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莊子]清心寡欲 列子如何做到「御風而行」?

2020-12-12 鳳凰網讀書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又舉了列子的例子。列子,鄭國人,又叫列禦寇,著有《列子》,後來在唐朝又改叫《衝虛經》。他是在莊子之前得道的。傳說道教裡這個「道」,由老子傳給關尹子,就是那個守函谷關的關吏尹喜,繼續往下傳,更是壺子、列子、然後再傳到莊子。

這裡說列子可以「御風而行」,「御」,本意是使馬,這裡就是「駕馭」的意思。列子御風而行,就和前面說「鵬」的「培風而飛」有些像了。「泠然善也」。泠然,輕妙之貌。這裡就說比喻列子超然世外,無功無名,故能「泠然善也」。列子這種「無功無名」,比宋榮子又高一等了。所以較起列子來,宋榮子又是「小知」了。

那為什麼用「御風而行」來比喻列子超然世外,無功無名呢?古人說「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所以你要能「御風而行」,就要「輕清」。一個人怎麼「輕清」呢?當然並不是說要你去減肥。這個「輕清」講究的是「清心寡欲,身輕無累」。這樣子你就有「道行」了,就能飛了。所以像世人,包括那個笑世人的宋榮子,他們都被功名所累,心中存著功名,所以塵累濁重,不能乘風。而列子無功名之念,所以才能「御風而行」。

「旬有五日而後反」。「旬」,就是十天。這裡是說十五天打了個來回。這個又暗和「鵬」的「去以六月息者」相對應。為什麼這裡強調這個時間呢?因為有時間就有空間。有空間就有限制。這樣就暗示了這樣子「御風而行」,雖然「泠然善也」,還算不得真「逍遙」。

後文接著說道:「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這裡所說的「福」是指什麼呢?就是說列子可以「御風而行」,不用走路那麼累,這也是一種福份。「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意思就是列子並不是急切地去追求這個福,而是當他拋卻功名的拖累之後,自然就能「御風而行」了。但這裡又另有一層意思:說列子「御風而行」,不用步行,這個福份,列子享用了,這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列子不能舍已之福,所以列子雖得「無功,無名」,但不能「無已」。不能「無已」則有所待。所以後面莊子說:列子能「御風而行」,雖然不用走路那麼辛苦了,但還是「有所待」。這個就暗指了列子不能「無已」。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本段非常的重要,可以說是《逍遙遊》全篇的精要。《逍遙遊》無非就是說要得「逍遙」,必要做到「無已,無功,無名」。中心要義就在這一段點出。那怎樣能做到「無已,無功,無名」呢?第一句就寫出來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道家的修為,皆在於此。可以說這一句話正是這一段的精要。

那麼什麼叫「天地之正」,什麼又叫「六氣之辯」呢?這裡的「天地」,指的就是「陰陽」。古人有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易經?繫辭》開篇第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為乾,地為坤。了解一點八卦的就知道,八卦裡乾卦是三個陽爻,所以稱之為至陽,或正陽;而坤卦是三個陰爻,所以稱之為至陰,或正陰。所以這裡「天地之正」,是這麼來的。

那「六氣之辯」呢?這裡的「六氣」,就是指陰陽化出的「六氣」。具體來說,就是寒、暑、燥、溼、風、火。怎麼化出來的?我們知道,陰陽又分三陰三陽: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少者為少陰,次少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暑。太陰司天,其化以溼。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所以這個「六氣」,是這麼來的。

那什麼叫「六氣之辯」呢?這個「辯」字,是通「變」的,這裡的意思就是六種「氣」的變化。怎麼個變法?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知道一年有四季的變更。那在古人眼裡,這四季是怎麼個變法呢?

古人認為: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年。這樣子算來,一年就是三百六十日。古人還說,天地之間是相距八萬四千裡的。那麼這個天地之間就存在著「衝和之氣」。然後古人把這八萬四千裡一分為二,四萬二千裡已上為陽位,四萬二千裡已下為陰位。那麼在冬至的時候呢,陽氣發於地,「一氣」的時間裡,也就是十五天,這個陽氣就上升七千裡。「六氣」之後,也就是三個月之後,就上升了四萬二千裡。這個時候,陽氣就到了陽位,於是氣候就溫和了,這個時候就是春分了。再過三個月,這個陽氣又上升了四萬二千裡,那就到了天頂上了,這個稱之為「陽極陽位」,那這個時候,天氣就熱了,於是就是夏至。那麼在夏至這個時候呢,陰氣出於天,在「一氣」的時間裡,要下降七千裡,那「六氣」就一共下降四萬二千裡。這個時候,陰氣就到了陰位,所以氣候就轉涼了,就到了秋分了。再過「六氣」,也就是三個月,陰氣就降到地上了,這個叫「陰極陰位」,那這個時候,氣候就寒冷了,所以就稱之為冬至。總之呢,冬至陽發於地,夏至陰出於天。老子在《道德經》裡也說:「肅肅出天、赫赫發地。」也是一樣的道理。

然後古人認為,天地之所以可以長久,就是因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你看,天為正陽,夏至時從正陽中生出陰氣來往下降;那地為正陰,冬至時又由正陰中生出陽氣來往上升。那麼這樣一種陰陽的流通變化,古人就稱之為「太和」。

上面說清楚了「天地之正」,「六氣之辯」。最後再簡單說一下為什麼這裡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這是因為所謂「天地」,是正陽正陰。所謂「正」,意思就是陰陽還沒有變化,也可以說是純陰純陽。那麼就只能順之而遊,所以叫「乘」。後來陰陽變化出六氣來,因為這六氣是相互變通著的,所以要因勢而動,隨感而應,所以叫「御」。

更多文化內容請點擊>>

鄧東升

相關焦點

  • [解讀莊子]清心寡欲 列子如何做到「御風而行」?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這裡又舉了列子的例子。列子,鄭國人,又叫列禦寇,著有《列子》,後來在唐朝又改叫《衝虛經》。他是在莊子之前得道的。
  • 9年學會「御風而行」的列子,自以為圓滿,可莊子卻對此嗤之以鼻
    在《列子·黃帝》中有這樣一則記載,記載稱,列子拜老商氏作為他的老師,並跟著老商氏學會了「御風之術」,當他學會之後,便乘風返回家鄉,這一舉動在十裡八鄉都造成了轟動。今天我們便來說一說列子的「御風之術」。當初列子能夠成功御風而行,足足跟老商氏學了九年之久,此次乘風而歸,獲得大家羨慕之外,也勢必會引起其他人的強烈好學之心,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做尹生的年輕人。在這個年輕人看來,能夠御風而行簡直太酷了。
  • 列子用9年學會「御風而行」,自以為圓滿,可莊子卻對此不屑一顧
    在《列子·黃帝》中有這樣一則記載,記載稱,列子拜老商氏作為他的老師,並跟著老商氏學會了「御風之術」,當他學會之後,便乘風返回家鄉,這一舉動在十裡八鄉都造成了轟動。今天我們便來說一說列子的「御風之術」。當初列子能夠成功御風而行,足足跟老商氏學了九年之久,此次乘風而歸,獲得大家羨慕之外,也勢必會引起其他人的強烈好學之心,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做尹生的年輕人。在這個年輕人看來,能夠御風而行簡直太酷了。
  • 圃田澤隱居四十年 「御風而行」的本事列子是如何練成的?
    康有為「力倡西學」,身為大學者,講學過程中,卻將「老古董」列子帶入近代哲學視野,對弟子們多次批講《列子》。他說:「《列子》一書甚精。」近代哲學家中,康有為對《列子》的解讀和闡發,是最全面最深入的。《列子》八篇,他講過七篇,很多句子,他反覆詮釋,深入解讀。
  • 列子用九年才學會「御風而行」,可莊子認為境界仍有待提高!
    他住在列子家裡,認真幹各種雜活,盡心服侍列子。幾個月裡,只要逮到列子有空,就纏著他請教「御風而行」的方法。試了十幾次,列子都沒有理他。尹生心生怨憤,賭氣向列子辭行回家。列子也沒有說什麼,就讓他回去了。至此,列子終於學會了「御風而行」。反觀尹生,只磨練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怨憤不滿起來,列子對他說:「在這種情況下,你身體的任何部分都無法融入天地之氣,四肢沒法載動,那你又怎麼能漂浮起來呢?不能漂浮就永遠無法『憑虛御風』啊!」
  • 列子用九年才學會「御風而行」,可莊子認為境界仍有待提高
    他住在列子家裡,認真幹各種雜活,盡心服侍列子。幾個月裡,只要逮到列子有空,就纏著他請教「御風而行」的方法。試了十幾次,列子都沒有理他。尹生心生怨憤,賭氣向列子辭行回家。列子也沒有說什麼,就讓他回去了。至此,列子終於學會了「御風而行」。反觀尹生,只磨練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怨憤不滿起來,列子對他說:「在這種情況下,你身體的任何部分都無法融入天地之氣,四肢沒法載動,那你又怎麼能漂浮起來呢?不能漂浮就永遠無法『憑虛御風』啊!」
  • 莊子:「御風而行」為什麼不是得道?
    列子畫像「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說,在《莊子》一書中,講有一個修行有成就的人,名叫列子,據說列子這個人,通過修行可以達到「御風而行」的程度,甚至可以一直在天上飛行十幾天才落下來,於是很多人都非常豔羨,一致認為列子的修行,已經得道了。
  • 御風而行的列子
    □張向前(河南鄭州)    他是列子,名禦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人。鄭國圃田,今何許地也?鄭州市鄭東新區圃田鄉,一個曾經風荷同舞的地方……    我來的時候,你不在。因為春天來了,你御風走了。那種輕盈飄飛的樣子,著實讓人羨慕。    其實,我知道你不在的,但我還是來了。
  • 列子雕塑屹立鄭東 忍飢挨餓也能「御風行」
    她不曾想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家門附近,一尊名為《御風行》雕塑用來紀念他「不爭氣的夫君」;更不曾料,有了她夫君在飢餓中所著,才讓後世能一代代地講述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的故事。她並不知道,後世把她的丈夫叫做列子——老子、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她也不會想到兩千多年後小李修的照明燈,正是用來照亮一尊專門紀念列子的雕塑——《御風行》。這尊8米高的雕塑,由三個雙臂張開、衣袂飄飄的列子形象構成,它們依次疊加,表現列子由緩至疾,逐漸起飛的姿態。
  • 列子:道教四大真人之一,竟然能御風而行,他是怎麼修煉而成的?
    列子:道教四大真人之一,竟然能御風而行,他是怎麼修煉而成的?老子之後,第一個把道家思想發揚光大的人,不是莊子,而是列子。列子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參透生命實相,據說,列子時常御風而行!究竟列子是用了怎樣的修行方法,才可以做到御風而行的呢?
  • 列子御風都不算什麼,道家是如何用擴大心量來超越列子?
    莊子先借用動物和植物的小大之辯,來說明小不如大,又用人的小大之辯,來反覆強調小不如大。逍遙遊寫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莊子又寫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莊子又說到能夠御風而行的列子,列子對於爭取利益這種事情,是不會去計較的。達到了列子的修為境界,雖然走路都不需要了,但他還是有所依靠的。
  • 列子御風都不算什麼,道家是如何用擴大心量來超越列子?
    莊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國君自以為很大,這是連宋榮子都要嘲笑的。何況還有比宋榮子更高的人,世上的讚美和誹謗都對他沒有影響,他也看清了內外和榮辱都不過如此,他對人世間的一切都不會計較。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這是莊子又對宋榮子和更高深的人,作的第二組對比。莊子又寫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也不是做出點成績就滿足,比如說「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如果以為自己很可以了,那你就跟蜩與學鳩的境界差不多。自滿的人生,自認為自己很成功的人生,都說明你的境界沒有提升到那個可以「逍遙遊」的境界。做到宋榮子的那個境界,都不還不算最高境界。
  • 憑虛御風-列子
    能御風而行的列子,是道家的另一位高人。但是,我們從小就聽過「杞人憂天」等故事,就來源於《列子》一書。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遊》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列子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據說列子名叫列禦寇,是鄭國人。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像什麼「無名人」、「天根」之類,所以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
  • 列子御風而行的故事背後,告訴我們四個字的秘密
    列子是與老子、莊子同時代的道家學術代表人物。《列子》一書記載了他的修道思想和方法,其中有一則列子御風而行的傳說,值得今人思索和借鑑。列子拜壺丘子為師,與盲人伯昏成為至交好友,盡力向他們學習修道方法。他學會了憑空御風飛行,很高興地乘風歸鄉,造成了一時的轟動。
  • 深度|列子御風,大道無形。從列子思想剖析道家為何熱衷「飛行」
    列子是先秦諸子中道家的關鍵人物,出生時間介於老莊之間,承上啟下,對道家思想的發展和推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列子最被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書中幾十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和"御風而行"的傳說。而"御風而行"由於賦予了列子更多的傳奇性,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儼然成了列子最顯著的標籤。
  • 《莊子》生命語境中的「列子」說
    ;《應帝王》中的列子在壺子點播下而近於道,與莊子思想是相向而行的。所以,這裡所說的「列子」指莊子和莊子學派所借用的那樣一位有個性的求道者的行為和觀念,不敢說是「歷史學」意義上的列子其人其學。  列子在《莊子》文本中首先出現在《逍遙遊》中: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 宋榮子泯同是非,列子御風而飛,他們能達到逍遙之境嗎?
    在本節莊子將會講到人的問題,人如何才能達到逍遙之境?,這些人,有的位高權重,有的聲名遠揚,他們又如何呢?莊子又提了一個人,這個人似乎已經是得道成仙了,可以御風而行。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莊子說,列禦寇馭風而行,輕快美妙,他能夠在天上連續飛十五天才下來,像列子那樣能夠得到御風之福的人,世上也是不多見的,但這雖然免了步行之苦,但列子還是有所依賴的。
  • 在古籍中,列子拜老商氏為師,能夠御風而行
    列子,即列禦寇,鄭國人。在古籍裡又被寫作列圈寇、列圈寇,他的事跡較多地記載在《莊子》和《列子》兩書中。列子的神奇在於他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從而把兩人的本領都學到了手,而後能乘風而行,免除了一般人的雙腳行走之苦。他的駕風而行,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以致「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 列子御風昔何在 今訪古蹟憶先賢
    列子是戰國初期傑出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據說他能乘風而行,輕虛飄渺,微妙無比,一飄就是十有五天,飄遊夠了才回家,那個自在勁兒,令人羨慕不已。莊子在《逍遙遊》中寫到「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