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就是風雨橋,又稱花橋,屬長廊式木橋,是一種興於漢末至唐代的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富有民族氣質,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橋欄邊有長椅,既可行人,又可坐臥休憩,還可避風雨日曬,故稱風雨橋。
樂滿地風雨橋是「中國十大名橋」之一程陽風雨橋的姐妹橋,同為程陽三江楊氏家庭所建。
古老的時候,還沒有開闢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山下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
一日,螃蟹精襲擊路過的村民。忽然,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裡一條花龍。花龍揮舞利爪,把螃蟹打得精疲力盡,救下了村民。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橋全長92.8米,為五墩三層,下層為石墩,中層為杉木橋板,上層為五個樓閣相間連接成的走廊式走道橋面。
整座橋為磚木結構,橋身不用一釘一鉚,作工考究,集橋廊、亭於一身。橋身上以牛角、葫蘆、八角碗、鯉魚、蜂巢等為造型的結構,象徵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輕踏在柔和的木質上,怡然自得,放飛心緒。
樂滿地風雨橋橋墩的最大跨距達到了18米,航道淨高7.5米,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可以通航的風雨橋。
一般的風雨橋多建於山區,用於溝通兩山之間,主要便於山民途中休憩,遮風避雨,即使跨水,也多為山澗小溪,竹排等通行都十分困難,因此其他的風雨橋一般不能通航。
站在風雨侗橋上,眺望著興安摩天嶺,雨天,山脈若隱若現,宛若一條巨龍守護著這一片土地。湖面清爽的風,輕撫著面容,消散所有的燥熱和憂慮。古樸結實的木質結構,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在這裡,你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愜意且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