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從2020春節檔開始,影視行業是受到衝擊最大的行業。隨著7月國內電影院復工復產的到來,各家公司也在復甦潮當中快速找到了恢復增長的動力。
近期,阿里影業公布了其最新的中期業績,其財務數據顯示,在報告期內(截止至9月30日)獲得9.27億人民幣的收入,同比下跌38%。其中內容製作板塊收入增長加速,實現扭虧為盈。雖然公司整體的經營仍處於虧損當中,但在整體行業寒冬中,大幅減虧,其公司經營虧損、經調整息稅攤銷前虧損(經調整EBITA)分別同比收窄42%、53%。
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間,全國的電影院、KTV等公共場所為了響應疫情防控的要求,關閉營業了數月的時間,連續的收入歸零和場地租金、人員成本的疊加讓無數從業者叫苦不迭。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措施的常態化,7月起各地院線陸續恢復影業,影院上座率逐漸放寬,優質影片接連定檔,在今年國慶全國票房更是取得了中國影史國慶檔票房第二的成績,電影行業整體復甦的大環境已經到來。
這是國內電影院線復工以來阿里影業發布的首份財報。其中報顯示,得益於不斷改善的多樣化業務結構和充足的內容儲備,同時更多通過採用數位化工具管理和運營來降低成本,使得其能在異常「寒冷」的行業冬季仍舊能夠做到虧損同比收窄42%,從去年同期的3.36億元下降到1.96億元。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在行業性的巨大困難之下,阿里影業在公司經營上大幅同比減虧,同時在內容製作的業務板塊能夠扭虧為盈。
並且在疫情期間,阿里影業還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持續面向行業持續推出幫扶舉措,包括淘票票為影城墊付春節檔電影票款近5000萬元、鳳凰雲智免去新開影城6個月的服務費等等。
以上種種的表現,都充分顯示出這家以「內容+科技」戰略立身的公司,所體現出來的業務韌性。
阿里影業的收入,分為網際網路宣發、內容製作和綜合開發三部分。其中網際網路宣發是阿里影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主要由網際網路票務服務和網際網路宣發業務構成,其中網際網路票務業務包含了淘票票和鳳凰雲智,網際網路宣發包含了燈塔、電影宣傳與發行以及內容投資。
2020年7月,國內電影院線復工以來,截至2020年9月30日,國內電影票房已經突破了60億,由阿里影業參與出品和發行的影片票房為人民幣43億元,佔報告期內國內電影大盤超70%。同時,國慶檔期間,票房銷售前三的影片中,阿里影業參與投資與發行的影片佔據了兩席,分別為《我和我的家鄉》和《奪冠》,二者貢獻了超過50%的國慶檔票房。
收入佔比最高的宣發業務,毫無疑問是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
從整個行業來看,國內觀影整體票房與過往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了79%,而且由於復工初期多為影片結算價,也大幅拉低了票務服務的整體收入。同時,雖然鳳凰雲智一直位於行業出票影院數量的第一名,但由於影院恢復上座率需要時間,所以收入也受到了較大幅度影響。
但從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前期的票房抑制則預示了未來的強勁反彈。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的進一步常態化以及行業的復甦,可以預見在下個季度,公司的網際網路宣發業務即將迎來較大幅度的增長,增長空間值得投資者期待。
再看內容製作版塊,這部分業務在中報中表現數據亮眼。從財務數據上看,當期收入為3.82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2.05億元同比多增87%,同時還獲得盈利6627萬元。
「我自己的時間精力70%—80%會放在內容製作和內容投資,這也是代表公司戰略。」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在今年上影節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一再強調自己對內容的重視——很簡單,一號位管什麼,什麼就是公司最重要的。
他同時還預判,隨著內容行業的深化和發展,優秀的製片人和創作者回歸大公司將是一個趨勢。而阿里影業也並不排除以股權或者工作室的方式與優秀的內容團隊合作。
總之,放眼全球,中國市場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夠保持正常運作的電影市場,12月即將到來的賀歲檔,已經由多部重磅影片定檔,如《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刺殺小說家》等,預計四季度票房將持續回升,全年有望衝擊200億票房。
在未來,阿里影業參與聯合出品的《拆彈專家2》、《刺殺小說家》、《哪吒重生》等作品都會在賀歲檔、春節檔上映。
鼠年的疫情,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讓更多人看到,通過產業網際網路強化B端用戶的運營能力從而降本增效,的確能夠幫助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
過去,網際網路核心關注的是C端數位化。消費網際網路專注於強化對C端用戶的洞察,並連接人與人,人與商品、內容和服務,打造C端的極致效率。隨著C端數位化發展日趨成熟,並累積足夠的數據與對消費端的洞察後,核心焦點移往供需聯動的B端數位化,具體表現在通過產業網際網路強化B端用戶的運營能力以降本增效。
近年,中國網際網路「數智化」概念愈發清晰具象,網際網路的功能由過去的「連接」轉為「賦能」,並從「工具」成為「基礎設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何強調阿里影業的科技屬性都是不為過的。
李捷曾經談到,自己曾在公司例會中反思,行業中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被數位化。傳統行業是經驗驅動的,但網際網路公司經常扮演的角色是觀察和改進:行業是不是有些地方效率低,還有改進的空間?
李捷拿電影宣發的路演和首映禮舉例。按照傳統的路演方式,主創很辛苦,一個主創要跑20站路演,每個城市去,到影廳裡說同樣的話,出門趕緊開車到下一個影廳。這是基於之前的「影廳+媒體記者+稿件傳播」的方式來進行的。但我們現在面臨的是自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短視頻時代,媒體傳播的效率被大大削弱了。但從來沒有人說過這種方式不該做,每個公司都說要花錢做路演,因為路演很重要。
後來,阿里影業通過「衝擊播」的方式,以「在線」的方式重新定義了路演」——這是一種新形勢的路演,直接在直播間藉助薇婭、李佳琦的號召力來做電影的宣發。第一次衝擊播嘗試就遠遠超過了設想,同時在線800萬人。
「我們當時說服薇婭和大鵬、柳巖做的衝擊播《受益人》,薇婭團隊特擔心,別一說電影大家多跑了,大家都是來買貨的,而且那個電影也不是大咖雲集的電影,薇婭說會不會出現人數下降,我們說試一試。確實效果遠超我們想像,6秒中賣了11萬張電影票。」
阿里影業在2019年年底推出「衝擊播」的時候,電影行業對直播的認知還比較有限,推進的過程也挺艱辛:很多電影的主創一開始比較牴觸進直播間,認為那是網紅做的事。李捷不得不跟他的團隊一起,花時間說服電影內容方,例如當時宣發《南方車站的聚會》,這是典型的文藝類型的,而且熱度並不是很高。李捷為這件事飛到廈門和胡歌吃了三次飯,每次兩個小時做思想工作,終於讓胡歌走進了李佳琦的直播間,最終得到了直播在線人數1100萬,6.5秒賣了26萬張票的成績。
進入2020年以來,風起雲湧的直播浪潮席捲而來,明星們紛紛開始走進直播間。以李佳琦的直播間為例,就有過楊冪、金靖、劉詩詩、井柏然、楊洋等人進去直播過。薇婭的直播間也是大牌雲集,如鄭爽、劉濤、宋茜、鹿晗、關曉彤等。更有很多明星自己開直播,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明星對於直播這種形態的關注度是越來越高了。
「直播替代路演,這個行業中應該還有一些地方沒有被數位化,是什麼?我不知道。但唯一確定的是創新會持續下去。」李捷表示,科技上的創新是阿里影業必須要做的事,當然創新難度不會小,不僅需要深入洞察用戶需求,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自己的產品。「網際網路公司的自淨化能力,就是要建立把解決客戶需求當成賴以看家的本領。」
事實上,擺在阿里影業面前的問題和困難仍舊很多。例如,今年上半年特殊情況的出現,處於行業下遊的院線連續數月無法開工影業,整體經營基本停滯,期待人們更多的走進影院,仍舊需要時間;而以內容上遊為主要業務的影視上市公司,同樣也受到特殊時期內電影作品無法按期上映、影視項目拍攝進程延後等影響,很多公司倒閉或進入整合;同時,院線與網絡的融合,因為疫情的到來讓行業對這個老問題的討論更加激烈;還有,我們如何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穩定產出更多優質的內容,把大量習慣了看英劇美劇的觀眾吸引回來?
新的挑戰與問題正在在考驗參與者的眼界、決心和能力。雖然進入傳統行業掘金並非易事,更不存在標準答案,但值得欣喜的是,在未來數位化不斷推進的大環境下,阿里影業這樣帶有強科技DNA公司對行業的滲透,必然具有其數位化的天然優勢:一方面彌合B端傳統企業接入鴻溝,降低其技術與服務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彌合C端的使用鴻溝, 降低服務使用的技能門檻。
正如李捷所說,未來電影行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變得更方便、更高效,這也是阿里影業存在的價值——只有不斷地找到客戶價值點,才能變的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