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啃老媽寶男:戀母、懶惰、窮,淪為相親鄙視鏈最底端

2020-12-24 山西晚報

當18歲的Baldi被問到生日願望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說「我想要搬出去,我想要獨立!」十幾年後,44歲的他卻還在家裡啃老。

在我們的認知裡,全球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和父母住在一起。

和父母住在一起會被管太多,房間不收拾會被嘮叨,不能約朋友到家裡開party,更不能玩到半夜回家...對於追求自由的年輕人來說,這些要求顯得過於束縛了。

圖源:TheSun

尤其是在國外,我們常常聽到年輕人說「只要成年就想辦法搬出去自己住」之類的想法,所以感覺那些成年了還和家人住在一起人就很不正常,這些年輕人也成了懶惰、啃老的代名詞。

但是有一個國家就突破了我們的認知,那就是義大利。

圖源:CNN

義大利可以說是「啃老」一詞的發源國。放眼全球,最早討論啃老現象的,就是義大利。

在這個國家,啃老是一個十分普遍的事情,普遍到法官都默認,年邁的父母有責任給孩子提供經濟支持,即使孩子已經35歲了。

前陣子,義大利最高法院就裁決了一個「裡程碑式」的啃老案件,在當地引發一陣轟動。

這件事還得從幾年前說起。

義大利有一個20多歲的男青年,學的是音樂專業。只是畢業後他眼光太高,性格又比較懶散,幾年來一直找不到長期的、穩定的工作。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些工作都不滿意,我不感興趣!

就這樣,他只有偶爾給中小學當個兼職的音樂老師維持生計,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只有微薄的1000多歐元(不到8000人民幣)。要知道,2019年在義大利,全民平均月工資是2200歐元。

他賺的這點錢可能每個月就只夠吃飯的,別提租房和改善生活了。所以他只好選擇回家和父母一起住,還時不時問父母要點零花錢。

圖源:The Telegraph

他的父母都60多歲了,生活並不富裕。父親早年間開了個五金店,剛開的那幾年還賺了點錢,後來生意不好沒辦法就關掉了。他的母親也沒有在工作,現在兩個老人基本靠著以前的存款和養老金過日子。

這個青年剛畢業那幾年,父母還偶爾補貼他一點錢,畢竟剛畢業,收入不穩定也可以理解。但後來他父母看著情況不對,根本不是畢不畢業的問題,根本就是兒子好吃懶做的問題。

於是兩老人暗暗琢磨,自己的存款也不多,再常年養一個入不敷出的兒子,實在是行不通。所以為了逼兒子出去找工作,兩老人決定一分錢都不給了。

圖源:DailyMail

這個青年可就懵了,原本來錢最快的渠道就是父母,現在父母不給錢了,那怎麼辦呢?

於是在五年前,這個30歲的青年厚顏無恥的把父母送上了法庭。他的訴求也很讓人無語:我掙不到錢養活不了自己,你們作為我的父母,有責任負擔我的日常開銷,我要求父母每個月給我點錢。

一審的法官一聽,居然還覺得很有道理,無論年齡多大,孩子沒錢父母肯定要幫助一下。於是一審判定父母每個月給孩子300歐元(2400人民幣)。

後來到二審,法官一看,這兩個老人的經濟情況也不好,但是孩子也不能不管呀,那就少給點,就每個月給個200歐(1600人民幣)吧。

前幾天,這個案件被送到義大利最高法院的Giancola法官手上。終於,這個法官用理性的法律角度說出了問題所在:法律規定18歲就成年了,這個人都35歲了,父母早就沒有義務負擔他的日常生活,一分錢都不用給!

得到這個判決,辛苦把孩子拉扯到35歲的兩個老人鬆了一口氣,總算是解脫了。但就這麼一件瑣碎的「啃老事件」竟能一路打到國家最高法院,還來回打了五年才有結果,足以見得義大利「成年而不立」的現象有多嚴重。

圖源:CNN

在這個判決結果出來後,義大利的媒體也開始爭相報導,都誇這位法官判的好,強制性讓年輕人離開家門獨立生活。

仿佛這一個案件的解決,就能改變義大利幾十年來的啃老現象。

但,這可能嗎?

根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19年的數據可以看到,義大利18歲到34歲的年輕人中,有高達65%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究其原因,其實深埋在義大利文化的習俗裡。

圖源:TheStream

義大利文化源於天主教,家庭觀念非常強,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in Italy, family being together is forever(在義大利,一家人永遠在一起)。

家就像是義大利人的一個執念,而母親,就是整個家的核心。

在義大利人的心中,媽媽是萬能的。和母親在一起生活,可以不用學習做飯,母親做的飯比餐廳更好吃。也不用學習煮咖啡,媽媽會做好端到手邊。家裡要置辦什麼大件家具,媽媽的意見就是唯一的標準...或許就是因為過於依賴母親,顯得義大利年輕人更加懶散。

圖源:Toronto Realty Blog

有一個網友說,即使我已經離開家五年了,但我仍然幾乎每天都和我的父母打電話。如果看上了一件衣服,我會拍下照片問我媽媽好不好看。

裡約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別人都舉著國旗走過,只有義大利人會舉著「媽,我在這」的牌子進場。

圖源:FIB

義大利前公共管理部長布魯內塔也曾親口承認自己就是「媽寶」,直到30歲那年還和媽媽住在一起,鋪床疊被都是媽媽在幫他做。

圖源:Momento Italia

這樣「戀家」文化下的義大利男人,放在愛情裡,就變成常常被人吐槽的「媽寶男」,處於相親鄙視鏈最底端。

Quora上有一個話題是與義大利男人交往是什麼感覺,有一個女生這樣說:

我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他經常和一個女生打電話,電話裡那個她會稱呼我男朋友micino(小貓咪),每周末都堅持開車回老家,要開90分鐘的路程,回來的時候都穿著整整齊齊、香噴噴的衣服,我一度懷疑他有外遇,費盡心思去捉姦,結果發現是他媽媽。

字裡行間表現的都是義大利男人對媽媽的依戀。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什麼時候可以嫁給義大利男人,答案是:在他媽媽死了之後。

圖源:Reddit

另一方面,義大利年輕人難以離巢獨立,除了性格上戀母和懶散,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經濟不允許。

28歲的Alberto說:「賴在家裡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是不得已的選擇。」

以前他的夢想是賺夠錢,擁有自己的家庭和正常的生活。但是他畢業後四處求職四處碰壁,這幾年都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經濟獨立都做不到,又從何而談離家獨立。現在Alberto選擇在家啃老,不積極出門找工作,也不學習增加技能,一邊在焦慮自己的無所事事,一邊只祈禱父母過世後,自己還能有足夠的錢吃飯和維持生活。

圖源:TheTimes

自金融危機之後,義大利經濟形勢一路走低,導致這一代年輕人雖然學歷更高,但比上一代人就業機會更少,起薪更低。35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收入,竟比父母的養老金還低。

努力上班賺的還不如父母的養老金多,那我為什麼要上班?相比之下,選擇和父母一起住就省心多了。有免費的地方住,有媽媽貼心照顧,偶爾還有點零花錢…日子也過得挺好的。

這樣「無恥」的想法在越來越多的義大利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也讓義大利的失業率一路飆到40%。有研究說,今天的義大利年輕人,想到達到經濟獨立,要到50歲才能實現。

50歲還需要獨立嗎?再啃個十幾年到67歲,國家就開始發養老金了!

在義大利,有一個詞專門用來形容「成年而不立」的人:mammoni,翻譯過來就是「木乃伊的男孩」。意思很明顯,就是形容永遠不會老去的父母和身邊跟著的那個小孩。

這個詞不只用來形容年輕人,還有已經從年輕一路啃到中年的人身上。對這些人來說,他們的心理還是幾十年前的那個小男孩,還一直依賴在媽媽身邊。重複著沒有工作、無收入、啃父母養老金的死循環。

但只要打破其中任意一環,就會出現嚴重事故。比如一旦父母死去,就再也領不到他們的養老金。

住在皮埃蒙特比耶拉省的Borgoglio,是鎮上的長壽老婦人,平時人緣也不錯,進進出出都有鄰居和她打招呼。可是自從3月份起,就沒有人再見過她了。每當有人問起,她63歲的兒子就會回答:她身體不好,需要休養。

圖源:TheLocal

直到她103歲生日那天,鄰居紛紛來拜訪也沒有見到她本人,這才起了疑心。誰知道,警察居然在老人家新買的冰箱裡,找到了她的屍體。

原來,老人早在6個月前就死亡了,而和她一起住的兒子,為了繼續領政府發給她的養老金,隱瞞了她去世的事實。

Borgoglio的案例並不是唯一的。幾年前該地區的另一名婦女Puricelli的屍體也是在家中的冰箱裡發現的。

圖源:TheLocal

Puricelli在四年前去世了。而她的女兒由於多年沒有工作,銀行也拒絕給她貸款,在這四年裡完全是靠母親那幾年的養老金「活下來」的。

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層出不窮,固然有義大利社會和文化的原因,但是也不可忽視了我們目前全世界所處的這個崇尚資本的環境。

而放眼全球,在不同文化中,也有同樣的啃老現象。在美國有「回巢族」,德國有「晚熟雛鳥」,在我們的鄰居韓國,也有不少的「白手族」,以及日本的「尼特族」…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放棄努力選擇「躺平」?這個疑問我們問了幾十年,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日子裡,這個問題還將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

來源:英國報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2017年著名鄙視鏈回顧:在相親圈什麼都比不上「我在北上有套房」
    圖/視覺中國相親圈什麼都比不過「我在北上廣深有套房」今年,《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的殘疾也行》一文讓「中國式相親」刷屏了。在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的公園相親角,男男女女直接被其父母明碼標價,戶籍、房車、學歷、收入成為相親「四大金剛」。
  • 憑啥說土澳是留學鄙視鏈的最底端?
    說到這裡,澳洲大學究竟水不水,該不該處於鄙視鏈最底端大家自有定數了吧。其實我覺得鄙視鏈這個東西就很沒道理,鄙視別人的大學,或者擔心自己大學被鄙視,這都是沒自信的失敗者才會做的事情。 有這多餘的時間,不如想想自己presentation寫了嗎?Report做了嗎?論文搞定了嗎?
  • 「中國式相親鄙視鏈」:那些門當戶對的相親,後來都怎樣了?
    果然,天下之大,「鄙視鏈」無處不在。01就像上帝造人的時候分了男人和女人,在「鄙視鏈」上,也有男女之別。在挑女婿時,這套鄙視鏈反而大大簡化。站在相親市場睥睨群雄的,是身高180cm以上、經濟實力強大的男生們。具體到經濟實力,這個可就有點複雜,比如有幾套學區房和什麼牌子的車,是家族實力的反映;現在的月薪多高,關係到女兒嫁去後過上怎樣的生活。至於顏值啥的,在選媳婦和選女婿上,完全是兩套標準。
  • 昆明相親鄙視鏈 女生160cm以下嫌矮175cm以上嫌高
    阿姨一上來就問:「姑娘,你是來相親的嗎?」隨即開始詢問記者的個人情況,包括年齡、身高、籍貫等。當記者說自己身高158cm之後,阿姨問了一句:「姑娘,那你身邊有沒有朋友是你這種長相的,但身高160cm以上的?」記者詢問原因,阿姨表示,自己兒子身高只有170cm,為了下一代打算希望自己的兒媳婦可以高一點。昆明是否存在「相親鄙視鏈」?
  • 你愛的義大利帥哥,可能是相親鄙視鏈底端的媽寶男-虎嗅網
    一、世界各地妹子認證:我們的義大利對象是個媽寶男談到義大利男孩,你腦海裡是不是浮現出風度翩翩的教父,作為各大奢侈品的老家,男孩們穿衣品味都妥妥地,外加刀削臉、大長腿,見了怎麼能不流哈喇子。這幾年在我國婚戀市場上,有一個群體受到了廣大女青年的普遍抵制,那就是媽寶男——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
  • 藏在美國的「鄙視鏈」觸目驚心!
    為什麼白人註定能「高人一定」,藏在美國的這條「鄙視鏈」更需要被人看見,他們一貫高歌的人權從來都只是為白人所享受,其他有色人種是「不配」的。至於黑人他們為什麼不敢反抗,因為一旦報復了,黑人非死刑即終身監禁,白人卻能從輕處理、甚至無罪釋放,他們深知,反抗的後果太嚴重。
  • 盤一盤夜店蹦迪鄙視鏈……
    在昏暗的燈光下,擁擠的人群中混雜著香水汗味荷爾蒙的空氣裡肆意蹦迪是當代青年釋放壓力的不二之選上回講了電音圈中的DJ、曲風、電音節三大鄙視鏈今天蓄電CHN編輯部為你盤一盤夜店中常見的鄙視鏈穿搭鄙視鏈奢侈大牌>爆款潮牌>
  • 醬香酒的「鄙視鏈」,你猜最底端是誰?
    你可以鄙視大廠貨用料不佳、產品粗放;你就是要用紫砂壺,就是嫌棄銀壺俗氣,嫌棄蓋碗「檔次不夠」。我喜歡,我願意!怎麼地!汪曾祺《夏天》裡這麼一段: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 旅遊圈也有鄙視鏈!你猜你在哪一端?
    講真,生活中其實鄙視鏈無處不在,對於現代社會人來說,生活處處是圈子,有圈子的地方就有鄙視。從車子到房子,從護膚品到衣服鞋子,即使在旅遊這件門檻並不高的事上,一樣有條暗潮湧動的鄙視鏈。因為大多數人相信,旅行是經濟實力、閱歷和品味的投射,所以一到大小假期,朋友圈旅行大賽年年有。
  • 985相親鄙視鏈曝光,30+清華才女:要麼嫁給愛情,要麼孤獨終老
    最近有個現象很火:985畢業生相親只挑985。原來一個高端相親平臺上,掛牌嘉賓都有光鮮的標配人生:從名校畢業,比普通人略高的顏值,年收入20-50萬不等,三五興趣愛好。這些人相親,還有一條清晰的學歷鄙視鏈:985看不上211,211看不上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上二本。赤裸裸的篩選條件,把相親弄得如同求職,還有人先讓約會對象做一套題。
  • 出來混,一不小心就掉進了鄙視鏈
    原創 歲生 印客美學太陽之下無新事,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比較,就有了高低之分,鄙視鏈也就應運而生。小時候我們總是被拉來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長大了我們混的各種圈子也是逃離不了鄙視鏈的束縛,就連你呼吸的空氣都是有鄙視鏈的。
  • 巴黎人購物鄙視鏈丨9012去哪買,買什麼都有講究!
    閒話少敘,我向老巴黎們討教來了「 5 4 3 2 1 」的巴黎人購物鄙視鏈: 聖日爾曼大道>>聖馬丁運河>>瑪黑區>>旺多姆廣場>>聖奧諾雷街>>香榭麗舍大道 1 鄙視鏈最底端:香榭麗舍大道
  • 歐洲圈「鄙視鏈」揭秘,西班牙是「夜店咖」,反差最大的是義大利
    微博是個歡樂場,撕完這家撕那家偶爾還有幾個地域黑其實林子大了,多多少少都會相互調侃不僅僅是國內,歐洲也有鄙視鏈今天就來扒扒歐洲國家之間神奇的鄙視鏈飛來兩隻蒼蠅,荷蘭人把蒼蠅趕走了,非洲人把蒼蠅吃掉了;過不一會兒,又飛來兩隻蒼蠅,非洲人依然把蒼蠅吃了,荷蘭人抓住了蒼蠅遞給非洲人,並且說:「50歐分」歐洲人眼中的義大利人
  • 幼兒園接娃時間也有「鄙視鏈」?排在「末位」的,卻是高收入家長
    在和朋友提到這件事的時候,安安才知道,在幼兒園中,也是有接娃「鄙視鏈」的,其他家長的那種眼光,是在鄙視自己。像是安安這樣的家長,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也很常見,他們雖然有著令人羨慕的高收入,但是他們的接娃時間,卻非常晚。
  • 《2020國慶假期出遊鄙視鏈》
    由於疫情原因導致上半年的旅遊業都受到嚴重影響,上班族的年假還可以往後推,而應屆生精心計劃的暑期畢業旅行就只能淪為泡影。如今大多數地區已經轉為低風險區域,國慶中秋假期作為下半年的最長假期,自然承擔了旅遊復興的重任。在形形色色的旅遊人群花式打卡的朋友圈中,一條暗流湧動的鄙視鏈已經悄悄顯露出來。
  • 2020國慶假期出遊鄙視鏈
    由於疫情原因導致上半年的旅遊業都受到嚴重影響,上班族的年假還可以往後推,而應屆生精心計劃的暑期畢業旅行就只能淪為泡影。如今大多數地區已經轉為低風險區域,國慶中秋假期作為下半年的最長假期,自然承擔了旅遊復興的重任。
  • 學歷鄙視鏈存在嗎?海外留學鄙視鏈也有?
    學歷鄙視鏈真存在嗎?學歷鄙視鏈是真實存在,留學學歷鄙視鏈,留學國家鄙視鏈也存在,鄙視鏈:1.美國2.英國3.加拿大4.澳大利亞5.德國6.法國,最慘的是法國明明留學性價比高,連韓國等國家都比不過,法國擁有65個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四)和14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二),但是偏偏法國留學含金量不怎樣,連國家的留學獎勵法國的名額是所有留學國家最少的。
  • 坐月子「鄙視鏈」排行榜:娘家媽伺候是「丟人」,倒數第一最心酸
    對於這兩種照顧寶媽坐月子的人,排在了坐月子鄙視鏈的頂層,寶媽和家人都省心。 坐月子「鄙視鏈」排行榜第二層:娘家媽與婆婆共同照顧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一些女性在坐月子時,娘家媽和婆婆來共同照顧月子。
  • 美國婚戀市場鄙視鏈:華人男性還不如黑人
    倍受嫌棄的「黃金單身漢」 男,29歲,心理醫生,年入22萬美金,美國國籍,身高175cm……這樣的條件,放在北京或上海的任何一個相親角,一定會引發大規模哄搶,說不定還有「未來丈母娘」們為此男大打出手。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
    在鄙視已經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的當下,似乎不鄙視無以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與成功。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豎中指、翻白眼就是隔開自戀、自卑的「宮牆」。 鄙視,不僅像是一條食物鏈,更是當下社會宿命的怪圈。 鄙視是榜樣教育的報復性反彈,是最懶惰的自戀 「完美的自戀,歹毒的投射,組成了彼此的意淫。焦慮的、不信任的人際關係中有大多數人,會用這樣的方式和自己和別人相處。」向日葵心理創辦人、心理學家胡慎之在看了一張有關空姐、飛機師以及機務相互鄙視的圖片後這樣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