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六十七年兩局棋,山河家國一場夢》,作者李不太白有段描述:「(我)曾在復旦哲學課堂聽一位老先生的課,他說大陸高層也很關心臺灣選情,就問情況這樣糟,國民黨為什麼不團結呢?被問者苦笑道:「國民黨什麼時候團結過呢?」這位老先生便是馮滬祥教授,曾擔任過蔣經國八年秘書------在宋楚瑜之後、馬英九之前。」
文中從當年講到2015年,一系列實例談到國民黨不團結的病,一直都不曾好。桂系「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放中央紅軍走;九一八張學良保存實力不抵抗;七七事變前宋哲元在華北首鼠兩端;宋楚瑜拆臺李登輝學李宗仁。領導者不肯用能人,副職不知顧全大局,骨幹各揣心思。
可惜文章沒有深刻分析不團結的原因,只是簡單地歸結為「舊中國分裂式後遺症」。這個結論不夠充分,文章看完讓我好不盡興,於是引起我的思考。所以筆者試圖探討一下團結的問題。然後再試試理解國民黨為什麼不團結。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網絡搜一下:團結就是相互配合,真正的團結就是無條件的配合。這個說法是對結果的描述。團結是針對一個組織的,表現為組織的成員們出於某種原因,願意為組織的目標盡力做貢獻,這樣能實現組織的合力。
那麼問題來了,成員為什麼願意為組織的目標盡力做貢獻?
1.個人收益能增加或者持續。
韓信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座山雕崔三爺對八大金剛說:「等我當了司令,你們也都弄個師長旅長的乾乾!」「等貴賤、均貧富」「闖王來時不納糧」,是農民起義軍的口號。孫悟空保唐僧取經,可以脫困於五行山下,還有可能修成正果。這都是付成員以收益。
成員在組織裡或權力擴大,或收益增加,或有持續收益,所以願意為組織出力謀求更大利益。比如員工在公司裡工作,公司給員工適宜的薪水和成長的機會,所以員工努力工作為公司做事。
2.減少個人利益損失。
朝廷命官丟失所屬州縣,殺頭!所以官員拼命擊賊。打仗的時候設督戰隊,所以讓士兵們有進無退。清末廣東一夥繅絲工人搗毀了一家機器繅絲廠,因為高效的工廠破壞了他們的生計。對手殺俘,所以士兵拼死戰鬥以求生。黑社會團夥訂攻守同盟,為了逃脫懲罰。
成員為組織貢獻以避免來自組織內部的或者外部的損害,目的是為了減少個人利益損失。不論來自內部還是外部,這個威脅是帶有強迫性的,成員不得不「兩害相較取其輕」。比如公司遇到困難,員工為了保住還算不錯的位置,選擇拼命為公司工作。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成員個人理想的追求。為實現自己相信的夢想,願意為組織貢獻。這個方面實際上也可以歸為第一條,夢想或者精神上的滿足也是一種收益,宗教就是這種類型。這時候的利益常常不是眼前的。文天祥選擇不投降,是因為在他眼裡投降的所失太大,所以寧可接受牢獄和死亡。譚嗣同選擇赴死,他追求「喚醒民眾」這個收益。
總之,要讓成員能團結起來,就是上面兩種情況至少有一種成立。有好處或者怕壞處。很多時候,這兩個方面是相聯繫的,情形好成員可攜手增加收益,情形不好就只能抱團避免損失或者丟卒保車。
由上面可知,要保證組織團結,要麼能持續給成員收益,要麼能內部威脅成員利益或者有外部威脅成員利益。曾國藩講的直白:「愛錢的給錢,愛官的給官,不聽話的棍棒伺候。短語「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講的就是面對外部威脅時的選擇。
成員收益分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一般來說,給成員短期收益見效快,不過效果持續時間短。大洋抬到戰場上,當場發錢就會有勇夫,但下一個硬仗就得再抬大洋來。給成員長期收益見效慢,但效果持續時間長。三民主義眼前沒有什麼收益,幾十年卻有千萬人追隨甚至不惜赴死。
長期收益有個信任程度的問題,成員相信,才有效果,成員不信了,就不會買長期收益的帳了。口惠而實不至,靠大目標忽悠人,或者說大話、使小錢,等大家明白了,就不好使了。如果組織已經不能保證成員的長期收益了,那麼成員就會用腳投票。
抗戰結束時,大家都認南京政府,紛紛依附,因為實力在那裡。比如1946年國軍打到長春,很多女學生嫁給國軍軍官,覺得是政府軍,有指望。可是到了1948年底以後,別說普通百姓,連國軍的軍長師長都有大批起義、投誠的。因為他們看得到,南京政府不會保證他們的長遠利益了。
成員利益分配情況,會影響成員對組織的貢獻態度。覺得組織虧待我了,很可能就不肯多賣力了,沒有獲利的人,就更談不上做什麼貢獻。蔣介石讓雜牌軍和紅軍拼消耗,損失後卻取消其番號,以後雜牌軍就不賣力了。所以有「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組織內部強迫成員需要有控制能力,控制能力不足,組織就會低效,甚至可能瓦解。古代打仗,首領的基幹部隊是決定性的作戰力量,協同部隊很多人和首領並不一條心,他們來到戰場一來是不得不聽首領命令,二來是如果打勝可以撈點好處。如果主軍戰鬥順利還好說,一旦主軍戰鬥受挫,控制能力減弱,協同部隊很可能馬上逃離,這又帶動更多協同部隊爭相逃離,結果一下子陣容就散了。軍隊人數越多,這種情況越容易發生,所以有時候,打仗人多不一定是好事。歷史上有那麼多以少勝多的戰例,最典型的就是淝水之戰。
公司的控制力和市場環境有關。外部機會多,員工選擇多,公司控制力就難以實現,外部機會少,公司就容易控制員工。
外部威脅這種情況,組織內部最怕的就是外敵分化瓦解。外敵給組織裡的某一部分人好處,這部分人看到外部威脅不但不可怕,反而對我有利了,於是就中立甚至反水了。小時候看電影,地下黨過哨卡,白軍剛要檢查,地下黨塞個紅包紙包過去,白軍一揚手,走吧!走吧!我還納悶他為什麼不抓他呢?他不是你夥兒的啊!當然後來明白了,抓了人不一定有賞錢,對方還可能報復,不如拿現錢合算。
人的欲望是不斷增長的,一旦欲望超過了組織能提供的收益,組織又沒有控制能力,團結就會出問題了,直接表現是個人只顧自己利益,不肯為組織稍多做些貢獻。
典型的例子是明末,眼見闖王大軍正朝京城行進,崇禎讓大臣捐銀子助餉,可大臣們裝傻充愣,都不肯拿出錢來,大明的江山易手他們是不在乎的。因為他們錢是從百姓那裡搜刮來的,不是崇禎直接給的,他們認為改朝換代也能繼續做官,好過直接掏銀子。
國民黨的問題,我認為首先是他們沒有一個大家一致認同的,保證成員利益的長遠目標。三民主義民族、民權都好理解,民生一直沒有特別有說服力的公認的內容。所以成員沒有長期指望,不肯為組織作出犧牲,缺少合作和默契。
其次是組織控制能力弱,各種關係盤根錯節,人情輩分這些儒家的成分還在起作用,分配不公,任人唯親,侵蝕了制度,渙散了組織。所以成員缺乏銳氣,尾大不掉,看重私利。成員效率低下,暮氣沉沉。
所以整體表現就是不團結。
總結:組織要保持團結,一是靠持續發展保證成員物質或者精神收益增加,並公平分配。長期利益越多越可能實現,團結越好。一是靠保持控制力避免成員懈怠。組織最可能失去團結的時候,就是發展停滯並且控制力減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