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
「
東林黨是不是善男信女?
」
我拋出這個問題,就知道定是一場惡戰,就像當年天涯貼吧動不動99+的跟帖一樣壯觀(如果我有這個影響力的話)。
鑑於我是一個寫情感的博主,很多看我文章的都是學生或者家庭主婦(所以我外號婦女之友),先給大家認認真真真科普一下啥叫東林黨。
PART 1.
·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啥?·
既然說認認真真「科普」這個詞,我就不能去百度百科找答案糊弄大家哈。
所以我請出了鎮宅之寶。
東林黨:
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
其代表人物有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等,因其講學場所為東林書院,故城東林黨。
東林黨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勢力,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提出了一些有利於國家的改革時政的建議。
東林黨後遭魏忠賢鎮壓,直至魏忠賢死,對東林黨的迫害才停止。
但是東林黨與閹黨之爭一直持續到南明。
我知道大家對材料來源的科學性或者學術性有懷疑,上圖給大家一個石錘:
我給出的名詞解釋部分出自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題庫,長孫博編的。
這套書有多厚?
參考一下旁邊我6釐米高的高跟鞋。
有人說考研書上的說法太書卷氣,或者太入門或者不接地氣。
好吧,那我們整點通俗語言捋一捋東林黨是誰?
狹義的東林黨指和東林書院有關的在野及當朝的人員,這是正統東林人比較認可的;
廣義一點的東林黨可以指齊、楚、浙三黨主持京察下野的那些人,後世有些歷史學家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再廣義一點,可以說是反對閹黨之人,廣大網友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PART 2.
「有利於國家的建議」·
給研究生的入學參考上白紙黑字寫著「提出了一些有利於國家的改革時政的建議」,那麼他們提的建議是啥?
還是請我們的紅寶書(就是剛才圖中最底下的那本最厚的論述題)。
照片太大,傳不上來。
你只要知道:「救命,好長。」就行了因為我會給大家打字在下面(我用了滑動功能,大家要看完整版需要動一動手指哦)。
話說這是蘇州大學2018年的中國史真題。
簡述東林黨的政治和經濟主張
東林黨是一個明末出現的政治集團,他的政治主張可分為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實際上這兩方面是聯繫著的,都是東林黨主張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東林黨政治方面的主張是:
反對貴族大地主專政,壟斷政權和排斥其他政治勢力。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大貴族大宦官的把持政權,降低大貴族把持的內閣全市。要求地方勢力可以參加中央集權,並加重地方官的權勢。
東林黨自成立之日起,即認為當時內閣已經成為貴族大地主的專政工具,內閣大官僚和大宦官勾結在一起壟斷政權,排斥異己,形成「擋閣表裡」(我懷疑這裡是不是「黨閣表裡」,但是書裡是這麼印的,大家選擇性相信)的政治。
東林黨反對內閣專政,強調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貴族大地主勢力的壟斷,與其爭奪政權。
東林黨「破格用人」等主張,得到了當時城市新興政治勢力,即反封建的市民階層的呼應,。雖然市民階級沒有組織政黨表達自身政治主張,但其中一些人利用政府財政困難,用納貲(好不容易把這個字打出來了,讀音zi,一聲)任官的途徑,進入地方政權,所以東林黨人的「破格用人」主張,也就迎合了城市勢力參與政權的需求。
(二)東林黨人在經濟方面的主張
主要是:反對貴族大地主的礦監鹽稅使的掠奪,要求有限度的定額的稅收政策,要求鄉村與城市平均負擔納稅量。
東林黨人還提出開墾荒田和興修水利,如周起元曾為「三五百千萬之命脈」請命,建議利用當時社會上的過剩資本和過剩勞動力,興修江南蘇、松、常、鎮四地水利。
從東林黨政治、經濟方面的一系列主張看,東林黨已經不完全是封建性的政治團體,而是江南地方中小地主與城市反封建的市民階級趨向聯盟的政黨。
PART 3.
·莫名其妙的「江南財閥代言人」·
學歷史的都知道,研究一個歷史事件一定會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考衡。
政治經濟上文都說了,那東林黨意識形態是啥捏?
東林學派屬於王學修正派。
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東林淵源陽明」,就他們幹的那個事,有人就說東林黨是對於心學激進的繼承!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句話熟不熟?
就是顧憲成說的,東林黨頭子。
那思想正確的東林黨咋成了「江南財閥代言人」?
當東林黨很多人都當上大官後,難道還會和商人有利益糾葛?
難道還會怕沒有政治權力的商人?
貧寒的士人科舉高中就和自己原來的階層擺脫了利益鏈條,即使受過商人賄的官員不也是在商人面前是大爺嗎?
江南財閥究竟有多大能量,又憑藉什麼樣的利益邏輯來控制東林黨呢?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權力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
東林黨的根基是東林書院,東林書院的根基是江南士族,江南士族和江南財閥是同一群人。
那他們其中的內外聯繫是什麼呢,下面是詳細分析。
自朱元璋開國以來,就做出規定,舉人以上功名,全家免稅。
每三年一次鄉試,也就是說每個省每三年會多出大概300個舉人(不算恩科),於是200多年下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士族階層,他們不用交稅,自然能比別人更快的積累財富,更何況明中期之後,賦稅越來越重,很多老百姓一盤算發現,自己每年要交5成的稅,隔壁村子沒有地,租種趙老爺的地不用繳稅,只有4成的租金,還不如自己家的地送給趙老爺,給趙老爺當佃戶來的划算。這種行為有個特有的名次,叫做「投獻」。
有些人自然高高興興的做自己的大地主,但是大家都知道人的貪慾是沒有止境的。
另一部分更貪婪的很快就發現,除了坐著收租子外,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別的賺錢的法子。
於是他們開礦山(不交稅),開工坊(不交稅),開商鋪(不交稅),搞海運(不交稅),放高利貸(更不用說了)。很快,他們就壟斷了這個國家的每個角落。
所有人都知道,光憑著免稅的特權是做不到這種規模的,但是這個階段他們還不是一股單獨的力量,只能算是封建官員的附庸。
於是這些人開始像權力發起衝鋒,送自己同族的子弟讀書做官,組建書院操縱輿論。
於是讓當權者產生警惕。
萬曆初年,張居正下令關閉全國一百多家書院,更別提考成法和一條鞭法整的大家欲生欲死。
但是張居正很快就死了,他死了以後人亡政息。
江南士族捲土重來。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兩種。
一曰腐化科舉。
二曰操縱輿論。
明中期吏治極為腐敗,算是爛到了根子裡,此時的科舉裡八股文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誰在士林中名氣大,誰是清流中的代表。於是操縱了輿論的江南士族裡大批士子進入官場。
形勢是愈演愈烈的,病情是逐漸加深的。
隨著江南士林在挖明王朝牆角的路上越走越遠,於是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就是東林黨。
東林黨的成員很複雜,不僅是在職官員,更多的是全國各大書院的核心人物,它的權利來源也不僅僅是官員權力,更多的是廣泛的群眾基礎,從省級到縣級,只要他們想,可以讓街上買不到一匹布,一粒米。可以讓全天下的讀書人一起罵一個人。
所以很快就出現了幾個沒有功名的布衣百姓可以策劃決定當朝首輔的人選。
這就叫做資本主義萌芽,東林黨的強大不是依靠四面漏風的大明王朝,而是要依靠那些掌握了一切的新興資產階級。
PART 4.
·「江南財閥」?放屁·
看我小標題就知道,這一節要開始battle了。
很多人不同意第三節的觀點的。
比如:
從朱元璋開始,有明一朝,江南士子在朝人士一直數不勝數。
閹黨裡面的江南士子不見得比東林黨少。
舉兩個例子,閹黨裡面官職最高的兩個人,大學士顧秉謙、禮部尚書周應秋,一個是崑山人,一個是鎮江府,都是根正苗紅的江南人。
那麼完全可以說閹黨更是江南財閥的代言人啊!
太可怕了,不僅東林黨,甚至閹黨都是江南財閥的代言人,整個大明的天下都在江南財閥的手中。
哎呀,這畫風我有點不敢直視。
明朝之所以被推翻,正是因為皇帝要向江南徵稅,所以他們煽動了李自成、勾搭了後金把明朝給滅掉了。
江南財閥完全就是明朝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共濟會的結合體啊!
甚至可以說,明朝末年無論東林黨還是反東林黨的人,主幹大多數都是江南人。
那麼問題來了,一大群江南地主,憑什麼閹黨裡面的江南地主就要反對江南財閥,東林黨裡的江南地主就是江南財閥的代言人?
嗯,有理有據有節,精彩。
PART 5.
·「禍國殃民」的書生們·
battle完了,我們還得來解決終極問題,這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東林黨咋就歷史評價不咋高,還有人罵「禍國殃民」捏?
額,這個寫篇論文都沒問題了。
但是我們還是長話短說,我找了一個知乎高贊的回答希望大家滿意:
東林黨的本質問題不是個別成員的節操問題,也不是黨爭問題,而是作為明末士大夫地主階級的一個代表群體。
他們在主觀上失去了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意願(而是將小團體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代表例子就是稅收問題,萬曆皇帝靠派太監收礦稅來延續國家財政,維持軍隊,這樣還被罵苛政)。
客觀上也不存在挽救時局的能力,沒有一個人對財政問題、軍事問題提出過哪怕是理論上的改進方案,全部的政治資源都花在了爭權奪利,掌權後的決策大多無效。
大而化之地講,作為國家的統治階級,他們是不合格的。
這樣的一個政治集團,即使沒有一個人私德有虧,即使沒有出現錢謙益這種投降分子,他們也是不合格的,這不是道德批判,純粹是個績效評定。
感謝知乎答主
@我不是恆源祥
@吳天微
@李子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