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放牧的日子

2020-11-07 用三隻眼看世界



  

  1968年6月30日,我們響應國家號召踏上了北去的專列,開啟了赴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的上山下鄉之旅。這是天津開出的第一趟知青專列,也是全國開出的首趟知青專列。這趟專列裡乘載著的是來自天津市河東區與河西區25所學校的1291名中學生。

  我們7月1日下午到達的扎蘭屯。7月2日從扎蘭屯乘卡車到達斡爾公社,在公社吃過午飯後坐上六村建國生產隊派來的兩掛大馬車,沿著音河阿榮旗一側向北顛簸了45裡,於傍晚時分又過了一條小河,在一個十幾米長的土坯房子前停下。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地——呼倫貝爾盟布特哈旗達斡爾公社白音大隊建國小隊。

  我當時的工分一般都是11分,比半勞力10分高,比整勞力12分低。

  

一 可敬的達斡爾族隊長


  生產隊有30多匹不上套的馬,這在多民族聚集的達斡爾鄉孔家溝不是怪事。這些馬每天白天需要放牧,因為騎馬對這裡的村民是太容易的事情,又是在白天放牧,索性隊裡按半勞力工分對待。

  1969年夏天,隊裡竟然找不到願意放牧的半勞力,於是晚上開會讓社員們討論。這天晚上,看著尷尬的會場,我不由從心中湧出一股為民解難的激情,隨即喊了聲:「我去!」會場一片寂靜,有些社員氣不公地說:「哪能讓知青去!他們根本就不會騎馬!」一陣騷動之後還是達斡爾族隊長多恩祥一錘定音:「兆燕,好樣的!」隨即轉向全體社員說:「我給他找一匹好馬,不帶鞍子也能騎的。」社員們異口同聲地喊著:「就騎那匹小白馬吧!」隊長興奮地說:「對,就騎那匹小白馬,明天我先給騎出來再讓兆燕騎。」會就這樣散了。

  第二天一大早,生產隊裡聚集了一大群人看著多恩祥隊長調訓那匹小白馬,本來就很老實的小白馬,經隊長翻來覆去的騎上騎下的一番折騰變得更順從了。隊長順手把韁繩給了我,說:「騎吧,保證不會摔到你的。」我接過韁繩順勢騎上,鏟屁股的事情我早已經歷過,那個地方早起了厚厚的膙子,於是興高採烈地在隊部的院子裡連走了幾圈,隊長在大家歡呼聲中幫助我將30多匹馬從馬圈裡趕了出來。就這樣,我開始了放牧的生活。

  

  

  每天一大早,恩祥隊長和一位漢族飼養員都會幫助我把這30多匹馬趕出馬圈,然後是恩祥隊長的千囑咐萬叮嚀,並親自為我送過音河去,一直目送著我走向草甸子深處。

  太陽落山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所有的馬都吃飽了,變得也很順從,驅趕著它們走向村邊的音河。恩祥隊長早早地站在河對岸等候著我的出現。走到河邊時,隊長在河對岸指揮著我,呼喊著,直到所有的馬匹安全過河。

  恩祥隊長是一名30多歲的共產黨員,對我們知青很有感情,在生產、生活中也有一股大公無私的英雄主義氣概,對我幫助很大,對我在農村的成長鍛鍊感染也最深。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次一匹小馬駒被湍急的音河水衝向下遊,恩祥隊長不顧一切地衝下河去遊向下遊,硬是將這匹小馬駒拖上了岸邊,他那張開雙臂在河中撲向馬駒的形象,至今仍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腦海中。

  

二 馬過去了人沒過去


  沒有放過牧的時候感覺放牧很浪漫,今天真的輪到我放牧的時候才感到有那麼多的苦澀。

  我們村東邊是一條水流湍急的音河,過河就是阿榮旗界內,這是一片東西寬1公裡南北長百餘裡的草甸子,草甸子與彎彎曲曲南下的音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廣闊的溼地,河邊的柳樹與溼地的荊棘交織在一起讓人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恐懼感;甸子的東邊是一道山梁,覆蓋著茂密的荊棘和森林,再向東翻過道道山梁據說就是阿榮旗的紅花梁子鎮距我們這百裡之遙。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放牧一旦有個閃失我上哪找人呼救啊?

  

  

  我的小白馬很通人氣,我的雙腳在它的肚子上少磕幾下它就會飛快地走起馬步,絕非像一般的馬那樣雙腿邁步,是一匹很聰明的走馬。30多匹馬在草甸子上盡情地吃草時,我也放鬆韁繩讓我的愛騎能低頭吃草,沒想到這匹小白馬吃草也與別的馬不一樣,它大口大口攬著咀邊的青草,好像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餵飽自己的肚子,似乎知道它吃草的機會比別的馬要少許多。

  我不停地張望著,30多匹馬很快散成了方圓一平方公裡的散面,其中一匹紅色兒馬竟自己跑進了山崗上茂密的樹林,我立即策馬向前,眼看就要追到的時候,突然我的眼前一黑從馬上摔了下來,我坐在地上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顆橫長的樹杈將我攔臉截下,馬是過去了可人沒過去。小白馬好像知道主人失身也站了下來,回過頭看著我還不停地打著馬鼾。我沮喪地爬起來,牽起小白馬繼續努力前行,直到截回那匹紅兒馬。

  這時我才感到看似很瀟灑的放牧並不輕鬆。放牧的我神經高度緊張,生怕哪匹馬有個閃失,也怕自己有個閃失無法自救。

  

三 好心的蒙古族牧民


  我在放牧生活中最難忘的是每天幫我放牧的兩個蒙古族牧民。

  一天,我正在聚精會神地關注著我的馬群,突然,在我放牧的正北方向隱約發現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龐大馬群,我定睛望去,在這群馬的不遠處還有兩個簡易的蒙古包,我猜想一定是遊牧的蒙古族牧民來到了這裡,於是總是好奇地向那個方向張望,在百裡不見人煙的草原看到另一群放牧的,這給我的放牧生活增添了幾分生氣,也有一種一旦發生意外即刻會找到救星的安慰感。

  不一會兒,兩個年輕的牧馬人策馬來到的我的面前,他們勒住韁繩熱情地向我打招呼,問我是哪裡的,我指著茂密的音河深處,告訴他們我就在河那邊的村子裡。

  他們說:「你這樣不累嗎?」

  我說:「不累。」

  他們說:「走吧,上我們那去吧,你這樣太累了。」

  我知道他們是好心,於是趕著我的馬群來到了他們的帳篷處。他們熱情地將我請進了他們的帳篷,並告訴我說:「那馬你不用老管它,讓它們混在一起吧,你不用管了。」

  我第一次走進他們的帳篷,讓我感到十分驚訝,帳篷裡充滿了奶香味,而且還響著半導體收音機,在半導體收音機還不普及的年代,這是一種很奢侈的享受,更讓我感到奢侈的是他們竟用牛奶煮小米粥,小米的米香與牛奶的奶香混在一起產生了一種更加迷人的香味。

  

  

  我不放心我的馬群,總是側身向馬群張望著,只見其中一位牧民策馬將這兩群馬圈在了一起之後,讓所有的馬都頭朝南向,待所有馬都安靜下來低頭吃草之後他回到了帳篷裡,與另一個牧民熱情招待著我。我們聊得很開心,不知過了多久,一碗奶粥喝下之後,他們安慰我躺下休息,不要擔心馬的事。我疲倦地躺了下來,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待我醒來時,耳邊聽到的是他們之間的蒙語對話,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我猜想都是善意的或者是與我無關的話題。

  太陽偏西的時候,我向帳篷外望去,馬群早已無了蹤影,看著他們若無其事地談笑,我膽怯地問了聲:「我的馬呢?」他們自信地說:「你不用管了,一會兒就給你趕來。」過了會兒,他們有說有笑地騎著馬向南走去,不見了蹤影,大約40多分鐘後,只見草原深處一片塵土飛揚,漸漸地看到的是一片壯觀的馬群,很快就來到了我的眼前,兩個蒙族牧民翻身下馬站在了我的眼前,讓我再等一會兒就可以將馬趕走。令我感到神奇的是,這些馬來到帳篷面前不一會兒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群,一群是我的馬群,另一群是他們的馬群。就這樣我趕著我的馬群向著音河深處走去,走向我居住的村莊,走向我的青年點。

  兩位好心的蒙族牧民,就這樣為我的放牧生活增添了許多輕鬆與快樂,直到半個月之後生產隊有了新的放牧員,我也結束了我的放牧生活。

  

  

作者:李兆燕,天津老知青。1966年初中畢業後,1968年上山下鄉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布特哈旗達斡爾公社白音大隊建國小隊插隊。1970年,選調到旗商業系統工作。1978年,調至河北省物價局工作,直至2010年退休。退休後受聘任省優秀內資出版物《河北經濟協作》主編至今。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來源:一壁殘陽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油潑辣子一道菜
    一是我們屬產糧區,不允許種蔬菜;二是油和肉憑票供應,少之又少;三是我們知青吃大灶,一周或更長時間才派人進城採購蔬菜,天晴好說,若遭遇雨雪天或連陰雨,除了吃鹹菜絲、酸黃菜,再無綠葉菜咧。所以,知青大都備有從家中攜帶的用罐頭瓶裝的辣子醬,經久耐吃。大致分兩種,其一原料是或青或紅辣子,「線辣子」最好,愈火辣愈過癮。
  • 知青往事:在陝北插隊落戶的日子,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後又換乘汽車和毛驢車,來到了陝北的李家溝大隊,這六女知青和十六名男知青是來這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六名女知青住一孔土窯,十六名男知青住兩孔土窯,他們二十二名知青雖然是在兩個生產隊幹活,但他們都在一起吃飯,一隊的王大梁老伯和二隊的李山林兩位社員輪流為知青點的知青們做飯。
  • 「知青往事」木耳聽聲
    在葬禮上,主持人宣布了一個京韻大鼓的名字,北京知青尹正,大校軍銜,讓大山耳朵不相信自己了。那個斯斯文文的戴眼鏡青年,那個說話聲音不大但幹活是一員猛將的北京人就這樣沒有了。大山的耳朵聽清了,在葬禮結束後,北京知青尹正的軍服,八一軍徽和授勳的獎章,埋在龍泉公墓裡,那一晚,大山耳朵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一直傾聽下去。
  • 「知青歲月」沙漠中的馬蘭花
    尤其蕾莉雅那個人人皆知的母親,一個身材高大的蒙古大嫂,不會漢語,也不識蒙文,更不知幣值多少,每次來連隊小賣部購買物品,兜子錢往櫃檯一掏,任售貨員自己清點,核算,她能把連隊不大的小賣部裡的罐頭,磚茶,糖果之類的商品掃光,讓生活艱辛不堪的兵團知青詫異,眼熱。牧民怎麼那麼富有?這不奇怪。
  • 「知青往事」飢餓讓我接觸到黑暗中的罪與罰
    曲終人散日子過得飛快,1972年我己插隊四年。這其間,隊裡原北京知青的六人己分配工作離開這荒涼的小山村,村裡只剩我和另一北京知青。隊裡為知青蓋的八間新房只有我們倆享受了,於是我們住在一間較大屋內。這八間房在村子路口上、相當偏僻。
  • 「知青歲月」飛不回來的乳燕
    最主要的是,當其他的知青在熱火朝天地談戀愛的時候,她們倆則按兵不動。也有一些男知青向她們射來丘比特之箭,但是她倆就是不為動容。有人說,這是一對尼姑。其實,他們各自在為自己的出路想盡辦法。雲南農場絕對是不可能再待下的地方。眼看著身邊的知青一個個回去了,誰都會動心的。調動?
  • 知青往事:來自草原的天津知青(1)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地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博主按:這篇博文作者提到了知識青年的好榜樣張勇1969年乘專列離開天津在火車上的一段插曲,值得一讀。  李琦:知青達拉嘎(一)從新加坡小住三個月後,因籤證到期,我乘新航直飛成都後又馬不停蹄的轉往大巴山麓山清水秀的川東小城達州。
  • 【旅發ing】茅草房、土坯牆、木柵欄...外三道溝村「知青民宿」帶...
    【旅發ing】茅草房、土坯牆、木柵欄......外三道溝村「知青民宿」帶你入住時光驛站 2020-06-24 2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跟著他, 一直往前, 穿過太公堂, 又經觀音堂, 爬上百步嶺, 越走越深, 越走越高, 倆人一路沒啥搭理, 我腦子裡空白一片, 頭緒很亂, 一直到深山老林的徐大伯家, 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搭夥搭宿的日子。臨近春節前的山區應該是充滿歡快的。雪雨封山, 不用出工;食宿有人管, 自有支配時間多。初來乍到, 一切都新鮮。聽山泉淙淙, 清澈見底;看翠竹搖拽, 婆娑舞姿。
  • 「知青歲月」一個農場子弟對知青的回憶
    我們這個班有十多位員工,男女知青佔大多數。當時我是最小的一位。但不至於弱不禁風的那類。比起個別女知青來,幹農活我還是可以佔有一定優勢的那個。有一天開荒砍岜,隊長先是察看地形,發現我們所要砍岜的山梁左側的灌木叢與大芒不甚茂密,因此班長決定將這塊交給女同胞與新來的我去完成,男知青們當然啃的是硬骨頭大而濃密的灌木與荊棘。
  • 知青往事:去趕街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這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在雲南邊陲當知青的經歷。幾十年過去了,那遙遠的經歷,如今仍然歷歷在目,仿佛就是昨天、剛才!那是一次漫長的旅行,連續走了將近三十個小時,當然在當年是不會把它稱作「旅行」的。我個人從沒靠雙腳走過這麼遠的路。許多年後乘坐汽車重「走」了一遍,用裡程表計算出來路程。
  • 「晚安」想和往事乾杯,往事卻說他是開車來的
    想和往事乾杯,往事卻說他是開車來的。I want to drink to the past, but the past says he came by car.明明只是回到了最初沒有你的時候,但是有個地方就是空了。
  • 知青往事:在那遙遠的小山村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在打聽著一個叫「臨滄」 的地方。 在雲南,那裡是目前飛機可以達到的最遠的一個城市。我要從那裡再搭車去勐庫那賽。人生有些日子是要被永遠記住的,因為它的特殊。一九六九年三月四日,就是這樣的日子。那一天,我離開了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 乘火車出發, 換汽車, 換馬車, 四月一日,經臨滄, 勐庫,到那賽 -- 這個我至今夢牽魂繞的地方,開始了我的人生大學。或稱之為「插隊落戶」。
  • 「知青往事」兵團掠影:言必信,行必果
    並以此引以為座右銘,牢記心頭,是為與知青戰友們相處之宗旨。誠信處世,真情交友,屈己待人。這些我都做到了,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敬重。我還記得青島戰友章寬中當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說了不做,等於不說。做得不好,等於不做。我終生受益於此!但凡連隊的戰友有事情請慶江出手幫忙,我都覺得是一種信任和榮幸,毫不猶豫慨諾,認真做來,都能完成所託。以此在八連立身。
  • 知青往事:烏拉蓋河的記憶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那時候不像現在把草原劃成若干個庫倫分配給牧民定居放牧,那時是逐水草而居。登上龜山山頂,往北看,是時寬時窄的色也吉勒河,往南望去是彎彎曲曲的烏拉蓋河,兩條河的河邊星星點點的蒙古包在藍天白雲、青草碧水的襯託下特別醒目,河岸邊的牛、馬、羊群散落在草灘上,顯著平和與寧靜。
  • 知青往事:遠行的兄弟姐妹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遠行的兄弟姐妹就要出發了,心情反而平靜了許多,沒有了浮躁,只是看著幾天來似乎老了許多的父母,心裡覺得不是滋味,我決定不讓他們去車站送我。
  • 知青往事:秋收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一到九月份莊稼就快要成熟了,苞米秀了穗,穀子壓彎了腰,大豆搖著鈴,高粱漲紅了臉,土豆蔫了秧。那時節漫山遍野飄滿莊稼迷人的甜香。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學生」、「青年」,那是老鄉最初對我們的稱呼,後來,就統一被稱做「知識青年」,再後來,簡稱為「知青」。無論是「青年」、「學生」,還是「知識青年」、「知青」,是否被收入辭典,我不清楚,但是,作為一個詞彙,已被世人熟知,在電腦中,無論用什麼方法輸入,已經是一個固定的、再笨的電腦都有儲存的詞彙了。從哈達陽車站下車的青年,有到哈達陽的,有到哈力圖的,我們十幾個人,到哈布奇。
  • 「知青歲月」遙望北山
    也正是這廣袤無垠的沃野賦予了我們黑龍江知青獨到的特質,豪放、大氣、豁達!「北山」,給村裡的父老鄉親、和我們知青帶來過無數的歡樂和喜悅。每年年底,分了紅,老鄉們歡天喜地往北山去,趕著馬車和坐拖拉機去黑河置辦年貨。知青們,提著裝著豆油,瓜子的旅行袋興高採烈,往北山坐長途去黑河轉車或直接截長途去北安返滬探家。
  • 餘亞文:我讀吳融《巫山往事煙雲中》等系列知青文章
    我讀 巫山往事煙雲中作者: 餘亞文有幸在《故人舊事百姓記憶》平臺上,讀到吳融老師寫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作者記述的都是她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巫山當知青的一些不起眼的平凡人的平凡事,讀著讀著眼睛為之一亮,我讀過知青題材的作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