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啊,不用懷疑,無論是《三國志》,《三國演義》還是其他史料來看,周瑜都是第一,包括很多後世議論說孫權和周瑜有齷齪,但其實孫權自己評價周瑜也是,眾人之冠。
孫權喜愛凌統、呂蒙、魯肅但最為敬重和看重的還是周瑜
江東四大都督都有角逐第一武將的資格,首先所謂的都督自然是武職,包括《三國演義》中老實憨厚的魯肅,其實也是正兒八經的武將。魯肅歷任贊軍校尉,漢昌太守、橫野將軍,是正宗的武將。
《三國志呂蒙傳》: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呂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周瑜自然也不例外,歷任都督、偏將軍、南郡太守、中護軍等等也全都是武職。孫權實際上評價過幾位都督,在《三國志呂蒙傳》中記錄了一次孫權和陸遜談論周瑜、魯肅和呂蒙的看法的。孫權認為「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也就是說孫權心目中呂蒙次於周瑜,而勝過魯肅。
至於陸遜,在陳壽看來應該才是東吳第一武將,因為陸遜和諸葛亮是唯二單獨列傳的臣子。因此陸遜和周瑜才是東吳的最有能力爭奪東吳第一武將的資格的。
那麼孫權心中周瑜和陸遜誰更重要呢?顯然還是周瑜,因為周瑜的身份特殊,這一點不僅比夏侯惇在曹魏的位置要高,甚至高於關羽在蜀漢的位置,關羽地位自然是特殊的,連諸葛亮也得捧著,但是周瑜就地位更高了。
《三國志周瑜傳》: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因為雖然關羽和夏侯惇都是主公的最為信任的兄弟,但是周瑜不僅是上一代東吳主公的兄弟,還是託孤大臣,也是經過孫權母親認定過的孫權以兄長視之。
那麼孫權本人對此有沒有意見呢?答案是沒有,至少三國志中是找不到孫權忌憚周瑜的隻言片語的,有也只是劉備和曹操對周瑜的一系列挑撥離間。
陸遜實際上是孫權心中僅此於周瑜的,和陸遜談論周瑜的時候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意思是說想周瑜這樣的人才,是很難有人能繼承的,但是你陸遜是可以的。
孫權對周瑜也是最為器重和厚待的,赤壁之戰是戰是和真正一錘定音的是周瑜,是周瑜的才能和威信讓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曹。孫權賞賜周瑜的衣服也是最多的,《吳書》上記載:孫權每賜周瑜衣,寒暑皆百領,諸將皆不及。
孫權也幾乎對周瑜言聽計從,這是陸遜遠遠不及的,周瑜死後,孫權感嘆:「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更是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一應喪事費用都有吳國承擔,可謂「國葬"。
陸遜就不行了,雖然孫權和陸遜有一段蜜月期,但是骨子裡孫權從未真正信任過江東世家,當然這是任何那個時代的必然,蜀漢也從未信任益州本土士族,曹魏也是一直打擊門閥的,直到時代開始妥協,曹叡又開始打壓,最終司馬懿等人還是成為主流,這是東漢甚至從漢初就終究會席捲天下的門閥政治的必然。
孫權最終稱帝的時候,也對周瑜非常感念,認為「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因此在孫權心中的排名是:周瑜、陸遜、呂蒙、魯肅。
周瑜雖然壽命短暫,但功績是東吳最高的
另外提一句,陸遜實際上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將,最開始是孫權幕僚的,屬於文職,後來更是出將入相,但是周瑜確實一輩子戎馬生涯。
周瑜的功績也是最為影響深遠的,沒有周瑜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三足鼎立之勢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的。赤壁之戰和諸葛亮關係十之一二,真正最大功臣毫無疑問是周瑜,上將邢道榮說的非常正確:「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謀也「。
夷陵之戰實際上並不足以動搖三國格局,三足鼎立之勢已經達成,劉備雖然舉國而戰,但是江東即使沒有陸遜,即便大敗也不至於真正被滅國。因為陸遜真正發威是在劉備已經無力再度擴張,陷入僵局的情況下,才反敗為勝的。
東吳最差是什麼結果呢,將荊州再還回去,劉備無力長久佔據江東,江東民心基礎和士族門閥是孫權遠勝過劉備的,而且綜合實力和人口劉備也不如東吳。更何況如果劉備真正打到江東本土,以前出工不出力的江東世家將爆發前所未有的能量來。
部曲制度為主的東吳,為什麼總是進攻的時候總是孫十萬的戰績,但是赤壁和夷陵這種自衛反擊打的從無敵手。包括曹丕後來的幾次徵吳都是給江東刷戰績,這是江東獨有的國家制度有莫大關係。
戰略高遠,氣度恢弘
陸遜實際上戰略格局是不低的,但是其趨向保守是因為其代表的始終還是世家和吳國之間是有所平衡的。這是周瑜能不遺餘力推進併吞巴蜀,劃江而治和曹操二分天下,而陸遜無論是夷陵之戰後採取和蜀漢繼續聯合,還是石亭之戰見好就收,一方面是國力條件不允許,另一方也是陸遜是比較保守的戰略規劃有關係。
周瑜的二分天下實際上是比較高明和切實的策略,因為孫權實際上遠比劉備更有能力和基礎爭奪巴蜀的。這也是龐統願意跟隨周瑜,而不跟隨孫權的原因之一,周瑜在世的時候,二分天下之計,孫權採納了,但是周瑜一死。
形式和機遇都改變了,再加上魯肅的戰略規劃是聯劉抗曹,因此孫權終其一生,喪失了和曹操並立爭雄的資格。
這也是評價周瑜總是喜歡用雄姿英發的緣故,因為周瑜的戰略高度和氣魄是整個三國罕有的,魯肅和諸葛亮都說曹操是此誠不可爭鋒,並沒有單獨面對曹操的氣魄,但是周瑜有。
周瑜在算計赤壁之戰的時候,就開始算計劉備了,可惜對周瑜言聽計從的孫權,這一次並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賠了夫人又折兵,而是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的軍隊。
真要這樣做,可以說劉備根本沒有翻身之地,但是孫權人小心眼不少,認為劉備可以牽制曹操,魯肅等人也是如此認為,只有周瑜一眼看出,劉備必然不會甘居人下。
孫權等人的謀劃實際上和劉表比較類似,這也是這些進取不足的主公的通病,劉表之前接納劉備,張繡無一不是想讓其作為藩籬,幫忙抵抗曹操。結果都是為他人做嫁衣,張繡雖然一度打的曹操,連曹昂、典韋都戰死,但最終還是投降。
劉備更是憑藉南郡等地,奪了大半荊州,又奪了益州,漢中,孫權眼紅了之後討要荊州,結果妹夫好言好語,就是不還,還說要打下涼州再還。
戰略高度和豪邁氣魄,以及洞察人性這是周瑜遠遠穩居東吳第一將的最大優點,甚至可以說比看誰都第二的的關羽在蜀漢,戰無不敗的夏侯惇在曹魏的特殊地位要更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