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十年寒窗,只為了一朝可以題名金榜。可是讀書雖然辛苦,卻不一定有出頭之日,多少人熬白了鬢髮,依然功名難就。所以孟郊中了進士才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放到現在,很多人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但是古代人除了讀書,很少有其他機會立身揚名,於是只好一條路走到黑。明代就有這樣一位學子,可謂含辛茹苦,下面介紹的是袁崇煥考進士落第,這首詩意境恬淡,彰顯了豁達情懷。
落第
明代:袁崇煥
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出谷鶯偏媚,還枝鳥亦安。故園泉石好,歸去把魚竿。
袁崇煥,字元素,明朝末年薊遼督師。他35歲中了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魏忠賢的陷害,加上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罪處以凌遲,家人也被流徙三千裡。
明朝時,讀書人都把考中進士當作人生第一追求。袁崇煥是廣西藤縣人,他23歲就考中了舉人,但直到35歲才考中進士,中間參加了4次考試才考中。不過整個明代276年,廣西藤縣一共就中過5個進士,袁崇煥就是其中之一,再加上其傳奇經歷,他真可以算得上藤縣的一位大牛人。
這首詩是詩人落第後的作品,抒發了他的鬱悶心情。首聯「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開篇就抒發了人生艱難的感慨。為了遇到明主,作者東奔西走,經常衣食堪憂。可是生不逢時,也只好嘆息處境艱難。袁崇煥自知沒有三國時諸葛亮的經世之才,不能坐等別人三顧茅廬,只能不斷地嘗試,讓自己適應時代的發展。
頷聯更加感性地表達了自己的坎坷遭遇,「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這兩句雖然不是很著名,卻立刻令人想起嶽飛的名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作者用一個「憐」和一個「尚」,表達出自憐自艾和時不我待的心情。本想壯志凌雲,卻幾次落第,詩人的急迫心情滿溢於字裡行間,也令人為之嘆息。
頸聯「出谷鶯偏媚,還枝鳥亦安」,黃鶯在山谷中婉轉地鳴叫,鳥兒飛回枝頭、悠閒自在,作者描繪出一派田園風光,表現了詩人由落第後情緒的低落,轉向回歸田園的豁達,也為下文抒發自己的感慨做了鋪墊。作者似乎有些歸隱的念頭,其實都是因為懷才不遇、心情難以排解之後的一種釋放。
尾聯借景抒情,進一步表達一種渴望山林生活的願望,「故園泉石好,歸去把魚竿」,詩人雖有落第後失意之痛,好在故鄉還有惦記他的親朋,以及可以怡情養性的大好河山。「歸去把漁竿」,抒寫了詩人豁達的心境和對田園生活的熱切嚮往。
不過袁崇煥可不是那種願意安居靜坐的凡夫俗子,因為讀過聖賢書,也走過萬裡路,心中早已燃起對建功立業的渴望。雖然一時遇到挫折,但反而更讓他百折不撓,最後終於一舉而青史留名。
人生有時感覺很矛盾,追求名譽有時難免不被虛名所累,不僅誤了一生,而且身心疲憊。但如果一直默默無聞,又覺得心有不甘,對不住自己來人世走上這一遭。詩人雖說「故園泉石好,歸去把魚竿」,其實念念不忘自己曾經「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