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張明弘致電筆者稱,在朔州市平魯區七墩村的關帝廟內有明代壁畫,年代久遠,風吹日曬,因其較為珍貴,他日思念想,恐為不存。想請代為拍照,知其現狀如何。
張明弘,研究長城藝術文化徒步長城已達6年之久,對長城沿線古代壁畫研究頗有造詣,僅對敦煌的壁畫他就研究達半年。他說,從遼寧丹東開始到嘉峪關,數萬裡長城沿線,凡有壁畫的,他基本都一一過目,能像平魯區七墩村關帝廟這樣精美有價值的屈指可數,相當珍貴。他還嚴謹而慎重地說,他雖無權給文物進行斷代,但是憑他多年的研究經驗,七墩村關帝廟的壁畫應屬明代。他對此壁畫的專題論文近期也將面世。一旦經過專家確定為明代壁畫的話,極為可能成為省保單位甚至國保單位。
10月12日,筆者一行四人前往實地進行探看。
七墩村,是平魯區最北緊靠長城邊上的一個小村莊。曠闊的河谷隘口成為出入山西、內蒙的交通要道,晉蒙以長城為界,曾為內地與關外少數民族交戰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和平時期商品貿易交易的重要集散地。七墩村現常住50多戶,100多口人,據資料介紹,2016年12月,七墩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關帝廟在村東口一高臺上,其始建年代不詳,碑記清鹹豐六年(1860)曾重修,正殿、鐘鼓樓均為清代遺構。殿內壁畫內容主要是三國故事和一些上古神話,具體作畫年代,沒有介紹和說明。該建築近期成功晉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目前平魯唯一的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木構建築。
村東口的高臺上就是關帝廟。高臺入口設簡易門架,上有「平魯區七燉村關帝廟修繕工程」,左有「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右有「合理利用 加強管理」字樣。左邊有三塊展板,分別是「工程概況」、「文明施工牌」和「安全生產牌」,從這些介紹中得知,此次工程是重點修復,即修補殘損構件,消除病害和隱患,達到該古建築群處於完整和健康的狀態。上了高臺,整個小廟就看得清楚了,全廟一進院落,坐東朝西,西面是殘存的樂樓戲臺,戲臺上僅存的幾根木柱,昭示著當年的風骨。南北則是小巧的鐘、鼓樓和廂房(石碹窯洞),鐘樓修繕即將竣工,鼓樓還未蓋頂鐘鼓樓平面呈四方形,四角攢尖頂。正殿、耳房屋宇基本修繕完畢,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出廊,硬山頂,筒瓦覆頂。殿內中央是一帳篷,估計是看護工地物料的。南面山牆用多塊條狀木板覆護,山尖處的傳統水墨繪畫偶有露出,牆面木板縫隙處可以看到是地暖專用膜和一層厚膜,包得嚴嚴實實。正殿後牆是新砌築的,北山牆上的保護木板已經撤除,不過該面壁畫已經損毀嚴重,僅有幾幅畫的隱約尚存,生動的線條、精細的筆觸,仍可看出當時畫面的精美。經過許可,施工的工人為筆者掀開一角:《曹宮宴飲》《活捉王忠》《土山義說》這些三國人物故事壁畫就呈現出來了……畫工堪稱一流、顏色亮麗,按張明弘老師之前的評價說,作此畫的畫工絕非鄉間匠人,而是有傳承的、極有可能是「來自京城的一流專業畫工」。據張明弘老師說,山牆上的主題壁畫,是關公的歷史故事,壁畫採用連環畫的表現形式,描繪的內容是三國時期的忠義大將關羽生平故事。畫面用筆大膽自由,構圖飽滿,人物形象生動,是明朝中晚期寺觀壁畫的的代表,同時也是長城文化藝術的代表。筆者非專業研究人士,無法用專業術語給大家一 一介紹,期待張明弘老師的專業論文問世後,再讓大家好好欣賞。但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面,以及通俗易懂的畫面內容和意義,何嘗不是千百年來我們的祖輩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延續和傳承鄉村文明與教化。
來到院內,正殿屋頂上十來個工人正在進行勾縫清理工作。正殿簷下兩通石碑,除基座外,碑身被木板包住,保護的嚴嚴實實,碑身內容不得一見。門廊兩側柱頭上,瑞獸、花卉等精美磚雕保留較為完整。一般來說,能在邊關長城找到這些雕刻精細的作品,也不多見。這些精美之作與不遠的雄放豪邁的長城,組成了一處獨特的風景。院內各處亦是拆下的舊木構件、磚、瓦堆。院內還有兩通功德碑,臥放在地,碑體局部顯示出「大同」「并州」字樣,下列商賈名號、姓名及捐銀數量等,足顯曾屬於此地當年繁華與輝煌。拍照記之。
不覺間,已近正午,不能再細細觀看,遂離村而去。不過此行足以安慰張明弘老師那顆懸著的心了,同時也希望七墩村關帝廟早日成為省保、國保單位。
14日晚,當筆者把這一消息和圖片轉發給張明弘老師時,他高興地不住地點讚。
文 / 圖季保全 張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