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辦婚姻52年後,七旬老人尋找當年的初戀:不然這一輩子就要錯過了

2020-12-25 瀟湘晨報

來源 | 瀟湘晨報

記者 | 嚴遠丹

52年前,21歲的陝西女子楊曉花在母親逼迫下,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她沒有機會與戀人告別,就被人從西安送去了青海——她丈夫工作的地方。

當年不辭而別,餘生都是愧疚。52年來,楊曉花一直想告訴初戀,自己是被逼迫的。她想對戀人說一句謝謝,感謝他在那段最艱難的歲月裡給予的愛和關懷。

如今,楊曉花已是73歲的老人,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後,身體每況愈下。就在半個月前,她決定去尋找當年的戀人。「再不去找他,這一輩子就要錯過了,我會帶著內疚去另一個世界」。

01

勞改犯的女兒邂逅初戀

楊曉花介紹,小時候父親因投機倒把罪被判刑10年,母親帶著6個孩子艱難度日,拾破爛、撿豬糞、拉架子車,拉扯孩子長大。

因家裡有個勞改犯,楊曉花一家更加抬不起頭。楊曉花當年的閨蜜石英介紹,楊曉花家政治成分不好,母親改嫁後,她在繼父家裡十分不受待見,加之又是家裡最大的孩子,很小就要幫家裡幹各種苦活、累活。

那是楊曉花記憶裡最灰暗的歲月,直到後來,她在同學家邂逅了一個叫王秉義的年輕人。

個頭高高的、白白淨淨、操著一口京腔,對她很熱心,這是楊曉花對王秉義的初步印象。兩人相識後,王秉義經常去楊曉花家裡幫忙。那時王秉義什麼髒活累活都做,修房頂這種讓一家的婦孺都束手無策的事情,全都被他包辦。就這樣過了近兩年。

「別人都對我們家避之不及,他卻同情我們,給我們那麼多幫助,還跟我表白。」楊曉花回憶,那時,王秉義在四川兩河口的鐵路上工作。有一次回西安,到她家幫忙幹完活後,給其留了一張紙條。

紙條上寫著:曉花,你對我印象如何?我們能不能再進一步?

楊曉花從沒問起過王秉義的家庭情況,哪怕後來兩人相戀,她也未曾問起。等到王秉義再次回西安,楊曉花當面答應了他的追求。1968年初,兩人正式交往了。

楊曉花年輕時的照片

02

包辦婚姻來不及告別

兩人交往8、9個月後,終被家人察覺,遭到強烈反對。

母親告訴楊曉花,「你爸還勞教著呢,王秉義家情況也不好,你要是跟了他,永無翻身之日。」

隨後,母親帶著弟弟妹妹上山下鄉,把楊曉花留在了西安。為了讓楊曉花有個依靠,長輩開始幫其張羅婚事。

那時,楊曉花阿姨家的鄰居一直在上門提親。鄰居家有個弟弟在青海的地質研究所工作,是個團員,還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母親自然很滿意這門親事,三番五次逼楊曉花去見面。母親勸他,「你要跟了這家小夥,以後就沒人敢欺負咱家了。」

相親後的第四天,雙方家人就催促兩人去領了證。楊曉花回憶,那時她對領證沒概念,就跟丈夫去公社領了結婚證。「什麼也沒拿,連戶口本都沒拿,報個名字,就把證領了。」

領證回來的路上,楊曉花越想越後悔,她拒絕了丈夫送其回家的請求,獨自一人返回公社,請求工作人員把她的結婚證給退了。

工作人員告訴她,結婚證不能退,如果兩人過不下去,就一起來辦離婚。

楊曉花想到了躲。她跑到同學家,同學的媽媽同情她的遭遇,便答應把她藏起來。母親和姥姥來同學家找了兩次,「把屋裡找遍了,沒見到我人。」

在同學家躲了3天,同學叫楊曉花一起去外面的澡堂洗澡。卻不料想,在洗完澡回來的路上撞見了母親和姥姥。

姥姥見到她,立馬上前揪住她的衣領,一路把她拽回了新婚丈夫家。沒過幾天,丈夫返回青海上班。

楊曉花回憶,丈夫走後一周,王秉義打聽到她的新住址,便跑來找她。站在門口,兩人還沒說上兩句,小姑子就出來了。

「你找她幹啥?」小姑子問王秉義。

「我是她同學,剛好路過這兒,來看看她,」王秉義答。

「哦,那進來坐坐吧。」

「哦,不用了,謝謝。」

嫁人後,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就這樣收場,什麼都來不及解釋。

一個月後,王秉義再次出現在她夫家門口。而這一次,婆婆有所察覺。婆婆嚴厲地告訴王秉義,「你若有什麼事,就在這裡把話說完,若沒事,就不要再來找她(楊曉花)了。」

這之後的第二天,婆婆便讓小姑子帶著楊曉花離開西安,去了青海。

這張本是楊曉花與王秉義的合影,王秉義的那半邊被人剪去

03

10年後收到對方妻子來信:

是你狠心拋棄了他

1974年,楊曉花再次回到了西安,此時,她已是兩個兒子的母親。楊曉花介紹,1978年,王秉義不知從哪兒輾轉得知了她的消息,來到了她的單位找她。

「他抱著孩子,和他的小姨子,來我辦公室。」

兩人簡單在辦公室見了一面,顧慮到雙方都已經成家,都沒有留下聯繫方式,攀談了半小時後,王秉義離開。

半個月後,楊曉花收到了一封來自王秉義妻子的信。

「信很長,有好幾頁,大概意思是,她很愛王秉義,他們現在有了孩子,生活很好,是我當初狠心拋棄了王秉義,現在就不要再幹擾他們的生活。」

透過這封信的內容,楊曉花意識到,王秉義誤解了她。「他肯定一直認為當初是我背信棄義。」想到當年逼婚、躲婚的種種,楊曉花很委屈,一氣之下,把信燒了,忘記留下信上的地址。從此,王秉義再無音訊。

楊曉花現在的家

04

在兒孫的支持下

七旬老太想尋找當初的戀人

距離上次見到王秉義,已經過去了42年。如今,楊曉花的孫子都已經上大學了。本應享受天倫之樂,但對於當年的不辭而別,楊曉花始終覺得對不起王秉義。王秉義的誤解也成了她心頭過不去的坎。

她努力回憶跟王秉義有關的蛛絲馬跡。1968年,楊曉花的妹妹趙瑩(化名)曾到過王秉義北京的家中。她問妹妹,當年王秉義的家具體在北京哪個地方。妹妹告訴她,天安門斜對面有一條街,沿著大街走,拐進一個胡同,就是王秉義奶奶家。

趙瑩回憶,當年她跟著王秉義的幾個朋友一起坐火車來到北京,在王秉義家住了一晚。「那天晚上我們過去,她奶奶讓我們小點聲,大家都不敢大聲說話」,趙瑩告訴瀟湘晨報記者。

楊曉花也後悔42年前那次衝動燒信,沒有留下信上的地址,導致現在尋人十分困難。兩人相戀時,她也從未打聽過對方的任何信息。「我當時只喜歡他這個人,哪想打聽其他的東西呀。」

楊曉花在網上發布尋人信息,藉助《頭條尋人》,她寫下了尋人貼子。她表示,王秉義是她一輩子的恩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拉了她一把,她一定要對王秉義說一聲謝謝。閨蜜石英也這樣認為,「當年若不是王秉義出現,曉花可能會撐不下去,尋短見都有可能,」石英告訴瀟湘晨報記者。

楊曉花在給記者的簡訊中寫道:如果找到王秉義,我就把他認個哥。

相關焦點

  • 包辦婚姻下的悲哀:7旬老人尋找52年前初戀,只想對他說,我沒有背叛你
    7旬老人尋52年前初戀,剛開始聽上去似乎是一段很悽美的愛情故事,可實際上卻隱藏著諸多的心痛與無奈。 52年前,因為家庭政治成分不好,21歲的陝西女子楊曉花在母親的逼迫下,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她沒有機會與戀人告別,就被人從西安送去了青海——她丈夫工作的地方。
  • 7旬老人尋52年前初戀,一切都是被迫無奈,內心過不去的一道坎
    如今,楊曉花已是73歲的老人,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後,身體每況愈下。就在半個月前,她決定去尋找當年的戀人。特別是老人這種身體狀況,可能再找不到,估計就會是永遠的遺憾了。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實際上,這位老人尋找初戀,就是為了還自己一份內心的寧靜,沒有太多的其他意思。這件事可能是長期壓在老人心上的一塊石頭,需要搬掉後才能安心地過好後半生。
  • 7旬老人尋52年前初戀,有遺憾才叫初戀,何必強求著了卻心願?
    一大早就看到了一條十分驚人眼球的文章「包辦婚姻來不及告別就被迫遠走,52年後,7旬老人尋找當年初戀:我沒有背叛你」,文章講述了在52年前,21歲的陝西籍女子被迫嫁給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沒有機會與自己的初戀告別,52年後的她已經73歲,在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決定去尋找當年的戀人。
  • 安律說法|7旬老人尋52年前初戀:我沒背叛你
    陝西,7旬老人楊曉花,52年前因家庭原因被母親逼迫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沒有來得及與初戀告別,就被人送去了青海。52年來,老人對自己的不辭而別,一直耿耿於懷!如今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她決定去尋找當年的初戀!給他說一聲「我沒背叛你!還想認他為哥哥!
  • 年老時日無多,73歲老人苦尋52年前初戀:再不找這輩子就要錯過了
    近日,網上有一條尋人啟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委託人是一名73歲的老人,她要找的是自己52年前的初戀男友。50年前,還是一個極其看中家庭成分和背景的年代。楊曉花因家庭成分不好,吃了很多苦。她在21歲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的初戀男友王秉義,王秉義沒有嫌棄她的出身,反而幫助她幹了很多髒活累活。如果不是他出現,楊曉花還不知道能不能撐得下來。這兩人雖相知相戀,但因王秉義的家庭也有問題,楊曉花母親堅決反對兩人的戀情,她被迫嫁給了別人,遠離了王秉義。
  • 7旬老人尋找初戀:我沒背叛你!網友熱議,時隔52年有必要麼?
    初戀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是遺憾,這不近期,陝西一名7旬老人當年就想藉助網絡讓大家幫她尋找初戀,解開當年的那場誤會!圖為影視資料截圖:初戀這件小事楊曉花與王秉義的邂逅52年前,21歲的陝西女子楊曉花,在同學家邂逅了一個王秉義的年輕人。但因家庭成分問題,楊曉花被母親逼迫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之後被人送去了丈夫工作的地方——青海。
  • 杭州七旬老人到石家莊尋找大姐骨灰(圖)
    一次尋親的遠行,讓這位七旬老人了卻了一大半的心願。老兩口從杭州來石尋親人骨灰8月8日一早,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以下簡稱和平醫院)行政樓的一間辦公室裡,走進來兩位上了年紀的一男一女。倆老人當著工作人員的面,拿出了兩張發黃的信紙。「這裡面有一封信,是27年前你們醫院寄給我的,今天,我就是專門為此而來。」
  • 才子胡適與悍婦江冬秀:民國歷史上,唯一得了善終的「包辦婚姻」
    這是民國大文豪胡適於1917年夏天,懷著複雜心情寫下的句子。這句話,徹底拉開了胡適「封建包辦婚姻」的序幕。回國前,胡適含著熱淚告別了美國的摯愛韋蓮司:「母親催我回去完婚,我只能回國履行婚約了。」何況,思想萌芽期間,全國各地提倡自由戀愛,一時間封建包辦婚姻成為眾矢之的,文人圈迅速掀起了一股「拋棄封建包辦原配」的風潮。君不見,前有魯迅拋棄原配朱安,後有原配孫荃慘遭鬱達夫拋棄,所有人都覺得,江冬秀的下場將與這些女子一般無二。
  • 「包辦婚姻」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包辦婚姻, 這個短語的英語表達是:forced marriage 包辦婚姻,被迫結婚A forced marriage is a
  • 七旬老人一句:「我沒有背叛你」打動人心
    但是有的人在遺憾中過完一生,有的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在尋求幫助解決這著各種的遺憾。最近,一則七旬老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去尋找自己年輕時候的戀人,只為了說一句:「我沒有背叛你」,打動人心,讓全網的人為之淚目。的確是的,在人生中,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或許因為心智不夠成熟,或許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無知,總會難免錯過很多的時候的戀人。
  • 軍嫂文:前世,她被包辦婚姻含恨而死,重生後,她只想做霍太太~
    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軍嫂文:前世,她被包辦婚姻含恨而死,重生後,她只想做霍太太~《重生八零:這個農媳有點辣》簡介:「霍太太,你能嫁給霍先生有什麼秘密法寶嗎?」沈半夏別有深意地說:「床上管身,床下管胃。」上輩子,沈半夏被包辦婚姻給害慘了。
  • 印度富人相親:包辦婚姻行得通,寧找保姆不要女CEO
    最後一通電話,瑪妮莎發來了好人卡,她告訴老實人「你是一個好人,但5年後,光靠好心腸無法賺錢養家。」 國外網友對《印度媒婆》的批判還集中在,《印度媒婆》裡存在著大量美化印度包辦婚姻的場景。 比如《印度媒婆》一共8集,每集片頭小劇場都有一對老夫妻的採訪,他們絕大多數是包辦婚姻,女方都沒有選擇丈夫的權利,卻說出了「包辦婚姻行得通,我們就至死方休」之類的話語。
  • 丈夫不滿包辦婚姻,故意給兒子取個不吉利的名字,7年後果真應驗
    在當時,包辦婚姻是十分常見的事情,然而當時思想先進、嚮往自由戀愛的徐悲鴻,根本不願意接受。他離家出走躲避這門婚事,結婚當天被父親抓回來,強行拜堂成親。18歲時,徐悲鴻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出於對婚姻的厭惡,他給兒子取名「劫生」,意思是「遭劫而生」。徐悲鴻的父親十分生氣,給孫子改名「吉生」,狠狠責備了兒子一番。
  • 西遊記那樁包辦婚姻,觀音菩薩救了一個,八戒殺了一個,可喜可嘆
    西遊記裡那樁包辦婚姻,兩條命,觀音菩薩救了一個,豬八戒殺了一個,真是可喜可嘆!要問哪樁婚姻?西海龍王敖潤的三太子敖烈跟碧波潭萬聖龍王的女兒萬聖公主的婚姻。是一樁包辦婚姻。為什麼說這樁婚姻是包辦婚姻呢?因為兩個神仙是以婚約結婚的,而且婚前萬聖公主已經和九頭蟲好上了,這種有婚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典型的包辦婚姻的特徵,其結果也符合包辦婚姻的結果,不幸福。不過這樁婚姻的結果更是悽慘。
  • 16歲被父母包辦婚姻,隱居鄉下從未露面
    16歲被父母包辦婚姻,隱居鄉下從未露面在國際交往中,第一夫人佔據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每個國家的名片。熟悉的第一夫人有梅拉尼婭、布麗吉特等等,她們的國際影響力不容小覷。本期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主人公,是印度第一夫人賈索達班。印度第一夫人好神秘,十六歲的時候被父母包辦婚姻,隱居鄉下從未露面。
  • 8旬翁58年後「重圓」初戀 決心相伴走過暮年(圖)
    4年前,二人分離58年後,已 81 歲高齡的李大忠(化名)回到成都,終於找到了已79歲的初戀陳詩艋(化名)。為了照顧當時正在生病的陳詩艋,彌補年輕時的遺憾,他放棄了東北兒孫環繞的生活,留在成都照顧她,這一留,就是4年。  重陽節前夕,兩位老人打進華西社區報熱線,講述了他們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給自己的人生留下紀念。
  • 七旬老人賣「失傳菜」,一份10元受歡迎,食客:這美食越來越少了
    七旬老人賣「失傳菜」,一份10元受歡迎,食客:這美食越來越少了對中國來說,它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當然在這悠久的歷史當中,美食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所以說對於中國的美食來說,也是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才到了如今的這種地步,而且很多人也都知道,對於中國現如今的美食來說
  • 關注女孩婚禮前舉報父母「包辦婚姻」,更應打撈「沉沒的聲音」
    婚姻自由實行N年了,仍然存在如此封建落後的家庭,實在不可思議。父母逼子女結婚,讓其年紀輕輕就輟學,真是愚昧無知,令人所不齒。好在陷入不情願的「包辦婚姻」困境之中的依依,在婚禮前一天鼓足勇氣舉報父母「包辦婚姻」,獲得有關部門幫助,婚約被解除,從而獲得「自由身」。勇氣可嘉,令人佩服。
  • 少年英雄董存瑞,包辦婚姻讓他與妻子相識,為完成使命英年早逝
    在中國最為艱難的革命時期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家衛國的英雄們是值得敬畏的,在這些英勇的戰士中,有年過半百的老將領,也不乏剛剛長大成人的少年們,而這其中就必定要有董存瑞這位少年英雄。董存瑞在1948年的解放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是在那一年,他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十九歲,作為人民的子弟兵,董存瑞用自己的犧牲扭轉了戰況,也用自己的熱血譜寫出了一段永流傳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