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寒門學子很少搞科研 科學是有錢人的「玩物」嗎?)
《Nature》論文顯示,家境貧寒的學生很少選擇從事科研領域,少數熱愛科學的貧困大學生也往往發覺自己難以大施拳腳。此前有媒體提出觀點:在諾貝爾獎之前,科學是權貴們的玩物。早期的天文學家、哲學家、醫生、鍊金術士和工程師等科學先驅將偉大的成就、發現、發明、文學或藝術作品作為禮物送給有權勢的資助人。權貴的資助是他們主要的資金來源。
李江 童壽傳 / 浙江大學
註: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中的論文
例如,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就送給美第奇公爵一件天外之物——木星的一個衛星。作為回報,科西莫王子冊封伽利略為貴族,並賜予宮廷哲學家與數學家的頭銜。這種科學機制的不足在17世紀日益突顯:如果金主離世,學者會失去資助;如果學者離世,研究成果會後繼無人。
到了17世紀中期,一種新的科學機制開始盛行,即科學協作團體,它不再向權貴諂媚。在新機制中,國家贊助研究經費,個人或團隊設置獎金,到諾貝爾獎金設立時達到頂峰,科學家不必再向貴族進貢。儘管如此,《Nature》在最新的文章中指出,貧窮依舊是科學發展的最大壁壘,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成了通往科學家之路上的攔路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科學依舊只是有錢人的「玩物」。
小編並不贊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這一段邏輯,新的科學機制出現之前,「科學是權貴們的玩物」中的有錢人指的是權貴,他們贊助科學家從事研究,並從研究成果中享樂,而在新的科學機制中,「科學依舊是有錢人的玩物」中的有錢人指的是科學家自身或其家族。兩者之間不該用「依舊」連貫。小編贊同的是,無論新舊科學機制,科學研究離不開錢。
《Nature》論文顯示,家境不殷實的學生很少選擇從事科研領域,少數熱愛科學的貧困大學生也往往發覺自己難以大施拳腳,許多本來可以為解決諸如健康、能源、汙染、氣候變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獻上一份力的年輕才俊,都因為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做出更現實的選擇。
美國
美國富裕,學習與就業選擇多,但是,富人能在高中階段接受昂貴的科學素養訓練,而窮人只能被學費拒之門外,因此,分化在高中階段得以加劇。為了改變現狀,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今年宣布籌集1400萬美元資助寒門學生從事科研。
中國
在中國,高等教育的學費較低,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每年的學費才5000元人民幣。但是,貧富差距加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名校裡富人子弟比例大幅上升,寒門學生越來越難以通過高等教育改變社會階層。低收入讓多數人放棄科學夢想,轉而投身商業領域。中國科研領域的平均工資約6000元人民幣,只佔美國教職人員收入的1/5。
英國
英國的職業有階層壁壘,科學領域更甚。在英國工人階層佔總體的35%,但在科學領域,工人階層僅佔15%。過去25年裡,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4%上過私立名校。
日本
日本高等教育學費大幅上漲,有一半研究生有貸款,有四分之一貸款超過500萬日元,這使得很多想從事科研的日本學生心有餘而錢不足。
巴西
巴西的公立學校條件很差,只有窮人家的孩子才會去。2014年,巴西19歲的孩子中,只有57%完成了高中教育。近年,政府為了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推出一些資助計劃,名校也向優秀的窮人子弟提供學習機會,這些行動已初見成效。
印度
在印度,農村學校低質、語言障礙和種姓體系的存在,使得許多有天賦的學生從未能夠實現自己的潛力,高等教育(包括科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富人、政治家、高級種姓的特權。
肯亞
在肯亞,40%的人每天生活水平為1.25美元。但是由於肯亞缺乏機會,研究生教育一般都要尋求海外留學。
俄羅斯
雖然隨著1991年蘇聯解散,俄羅斯的資本主義與不平等野蠻生長,但它在教育上始終保持這社會主義理想:公平。儘管政府設置了一些資助計劃,但俄羅斯的科研表現欠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俄羅斯科學界的孤立:俄羅斯研究人員英語水平不高,對國際會議和國際合作的態度並不積極。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領域以「收入低」讓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放棄追求,同時,以「壓力大」讓一些家境殷實的學生望而卻步。
中國每年培養的博士數量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但能進入海外高校任職的極少,極便是留在國內高校任職,能進入985高校擔任教職的也不多,同時,大量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回國求職,這使得科學領域的教職競爭異常激烈,因此,很多高校已開始針對新入職的教師實施「非升即走」的淘汰制,例如,如果三年之內無法拿到國家項目、未能發表若干篇SCI/SSCI論文,那麼只能自尋出路。面對如此大的壓力,科研人員的收入未能體現這項工作的價值,最終,在多數人看來,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科學難以成為有錢人的玩物,而不過是多數普通人得以養家餬口的一份工作而已。僅此而已。
要想改變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的現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個國家也都在採取各種措施。這個過程會很慢,但好在已經起步。
參考文獻
Lee, J. J. Cyranoski, D., Gibner, E. (2016).Is science only for the rich. Nature,537,466-470.
原標題:科學是有錢人的「玩物」嗎?
[廣告]活動入口:
買美股,上老虎 - 超低佣金,每股只需1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