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見、儒風大家
鹹豐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國藩在日記中記下這樣四句話。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曾國藩從做人、做事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兩大貴相和兩大富相。這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端莊厚重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端莊厚重的人舉止不輕浮,做事沉穩不浮躁。鋒芒不隨時顯露,更不會盛氣凌人,得意忘形。這樣的人作為領導讓人信賴,作為朋友讓人放心。
《清史稿》記載,曾國藩「為人威重少言」,步履慢而沉重,說話少而沉穩。他在部下面前很有威嚴,沉穩的氣質讓人心生敬仰,不自覺地尊敬他。
曾國藩在家書中給兒子說:「舉止太輕,是一大弊病,以後要時時留心,無論行坐,都要重、厚。」
正如《論語》中所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一個人若不莊重,就會輕佻,沒有威嚴,流於散漫,心不能自守,所學的東西也不會牢固。
可見,外在的端莊,則會體現出一個人內心的沉穩。也正是因為這份沉穩,曾國藩才能規避禍患,屢屢建功。
1862年,湘軍攻破安慶,天京唾手可得,手下都主張一鼓作氣。曾國藩卻一再堅持「停一步,穩一些」,整頓兵馬,等待四方援軍。
他的弟弟曾國荃不聽將令,帶兵直逼天京,曾國藩不斷寫信告誡他輕兵冒進風險太大,讓他適可而止。
曾國荃卻不管不顧,一心要拿頭功。果不其然,太平軍援軍抵達,曾國荃很快被圍困在天京城下,陷入絕境。若不是曾國藩傾力支援,曾國荃多半要死在天京城下。
曾國藩說:「穩當從容,可當大事。」一個人做事穩重,不貪功冒進,才能最終成就一番大事。
深沉厚重,是人生第一等資質。一個人只有舉止沉穩,遇事不慌,才能負重致遠,擔當大任。
謙卑含容
曾國藩說:人生最大的敵人,一個是懶散,一個就是傲慢。
為人謙卑,待人寬容,從做事的角度講,這樣的人更容易成功。
曾國藩早期在長沙帶兵,自視甚高,看不上共事的同僚。在做事的時候,態度傲慢,一點也不尊重別人。
訓練水師,他擔心湖南巡撫駱秉章會幹涉他,於是提前寫了一封信過去。告訴他自己一個人就能做好,別派人來瞎攪合。
武昌告急,他向駱秉章求援,依然是一副大爺的嘴臉。「唇齒利害之間,不待智者而知也。」告訴駱巡撫唇亡齒寒,要儘快發兵,不要讓等別人提醒你。
傲慢的人很難正視自己的問題,反而更喜歡挑剔別人,不會包容他人。駱秉章回信批評他剛愎自用,他反而抱怨駱秉章為人刻薄。就連弟弟曾國華也看不下去,說他「每予人難堪」,經常讓人下不來臺。
長此以往,曾國藩慢慢得罪了整個湖南官場,最後被鹹豐帝罷免回家。
痛定思痛,第二次出山的曾國藩開始學會收斂自己的傲氣,一點點變得謙遜起來。
他出山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信給湖南各級官員,向他們討教學習。路過長沙縣衙,他甚至拜會了當時的長沙縣令,虛心學習為官之道。
曾國藩開始一點一點被湖南官場接納,也慢慢被朝廷信任。這才有了曾國藩後來平定叛亂,封侯拜相。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太過傲慢,只能引來一時的喧囂。唯有收斂傲氣,懂得尊重和包容,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事有歸著
一個人能把一件事有條不紊地完成,就是事有歸著。
一個人心態再好,內心再善良,如果做事不著調,那也很難贏得別人的青睞。肯做事,能做事,是一個人難得的貴相。
古人說,「行百裡者半九十」。天下沒有容易的事,可絕大多數人都倒在了終點之前。
「天下事未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可久可大者也。」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容易的事也都很難長久。
靠譜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必然會有條不紊,把事情一件一件都落在實處。
心存濟物
心存濟物就是要懂得關心「外物」,包括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天下。
有一顆慈善之心,懂得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這樣的人即便物質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貴者。有施有舍,不表明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富礦嗎?
心存濟物,就是「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
一個人心存濟物,格局就大了。
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有多敬業,就有多專業;能夠幫助別人多少,獲得的回報就有多少。
這就是心存濟物的真諦,富相的內涵。
《了凡四訓》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人一生的富貴從來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為人謙卑厚重,做事踏實善良,這樣的人,上天必不會辜負。
往期推薦:
夜讀丨值得深交一輩子的四種人
夜讀丨錢鍾書:人越乾淨,越高貴
夜讀丨人到絕境是重生
主播:王重陽
用聲音治癒每一個有趣的靈魂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