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雙十一」還有不到半個月,淘寶、天貓、京東等各大電商平臺已紛紛開啟預售模式。對於買家而言,只有提前參與商家的預售活動,「雙十一」當天才能確保享受到實惠。然而,仔細研究一番「雙十一」各種預售規則後,很多「剁手族」開始犯蒙:很多規則看起來熱鬧,實際上太「燒腦」,如果腦洞不夠大、數學不夠好,還真心有點玩不轉!
線上預售花樣多:各種紅包各種秒殺,滿屏的定金支付活動:定金翻倍、火炬紅包、購物津貼、上不封頂、優惠分攤等。有網友發帖稱,光是「購物津貼」就有疊加順序:大促價 ( 促銷價 ) →單品級優惠→店鋪級優惠→優惠券→購物津貼→紅包等,這些看著相似實則大有不同的名詞,就能把人繞昏了頭。有些商城還可以在線上通過玩遊戲的方式賺紅包、搶大獎。
在此背景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曹磊主任梳理了「雙十一」五大「網絡消費坑」,為大家作出提醒和建議。擦亮眼,避開這五個「坑」。
1
線上線下同款商品,質量不一樣
【提醒】
「電商專供」商品與實體店銷售的產品看似一模一樣,仔細看會發現顏色、內件配備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別,購買時要注意。
【背景】
「電商專供」商品大致有三種情形:一是「電商專供」商品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完全相同;二是「電商專供」商品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僅有細微區別,內置部件或產品的原料等也有細微不同;三是「電商專供」商品在網店展示的廣告圖片,與實體店陳列商品一模一樣,商品的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的區別在廣告圖片上有所顯示,並且網店銷售頁面或商品顯著位置也標明了「電商專供」。
【建議】
網絡交易平臺應加強賣家貨源的審核以及商品頁面信息披露的監測,對於電商專供產品使用實體店商品圖片的、虛假描述的予以監督和處罰。
2
消費者下單易退款難
下單前仔細查看商品的介紹,並保留下單憑證 ( 訂單截圖、與賣家溝通時的聊天憑證等 ) ;遇到退換貨的提前與商家商議運費事宜,並進行截圖等信息保存,同時保存好寄遞快遞單;遇到商家不守承諾或售假,向平臺和相關監管部門舉報維權。
目前,除大部分商品享有 7 天無理由退換貨外,部分退換貨需消費者舉證,尤其是對賣家售假的消費者面臨舉證無門 ( 網購商品專櫃不支持驗貨、品牌商不予開具檢測證明等 ) 。而且對於大多數預售商品的規則中,都有定金不退的說明。
網絡交易平臺將退換貨規則置頂,兼顧商家和消費者利益。
3
贈品不能享受常規售後服務
下單前,請於商家宣傳頁面進行截圖保留,以防商家耍賴不發贈品;法律已明確規定贈品也要保修。贈品通常都沒有發票,所以質保卡就成贈品保修時的唯一憑證。消費者在購物時,一定要讓商家在質保卡上加蓋公章。
電商促銷的慣用伎倆之一是商品附帶贈品,而贈品如果出現質量問題,賣家通常都會以是贈品為由拒絕保修。《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網絡促銷經營者在促銷活動中銷售、附贈的商品,應符合《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不得銷售、附贈國家明令禁止銷售的商品,不得因促銷降低商品質量。附贈的商品,應提供「三包」服務。
網絡交易平臺應強化商家對贈品的規定,符合三包要求的贈品享有正常三包服務。
4
先漲後打折成「潛規則」
【提醒】
面對商家促銷,消費者需保持清醒,貨比三家,對於心儀的商品,關注平時銷售價格,與「雙十一」價格進行對比,是否存在真正實惠;對先漲後打折的行為可向平臺和監管部門舉報。
一般網絡商家都會把一年中商品的最低價放在「雙十一」當天,吸引消費者剁手。而為製造低價,先漲價後降價已成為電商行業「潛規則」。比如,某款女裝平時的網絡售價為 200 元,標示原價為 300 元,在「雙十一」前商家突然將原價標示為 390 元,活動為打五折,實際銷售價格為 195 元,比平常售價只低 5 元。
交易平臺加強對商家的價格監控,對於虛標原價的行為進行取消促銷資格等處罰。
5
各種中獎、退款、秒殺詐騙
消費者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連結,以防落入陷阱;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對於貨到付款的,要先驗貨再付款。
「雙十一」等電商大促期間往往是網絡詐騙活躍期,各類詐騙如釣魚木馬、中獎詐騙、退款詐騙、貨到付款詐騙、秒殺詐騙等讓消費者防不勝防。電商大促期間的各類陷阱歸根於信息洩露和消費者貪小心理。
網絡交易平臺應當加強促銷期間的各類監控,切實保護消費者信息安全,對於平臺的聊天工具內存在的有毒連結,對消費者進行提醒。
去年六成投訴直指「不實促銷」
此前,國家發改委曾在《2016年「雙十一」網購節綜合信用評價報告》中寫道,「雙十一」網購節真打折已成共識。前些年純粹打著「降價促銷」旗號實際加價銷售的商家行為基本杜絕。整體來看,各電商平臺的大部分商品都在「雙11」網購節期間採取了低價銷售,即使是暢銷商品,也都參與了讓利促銷,過往曾被質疑過的「甩尾貨」等現象今年基本不存在。不僅折扣真實,降價幅度也再創新高。
去年,國家發改委受理涉及「雙11」網購節的投訴案件中,促銷優惠不實是消費者投訴最為集中的問題,佔比62%,主要包括優惠條件限制多、優惠承諾不兌現、保價承諾不保價等。
「雙11」網購節促銷中,存在一部分商家的優惠「暗藏陷阱」現象,比如限制使用地區、限制使用時段、限制疊加使用等,未能真實、全面地向消費者介紹相關優惠信息,引起消費者誤解,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