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在17世紀上半葉的崛起並非橫空出世、毫無徵兆,其基礎在於低地自中世紀以來的繁榮與發達。
荷蘭的全稱是尼德蘭聯合省(因為荷蘭省在其中實力最強,故稱荷蘭),由尼德蘭北方七省組成。尼德蘭即低地之意,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地勢低洼的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北部一些地方,在中世紀時,它們是一系列相互獨立的政治實體。
15世紀初,低地成為勃艮第大公的領地,1477年,由於王朝聯姻又落入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516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死後,他的外孫查理一世即位。此前,查理已經於1506年從他父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瑪麗之子)方面繼承了尼德蘭,這時又以西班牙國王的身份領有這片土地。從此,尼德蘭就成為西班牙的屬地。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歐洲,這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現象,即某一國家或領地由於婚姻和繼承的原因變更統治家族,而被統治者往往也能夠與其新的統治者和平相處、相安無事。
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奧地利,統治時期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1世紀初,由於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為名。從1438年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基本上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哈布斯堡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西米亞、匈牙利、葡萄牙等國的統治家族。
若干世紀以來,低地都是歐洲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富饒程度僅次於南歐的義大利。早在13~15世紀,尼德蘭的手工業和商業就已發展起來,特別是呢絨業非常著名。
而面向大海的地理位置也使尼德蘭很早就成為一個海洋民族。斯海爾德河、馬斯河、萊茵河在這裡入海,為尼德蘭提供了眾多優良的港口。它還是兩條古老的商船航線的交匯處:一條為北南走向,從卑爾根到直布羅陀;另一條為東西走向,從芬蘭灣到英國。北海及鄰近各海盛產魚類,是歐洲重要的漁場。國土的狹小和貧瘠迫使低地居民自古以來就向海上發展,在那裡尋找生活來源,他們在北海海面學會了捕魚、近海航行、遠程運輸和海戰。
漁業是尼德蘭經濟的基礎。由於海流的變化,每到夏季,就有大批的鯡魚洄遊到尼德蘭北部的沿海區域。14世紀時,尼德蘭的人口不到100萬,約有20萬人從事捕魚業,小小的鯡魚為五分之一的人提供了生計。
在被譽為「荷蘭金礦」的醃鯡魚上,尼德蘭人取得了非凡的效益,這一效益源於1400年左右發明的一種大帆船。此船的兩大優勢表現在:船的設計可以使船使用巨大的拖網捕撈鯡魚;寬大的甲板使魚可以在船上得到加工處理。這種「航船工廠」的產生使船能夠遠離尼德蘭海岸線,在外逗留6~8周。至15世紀中葉,尼德蘭的荷蘭、澤蘭和弗蘭德爾三省的鯡魚船隊幾乎壟斷了北海的鯡魚業。在天主教歐洲,魚是齋月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在波羅的海市場採購穀物、木材、鐵和造船物資的重要交換手段。
漁業還成為帶動航運業(主要是大宗物品運輸)和其他輔助工業的龍頭。尼德蘭人設計了一種造價更加低廉的船隻。此前,典型的歐洲商船都建造有可以架設火炮的平臺,這樣做能有效地防止海盜襲擊。尼德蘭人第一個冒險建造出了一種僅能運送貨物而不能裝置火炮的商船。這樣做當然是有代價的,因為每一次航行都變成了一場賭博,但它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即造船的成本低,例如同時期的英國,造船成本比尼德蘭高50%。船的成本低,貨物的運費也隨之下降。對於商業中的風險問題,尼德蘭人通過股份制來應對,即將每一條船分成若干個股份,投資者往往不是單獨購買一條船而是在很多船裡都有股份,即便某一條船失事,也不影響總體的盈利。
為了能獲得儘可能多的利潤,勇於創新的尼德蘭人又在船上加了一種特殊的設計——船肚子很大而甲板很小。這樣做是因為,在斯堪地那維亞,船所繳納的稅取決於甲板的寬度,甲板越窄,付的錢越少。所以,尼德蘭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潤自然也就越多。
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便宜的運費導致了尼德蘭對世界貿易的控制,對貿易的控制又可以獲得低廉的造船木材,便宜的木材又使造船費用大為降低,船隻的低價位在貨運競爭中便佔有優勢。這一連串的優勢合起來,就是尼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的奧秘。
進入16世紀以後,尼德蘭的經濟發展更為迅速。在尼德蘭17省當中,約有300多個城市。北部7省(即後來的荷蘭)以荷蘭和西蘭兩省的工商業最為發達。除了航海業、造船業和漁業,這裡的毛、麻紡織業也頗負盛名。其中阿姆斯特丹是北方諸省的經濟中心,與英國、波羅的海沿岸各國以及俄羅斯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呢絨業非常發達。南方10省中經濟最發達的是弗蘭德爾和布拉奔,在紡織、冶金、製糖、印刷等工業中普遍出現手工工場。南方的中心城市安特衛普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和信貸中心之一,歐洲各國在這裡設立的商行和代辦處約千餘家,每日往來的外國商人有5000~6000人,城內國際性交易所大門前懸掛「供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商人使用」的標牌。
對於他們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尼德蘭人是這樣形容的:他們在各國採蜜,北歐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沿岸是他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他們的羊圈,普魯士和波蘭是他們的穀倉。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近代歐洲,只有財富不僅不足以使荷蘭完成大國崛起,甚至連自身的獨立與安全都無法保障,更加富饒的義大利各城邦的命運(它們在16世紀之後紛紛喪失獨立地位,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就是證明。好在,荷蘭並沒有止步於一個經濟上的巨人。事實上,除了在經濟領域的諸多創新外,16世紀晚期荷蘭的軍事改革也一度在歐洲獨領風騷。這是他們得以打敗西班牙,贏得國家獨立,並在近代早期的歐洲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