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她理財
「即使把我丟到沙漠裡去,剝奪我的一切,只要有商隊經過,假以時日我依然可以成為百萬富豪。」——洛克菲勒
設想一下,如果你獨自一人被丟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裡90天,只給你一輛破皮卡車、一部沒有通訊錄的手機和100塊錢,你會怎麼樣?
A、活不下去
B、打一份零工維持生計
C、創立一家價值100萬的公司
很多人估計都覺得這道題超綱了,不過現實中有人真的交出了答卷——白手起家的美國富豪葛倫·史登斯。
先來介紹一下這位富豪的生平,和那些出身顯赫的富二代不同,葛倫是典型的創一代,出身底層家庭,父母又酗酒又嗑藥。
他自己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過上億萬富翁的生活,畢竟小時候的他有閱讀障礙症、四年級被留級、14歲當爹,畢業成績墊底。
就是這麼平庸甚至可以說是落魄的人,竟然在25歲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和擴張,成為美國最大的融資公司之一,葛倫自己也成了身價20多億的頂級富豪。
他的創業經歷堪稱美國夢的代表,而為了證明時至今日「美國夢」依然可信,他和Discovery節目組發起一項挑戰,打賭——
自己可以在90天內,在啟動資金只有100美元、一部手機和一輛破貨車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造出市值100萬美元的創業公司,否則他就要自己倒貼100萬美元進去投資。
他被扔到賓夕法尼亞州的伊利市,一個曾靠鐵路、礦業發家,後因為製造業外移有些沒落但有潛力振興的中型城市。
在接下來的90天裡,他為了創業,睡過汽車、撿過垃圾、刷過馬桶、當過小販……
於是,就有了這部紀錄片——《富豪谷底求翻身》,目前豆瓣評分是9.1。
這部紀錄片的看點,不在於故事的演繹空間有多大,也不在於這個富豪最後究竟有沒有完成任務。而在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論,主人公在創業過程中的思維、做事邏輯、口才等都很值得學習,不論你有沒有創業掙錢的想法,只要渴望改進生活,就很值得一看。
保底思維
其實早在10年前,香港就已經拍過一部富豪谷底求生的紀錄片——《窮富豪變形記》。
節目邀請了一些社會精英體驗香港最底層的生活,裡面讓人印象很深刻的一期嘉賓,是江南四大家族的田家公子——田北辰。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創立的服裝品牌G2000擁有千家分店,市值百億。
在節目中,他需要體驗3天的環衛工生活,時薪25港幣。
體驗前,他也和葛倫一樣充滿信心:
「弱者,是被市場淘汰出來的。如果你有鬥志,即使是弱者,亦可以變成強者。」
遺憾的是,在那部記錄片中,這位從清潔工做起的富豪僅僅做了兩天就崩潰了,因為他發覺自己拿著最低的回報,做著最高強度的體力活時,已經因為忙於生計,完全沒有能力考慮其他了,吃飽飯對他來說已經是極大的滿足。
「我在這裡打工,累的要死,每天只考慮吃東西。」
初來乍到的葛倫也面臨這樣的問題,畢竟節目組留的物資有限,甚至連住所都沒給他提供。
因此只有100美金的葛倫考慮的問題不是第一時間去掙錢,而是先拿起手機,了解這座陌生城市的消費水平,預估維持生計的最低開銷——每月1100美元。
為了留足精力創業,史登斯計劃在一周內先賺到未來3個月的生活開銷——3300美元。
因為他清楚整天擔心生計,是不可能創業的。
葛倫和田北辰在身處底層時的兩種狀態,我們都可以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中找到答案——
《稀缺》中指出,當人們產生稀缺心態時,會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稀缺的事情上,並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因此形成管窺效應,而稀缺的東西會佔據我們的有效「帶寬」,使我們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能力更加減弱,從而會更短視、浪費未來的資源、缺乏前瞻性和洞察力、計劃執行不力……
對於窮人來說,維持生計已經把他們的有效帶寬佔滿,所以窮人很難再騰出精力創造財富。而富人則因為有足夠的「帶寬」才能構建上層建築。
所以,無論你想要去做什麼事,創業也好,投資也好,都應該保證自己已經有了充足的保底資金。
否則,你就可能因為陷入稀缺的陷阱,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
就像葛倫所說:「每花一分鐘的心力在營生,就等於少一分鐘經營事業」。
分解量化目標
從落地第一天起,葛倫就非常明確地把自己的百萬創業目標需要的金錢、時間做了拆分,把自己的創業目標分解量化到了每一個小的目標上。
比如第一個目標是在第一周賺3300美元,定下賺到這個目標後,葛倫快速地分析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葛倫的劣勢是他無法做需要學歷證明的高收入工作,而且在陌生的城市也沒有什麼人脈;但他的優點是不怕吃苦,還有幾十年的銷售經驗。
不過即使已經做好了準備和規劃,這位富豪還是給難住了。因為在「掙扎求生」的前兩天,葛倫一分錢都沒進帳。
為了解決生計,他想盡辦法開源節流:
在下雪的冬天睡在車裡;
問便利店要開水泡方便麵;
去收容所做義工換餐;
還給人刷馬桶……
沒有地方換衣服,只能在公共洗手間洗漱,用烘乾機吹乾衣服;
他找到了一份幫衣服印刷廠印衣服的工作,賺到了第一筆工資,也結識了第一個人脈。
不過一圈工作找下來,葛倫發現賺小錢,比賺大錢難多了。
但為了完成終極創業目標,他從不會瞧不起任何一筆小錢。
因為他明白賺到的每一點小錢都是在對百萬目標的分解,
每當他賺到一點錢,他就會把目標往下一個階段推進,賺到生活費之後,就進入下一階段——做市場調查、籌備創業資金。
從倒賣二手車的低槓桿,到二手房的高槓桿。
他先是用700美金買了一輛05年的本田喜美,花5美元洗了車,轉賣後,輕輕鬆鬆入帳3900美元。
又如法炮製,7600美元轉賣了一輛1400買來的二手凱迪拉克。
資產上升到1萬美金,「炒房」的資本也夠了。
接著,葛倫用這筆錢加上銀行貸款,花4.5萬美元買了一套房子。
然後,他找人給房子進行裝修,以7.5萬美元拋出,就這樣一環扣一環滾雪球似的賺到了自己的創業基金。
邏輯周密,步步為營。
如果把葛倫在節目中定的目標和時限列張表出來,我們就會發現創立公司的這個目標系統裡,有大大小小不同層級的分解目標,每一周,每一天,葛倫都在完成的他分解的目標。
不過和我們想像中的制定目標並百分百地完成它不同,實際上在節目中,葛倫定下的小目標,並不是每次都能精準地完成的,因為在他設定的時間內,每次都會發生各種意想不到的意外。
而葛倫自己也說,「有時候你需要輸掉一場仗,才能打贏整個戰爭。」
這其實類似於我們經常說的60分萬歲的哲學,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不做到60分就會有短板,做到60分達到及格線就已經足夠,那麼就不應該在花大量時間去提升,在沒有必要的事情上浪費任何能量。
淘寶總裁蔣凡,上大學時奉行的就是60分萬歲,原因是他們學校的計算機系非常糟糕,所以他多考一分都覺得浪費,60分考過就可以了,把時間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也曾經說:60分萬歲是一個很好的哲學。
所以想要完成目標,既需要有死磕的精神,也需要60分萬歲的哲學。
發現需求
在葛倫的致富寶典裡,認為如果一直打零工,他很難賺到大錢,於是他的想法是看市場上需要什麼東西,先找好買家,再考慮做什麼商品。
「我畢生信奉的買賣原則,就是要找到買家,其他自然就水到渠成,這是熱銷商品和垃圾商品的區別;
很多人搞錯了,都是先去開發商品。」
這也是他出發前,好友維珍航空的老闆布蘭森給他的忠告:創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市場的空缺。
不過一開始他也走過彎路,在幾乎身無分文急於賺生活費時,他答應幫一家狗狗玩具公司推銷遛狗球,每賣出一個玩具球就可以賺1美金,然而當他去公園推銷時,卻一個都沒有賣出去。
他馬上意識到自己違反了「先找買家原則」,推銷的產品並不符合顧客的需求。
於是他從需求出發,在網上瀏覽高價出價的買家求購軍用輪胎,就每天沿路去廢棄工廠找舊輪胎;
依靠別人丟掉的垃圾,葛倫賺到了第一桶金,以150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買家。
他還利用節假日,和第一份工作結識的服裝店老闆到人多的地方去賣服裝和飾品,賺了400多美元。
他的創業項目也選擇了本地人需求量最大的啤酒,當得知時間不夠做啤酒館後,他便採取了一個混搭模式——本地缺少的「燒烤」+最愛的「啤酒」。
就燒烤店名也採用了能引起當地人共鳴的「普通人翻身精神」——Underdog(小卒、小人物)。
專業導向
不過想要創立一家價值百萬的公司,僅靠葛倫自己是不夠的,葛倫認為,創業成功的關鍵,是找到一群適合的、聰明的人才。
秉持專業導向的葛倫,從不迷信自己幾十年來的從商經驗,而是諮詢每個行業裡的專家。
在尋找合適的創業模式,為公司賺啟動資金時,葛倫首先找到了當地的小型商業培訓中心。
因為商業培訓中心不僅有會議室、辦公室可以免費使用,還可以為葛倫提供各種產業信息,有顧問幫助創業者分析經營模式。
培訓中心向他提供了幾個參考選項:開電焊廠、咖啡店或者是精釀啤酒廠,他又分別去了這些工廠和店鋪裡向專業人士進行請教,還結識了當地酒廠品牌「教父級人物」克裡斯。
在探訪了這些產業之後,葛倫準備開一家精釀啤酒屋,但面臨一些相關的行業和資質的專業問題。
此時雖然他的錢很緊,但他也知道不該省的錢,就一定要花。他花了1千美金付費諮詢了專業律師,這種「一擲千金」的魄力,如果換個人,恐怕很難做到。
但是這錢也花得很值,因為他從律師那裡得知,做精釀啤酒館,要40-100天才能辦好許可證,時間方面來不及。
雖然這條信息給葛倫的計劃潑了一大盆冷水,但如果他沒有花這筆錢諮詢專業人士就著手開始創業,等做到一半才發現這個問題,那一切就game over了。
專業導向是一種典型的「富人思維」,因為有專業人士的指引,能讓你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當葛倫調研了本地的燒烤店和啤酒屋後,決定開一家賣精釀啤酒的燒烤店時,他依舊把最專業的人士湊在了一起。
請了當地最受歡迎的設計師來給餐廳裝修;
在當地人脈廣的人進行餐廳品牌推廣;
有銷售經驗和懂啤酒的人來做商務對接和策劃;
請資深燒烤師傅參加肋排節......
而至於葛倫有沒有在90天內成功創造出市值百萬美元的企業?她姐在這裡先賣個關子,感興趣的財蜜們可以自己去看看。
不過可以告訴大家的是,他的Underdog BBQ現在依然在伊利紅紅火火地開著。
除了線下買燒烤和精釀啤酒外,還在線上售賣燒烤醬汁和門店周邊(服飾等)。
另外,他在挑戰結束後,還把燒烤店的經營權交給了自己的團隊,成立了創業基金,給團隊裡的人支付了之前免費工作的薪水,對於不願意留下來當員工的初創成員,他也分給了他們一些股份。
雖然葛倫的創業模式難以複製,絕大多數人也可能無法擁有葛倫的經驗和品格,但他在谷底求翻身時的堅持、熱情,可能人人都曾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