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福州新聞網6月6日訊(記者 邱陵)6日上午,我們的節日·端午琴韻——林貞「古琴新曲」聽賞會在三坊七巷福州文藝家之家舉辦,來自省、市音樂文學界的專家學者及觀眾近50人參加了活動。
活動由福州市文聯、福州市音樂家協會主辦,福州市文藝名家李式耀音樂工作室承辦,系福州市文聯「我和我的祖國」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系列活動之一。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因其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而為世人所珍視。《詩經》《尚書》等經典典籍均有古琴的記載。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中華文化瑰寶。
當天上午,林貞先後以古琴演奏了《五月五端午》《平沙落雁》《關雎》《坊巷吟》《閩水謠》等五首作品,其中前三首還與朗誦、簫、演唱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並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其中,《五月五端午》以曲和時弘揚傳統,《坊巷吟》深情回望坊巷往事,《閩水謠》娓娓呢喃閩江情思,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古琴的魅力。
據悉,上述作品多收入林貞2019年出版的原創音樂演奏專輯《古琴新曲》中。林貞介紹說,《古琴新曲》專輯為2016年度福建省文藝發展基金資助項目,日前剛剛圓滿結項,並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監製,中國文聯音像出版公司出版;專輯中所有曲目均由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我省著名作曲家李式耀作曲,部分作品已於此前在央視首演。林貞說,這張專輯體現了「三福」:由福建作曲家創作、福建演奏者演奏、作品反映福建題材;除上述作品外,專輯中還有展現陳靖姑信俗文化的《臨水頌》、福建山水文化的《煙雨臺》以及船政文化的《古渡情思》等作品。
在現場,福建省音協副主席、福州市音協主席李式耀指出,古琴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繼承與發展,而要發展,必須與新時代的文藝審美習慣相融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鑑當代大眾熟悉的語彙進行重新創作。他說,選擇以福建獨有的山水與人文底蘊作為題材背景,用古琴音樂的形式來表現,可以算是古琴界的一個先例,也是對閩地古琴藝術的一次全新探索,這些作品突出福建地域特色,呈現出了新時代、新氣象和新風貌。
福州市文聯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端午佳節期間,福州市文聯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舉辦這場活動,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傳承和普及,也希望能引導越來越多的福州文藝家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創作出更多反映福州、宣傳福州、謳歌福州的文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