓根沒有人記得它的存在。然而這裡就因為不設功德箱,不搞旅遊,不做買賣經營,堅決不搞商業化,一心只為修行而走進大眾視野。
大悲寺僧眾每天休息四個小時,早二點起床,晚十點休息,僧眾每日坐香五支,每次坐香時間約一小時。僧人平日不允許隨意外出,在寺內安心辦道,早晚課誦、坐禪、念佛、聽法、學戒、誦咒、出坡等。佛制規定,日常須穿著灰色為主的壞色染衣,不許穿著華麗鮮亮的衣服,哪怕衣服破了也只是補一補再穿。
自1995年至今,大悲寺每年的八月十五後,僧眾集體外出,行二時頭陀,沿途託缽乞食,野外露宿,行走裡程約六百多裡,歷時十五天左右,25年從未間斷過,無論晴雨,頭陀行腳的比丘皆雙目下垂、攝心不語、低頭前行。行腳乞食的足跡,已行走過遼寧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內蒙古等地。這不得不讓人敬佩這些僧眾的執著與毅力。
同時,大悲寺的寺廟,還堅持不設門票,不搞旅遊,不搞經懺,清香一炷,分文不取,所有佛事活動不收錢。哪怕整理製作的「溯源」系列書籍、音像等出版物皆免費流通結緣。相比其他商業濃厚的寺廟,這裡才是真正的清淨之地。
不知道像海城大悲寺這樣的寺廟,還能結緣多少人,也希望我們都能遇見這樣的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