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之下發現雨林遺蹟
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南極曾經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
圖註:今天的南極洲,圖片來自網絡
90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地球與今天截然不同,當時恐龍還在地球上漫遊,海平面比今天高出170米(558英尺),熱帶地區的海平面溫度在35攝氏度左右,那是一個溫暖的世界。
圖註:9000萬年前的西南極,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9000萬年前的地球,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學家認為在這種炎熱的氣候之下,南極洲不但沒有綿延千裡的白色冰川,而且還生長著大片的雨林,類似於今天紐西蘭的溫帶雨林生態系統。就在不久前,這些猜測真的就被來自南極冰面以下的證據證實了。
2017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西南極的派恩島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附近海底採集的沉積物巖芯中發現了茂密植被的痕跡。沉積物的巖芯是由破冰船RV Polarstern採集,使用了先進的海底鑽機,巖芯來自海平面以下27米,整個巖芯的長度大約有3米長。
圖註:破冰船RV Polarstern,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正在南極海域的破冰船RV Polarstern,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破冰船RV Polarstern上的海底鑽機,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科研人員正在查看巖心,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派恩島冰川的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研究團隊的科學家一看到巖芯中的沉積物就辨認出不同尋常之處,因為在大約9300萬至8300萬年前的時間段內出現了不同的顏色,棕褐色的土壤主要由細顆粒的粉砂和黏土構成,其中包含了肉眼看不到的關鍵信息。位於德國不萊梅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赫爾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的地質學家約翰·克拉格斯(Johann Klages)表示:「這一層明顯不動於上面的巖心。」
圖註:長達3米的細長巖心,圖片來自網絡
在實驗室中,研究小組使用CT掃描了巖芯之後,將得到的數字圖像進行詳細對比分析,發現整個土壤層之中充滿了密集的根系網絡,其中還包含有古代花粉、孢子和開花植物的殘留物等等,殘留物中包括了至少65種植物,但是很可惜的是沒有找到任何的動物遺骸。
圖註:保留在巖心中的植物殘留物,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分析巖芯中的花粉和孢子,英格蘭諾桑比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烏爾裡希·薩爾茲曼(Ulrich Salzmann)重建了9000萬年前南極洲的氣候和植被狀況。薩爾茲曼表示:「大量的植被殘留表明,當時南極的海岸是一片茂盛的溫帶沼澤雨林,類似於今天紐西蘭生長的森林。」
圖註:今天紐西蘭的溫帶雨林,圖片來自網絡
巖芯中的沉積物顯示,在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西南極的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約為12攝氏度,與今天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相似。當夏天到來的時候,平均氣溫上升至20至25攝氏度,而河流和沼澤中的水溫為20攝氏度。除了溫暖,白堊紀西南極的降雨量與今天英格蘭威爾斯相當。
考慮到即便是在白堊紀時期,南極洲依然有四個月處於不見天地的極夜之中,因為能夠達到如此的溫度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畢竟這裡在一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內是沒有燦爛的陽光的照射。
圖註:極夜之中生活在南極圈內的恐龍(雷利諾龍),作者:儒略·斯託尼
圖註:白堊紀的南半球,當時的南極洲與澳大利亞連接在一起,圖片來自網絡
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氣候建模分析員傑裡特·洛曼(Gerrit Lohmann)說:「在我們這項研究之前,我們總是假設白堊紀全球二氧化碳的濃度為1000ppm(百萬分之一),但是基於我們實驗模型,當時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1120至1680ppm,這也是為什麼南極洲能夠如此溫暖的原因。」(今天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300ppm)
研究表明,像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是能夠導致溫度的急劇上升的,以至於在白堊紀的西南極曾經生長著茂盛的溫帶雨林。今天看著冰封南極,誰又能想像在白堊紀時期這裡曾經覆蓋著連綿的雨林呢?
此項研究於4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