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春鳴
您要是北京人,向您請教兩個字?「耍貨」是什麼意思?北京老話:耍,就是玩耍,貨,就是用品。用今天語言解釋,就是玩具。您若是老北京,您要知道當年東安市場有個「耍貨白」吧?我估摸,能知道這個大號的人現如今不會很多。但是有一個人對「耍貨白」沒齒不忘,這個人就是「臉譜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
雙起翔1931年生於北京,如今已經是耄耋之年。在北京民間藝人中以製作臉譜、兔兒爺等泥彩塑藝術品著稱於世。他是北京臉譜傳統技藝傳承人,老北京泥玩具傳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他與「耍貨白」有什麼關係呢?這得從雙起翔兒時說起。早先,雙起翔一家住崇文門外下頭條,那時,隔三差五就有廟會,廟會擺小攤的能從廣渠門沿著護城河沿兒一直到羊市口。小攤上有許多孩子們喜愛的「耍貨」,比如泥人、泥老虎什麼的,比比皆是。雙起翔三四歲時開始接觸泥彩塑小玩意兒,很小年紀就喜歡把玩臉譜、泥人等民間藝術品。他在大小廟會展賣的民間玩具和街頭彩塑藝人的現場製作處徜徉,流連忘返。13歲時,雙起翔得到舅父李榮山賞識,收於門下為徒,學習泥彩塑技藝。
李榮山時為名冠京師的「泥人聖手」,自古道「名師出高徒」。李榮山的師傅是誰?就是東安市場「德順祥」泥貨店老掌柜人稱」耍貨白」的白鳳鳴。也就是說,白鳳鳴是雙起翔的師爺。在舅父和「老掌柜」白鳳鳴兩代彩塑大師的悉心教導和指點下,雙起翔手藝日漸起色。4年之後,17歲的雙起翔正式出師,成為京城彩塑行業後起之秀。初期作品有泥人、動物、花鳥、沙盤等,就是在東安市場「德順祥」耍貨鋪出售。一句話,雙起翔沒少得到「老掌柜」白鳳鳴的指點和照顧。然而,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東安商場的買賣不好做,白鳳鳴舉家遷到了外地。自此以後雙起翔就與師爺斷了聯繫。一晃半個多世紀,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這幾年,網絡普及,雙起翔的相關資訊在網上不脛而走。去年年底,白鳳鳴的兒子通過網絡與雙起翔的兒子雙彥取得了聯繫,雙起翔一家與白家老掌柜這才恢復了中斷六十多年的交往。
說起泥塑,老北京俗稱「耍貨」。始於先秦時期。傳統泥塑最初以老虎掛片、坐虎、人物製作為主。臉譜原始是以泥為胎,所以屬於泥彩塑的一種。
對於臉譜的由來與發展其說不一,紋面、面具、塑像、塗面以及木偶、皮影等等,均對臉譜產生過影響,尤以面具與臉譜關係密切。臉譜的發展隨著戲曲劇目的豐富,題材的擴展,角色的增加,淨行的分化而推陳出新,歷時數百年。明清以後,逐步形成較為成熟的臉譜定式。據相關資料介紹,戲曲淨、醜及少數生、旦演員為劇中人物需要,依據各自相對固定的譜式,在臉部勾畫出各種色彩的圖形,統稱為臉譜。
清光緒二十年左右,京城有一桂姓滿族文人,喜作詩能畫畫,酷愛京劇。閒來用膠泥做了一個臉型模子,晾乾後在上面勾畫著色,成為京劇泥制臉譜之始。其後將臉譜饋贈親友,為人樂道,譽為「花臉桂子」。「花臉」即為今日之臉譜。
民國以後,桂氏以製作銷售臉譜為生,投放市場的臉譜頗受歡迎。其中一些人學習模仿繪製,技藝漸精,胎料也由泥改為紙漿、石膏,北京泥塑臉譜逐漸推而廣之,成為北京手工藝一個行當,老東安市場的德順祥、福德號、宏興等店均生產、銷售泥塑臉譜。因臉譜特色鮮明,很快名揚天下。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京劇臉譜進入了百花爭豔的興盛時期。
雙起翔少年從師泥人「聖手」李榮山,亦得到師爺白鳳鳴及一代宗師花臉桂子指點,晚年採眾家之長,獨創一派,其臉譜技藝日臻成熟,素有 「活張飛」、「活判官」之譽。近些年,他憑藉少時記憶,將已經失傳多年的中秋節吉祥物「兔兒爺」重新恢復出來。在京城被稱為「兔兒爺」再生第一人。
雙起翔的泥彩塑作品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繼承了老北京民間玩具的傳統,保持著濃鬱的老北京風情。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符合現代人、北京人審美情趣的新風格,因而被相關部門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