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貨白」和臉譜大師雙起翔

2020-12-25 中國僑網

    □文/韓春鳴

  您要是北京人,向您請教兩個字?「耍貨」是什麼意思?北京老話:耍,就是玩耍,貨,就是用品。用今天語言解釋,就是玩具。您若是老北京,您要知道當年東安市場有個「耍貨白」吧?我估摸,能知道這個大號的人現如今不會很多。但是有一個人對「耍貨白」沒齒不忘,這個人就是「臉譜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

  雙起翔1931年生於北京,如今已經是耄耋之年。在北京民間藝人中以製作臉譜、兔兒爺等泥彩塑藝術品著稱於世。他是北京臉譜傳統技藝傳承人,老北京泥玩具傳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他與「耍貨白」有什麼關係呢?這得從雙起翔兒時說起。早先,雙起翔一家住崇文門外下頭條,那時,隔三差五就有廟會,廟會擺小攤的能從廣渠門沿著護城河沿兒一直到羊市口。小攤上有許多孩子們喜愛的「耍貨」,比如泥人、泥老虎什麼的,比比皆是。雙起翔三四歲時開始接觸泥彩塑小玩意兒,很小年紀就喜歡把玩臉譜、泥人等民間藝術品。他在大小廟會展賣的民間玩具和街頭彩塑藝人的現場製作處徜徉,流連忘返。13歲時,雙起翔得到舅父李榮山賞識,收於門下為徒,學習泥彩塑技藝。

  李榮山時為名冠京師的「泥人聖手」,自古道「名師出高徒」。李榮山的師傅是誰?就是東安市場「德順祥」泥貨店老掌柜人稱」耍貨白」的白鳳鳴。也就是說,白鳳鳴是雙起翔的師爺。在舅父和「老掌柜」白鳳鳴兩代彩塑大師的悉心教導和指點下,雙起翔手藝日漸起色。4年之後,17歲的雙起翔正式出師,成為京城彩塑行業後起之秀。初期作品有泥人、動物、花鳥、沙盤等,就是在東安市場「德順祥」耍貨鋪出售。一句話,雙起翔沒少得到「老掌柜」白鳳鳴的指點和照顧。然而,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東安商場的買賣不好做,白鳳鳴舉家遷到了外地。自此以後雙起翔就與師爺斷了聯繫。一晃半個多世紀,天各一方,杳無音信。這幾年,網絡普及,雙起翔的相關資訊在網上不脛而走。去年年底,白鳳鳴的兒子通過網絡與雙起翔的兒子雙彥取得了聯繫,雙起翔一家與白家老掌柜這才恢復了中斷六十多年的交往。

  說起泥塑,老北京俗稱「耍貨」。始於先秦時期。傳統泥塑最初以老虎掛片、坐虎、人物製作為主。臉譜原始是以泥為胎,所以屬於泥彩塑的一種。

  對於臉譜的由來與發展其說不一,紋面、面具、塑像、塗面以及木偶、皮影等等,均對臉譜產生過影響,尤以面具與臉譜關係密切。臉譜的發展隨著戲曲劇目的豐富,題材的擴展,角色的增加,淨行的分化而推陳出新,歷時數百年。明清以後,逐步形成較為成熟的臉譜定式。據相關資料介紹,戲曲淨、醜及少數生、旦演員為劇中人物需要,依據各自相對固定的譜式,在臉部勾畫出各種色彩的圖形,統稱為臉譜。

  清光緒二十年左右,京城有一桂姓滿族文人,喜作詩能畫畫,酷愛京劇。閒來用膠泥做了一個臉型模子,晾乾後在上面勾畫著色,成為京劇泥制臉譜之始。其後將臉譜饋贈親友,為人樂道,譽為「花臉桂子」。「花臉」即為今日之臉譜。

  民國以後,桂氏以製作銷售臉譜為生,投放市場的臉譜頗受歡迎。其中一些人學習模仿繪製,技藝漸精,胎料也由泥改為紙漿、石膏,北京泥塑臉譜逐漸推而廣之,成為北京手工藝一個行當,老東安市場的德順祥、福德號、宏興等店均生產、銷售泥塑臉譜。因臉譜特色鮮明,很快名揚天下。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京劇臉譜進入了百花爭豔的興盛時期。

  雙起翔少年從師泥人「聖手」李榮山,亦得到師爺白鳳鳴及一代宗師花臉桂子指點,晚年採眾家之長,獨創一派,其臉譜技藝日臻成熟,素有 「活張飛」、「活判官」之譽。近些年,他憑藉少時記憶,將已經失傳多年的中秋節吉祥物「兔兒爺」重新恢復出來。在京城被稱為「兔兒爺」再生第一人。

  雙起翔的泥彩塑作品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繼承了老北京民間玩具的傳統,保持著濃鬱的老北京風情。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符合現代人、北京人審美情趣的新風格,因而被相關部門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相關焦點

  • 京劇臉譜大師
    「中國日」活動在鑼鼓聲和舞龍隊表演中拉開帷幕。市議員託馬斯,目不轉睛地盯著一位中國老人勾畫京劇臉譜。「能不能畫在我臉上?」他好奇地問。老人微微一笑,欣然提筆,在他臉上畫起孫悟空臉譜。20分鐘後,換了模樣的託馬斯,得意揚揚地招搖過市。 &nbsp &nbsp畫京劇臉譜的老人,是人稱「臉譜楊」的北京工藝美術大師楊玉棟。
  • 北京記憶 | 老北京的耍貨拾憶
    此類面具是按京劇臉譜圖樣製作,小孩們最喜歡孫悟空的面具,過年時戴上它並手中拿一根木製金箍棒,在院子裡亂蹦亂跳,或幾個孩子戴著不同的面具,扮演著京戲裡的角色打來打去,大大增添節日氣氛。小女孩好靜不好動,她們的玩具也不少,主要是泥做的娃娃、小雞及其他動物,這種玩具都有小哨可以吹,哨聲雖單調,但也有趣。
  • 畫川劇臉譜的重慶民間文藝大師:從未想過要靠賣臉譜賺錢
    重慶民間文藝大師龔思全幾月前舉辦了一場奇特的畫展——2017龔思全川劇人物臉譜展。川劇臉譜有講究,除色調代表人物特性,比如紅色代表忠義、黑色代表剛直、白色代表奸詐等,還有個性化和使用動物圖案的諸多特點。同一個角色,在不同的故事裡臉譜會不同。例如《蟠桃會》中的孫悟空,標準猴臉扮相的額頭上畫了一個仙桃,而其他有孫悟空的川戲,則不會給孫悟空畫上這個仙桃;兩個不同的川劇演員演同一齣戲的同一個角色,臉譜也會有差別。
  • 老北京耍貨絨布唐首亮相 景泰藍皇家藝術廟會大年初二火熱開啟
    在本次廟會上,喜愛景泰藍,愛淘老北京傳統物件的市民不僅可以參觀和選購景泰藍、內畫鼻煙壺、核雕等北京非遺技藝和「特產」,還能現場體驗景泰藍製作工藝。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北京近代民間玩具「活化石」的絨布唐技藝將首次亮相廟會。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繼友:在社火馬勺臉譜上綻放生命精彩
    數十年來,他致力於社火馬勺臉譜研究和創作,曾多次參加國內外民間藝術展賽並屢獲大獎。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被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民協授予「陝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3年被寶雞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民間藝術家」稱號,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 臉譜上的黑與白,忠奸明眼辨
    在臉譜之中,雖然很多色彩代表著人物不同的性格,但最多的還是黑白紅三色,紅色就不多說了,其中代表的含義確實很容易分清楚,但黑白兩色構成的臉譜有很多,但其中有大奸之輩,也有大忠大勇之人,但裡面的界限很難判斷,例如像川劇裡《九裡山》裡面的項羽、《刺俠累》裡的聶政、《苟家灘》裡的王彥章、《
  • 視頻| 年味兒裡話彩塑京劇臉譜
    他用膠泥做成了一個臉型模子,曬乾後,仿照京劇舞臺上的臉譜給泥坯勾畫上色,由於他畫的以花臉為主,所以被人們稱為「花臉桂子」。自「花臉桂子」起,京城裡就開始流行起泥塑臉譜了。彩塑京劇臉譜的問世,當然在京劇興起之後。不過,在京劇臉譜面世之前,北京的泥塑彩繪耍貨也是十分興旺的。
  • 老北京耍貨絨布唐首亮相 景泰藍皇家藝術廟會大年初二火熱開啟
    在本次廟會上,喜愛景泰藍,愛淘老北京傳統物件的市民不僅可以參觀和選購景泰藍、內畫鼻煙壺、核雕等北京非遺技藝和「特產」,還能現場體驗景泰藍製作工藝。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北京近代民間玩具「活化石」的絨布唐技藝將首次亮相廟會。
  • 用彩塑京劇臉譜,弘揚國粹臉譜文化!
    彩塑京劇臉譜在著色上變化豐富,主要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褐、金、銀等色,每種顏色均有特定寓意。另外,人物眉眼鼻窩也大多都有固定意義,旨在突出人物形象,展現人物性格。彩塑京劇臉譜是完整的人物形象,搭配盔頭,髯口,從形、神、意等多方面表現京劇人物忠、奸、善、惡的性格和身份,力求再現京劇演員在舞臺上的風採神韻。
  • 寶雞「馬勺李」:馬勺臉譜由他創始,「玩」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塗臉」發展而來,堪稱我國最為古老的臉譜之一,可以說是遠古先民留下的記憶。在寶雞最常見的是馬勺社火臉譜,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有多少年歷史,你知道嗎?其實,馬勺社火臉譜這種獨特的藝術並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而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寶雞著名民俗文化藝術家李繼友於上世紀80年代創作並獲國家專利的一種全新藝術形式,他也因此被稱為「馬勺李」。
  • 河南5齡童善變臉譜 紅藍黃白綠黑無一遺漏(圖)
    中新網洛陽4月22日電(記者 門傑丹)河南新安縣實驗幼兒園5歲小朋友劉星原,小小年紀本領高,不僅能歌善舞,還會川劇變臉,紅、藍、黃、白、綠、黑6張臉譜交替變換,乾淨利落,深受老師小朋友喜愛。據悉,劉星原在當地頗有名氣。
  • 古稀老人繪《川劇臉譜》 800臉譜集半世紀功力
    古稀老人繪成《川劇臉譜》  800臉譜集半世紀功力   華龍網訊 (記者 朱陽夏)川劇舞臺打了51年交道的我市民間文藝藝術大師龔思全,經過半個世紀的收集、整理和繪畫,出版了《戲曲臉譜·川劇臉譜》,是我市首部被文化部納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的川劇臉譜書
  • 傅學斌:小臉譜,大戲曲
    傅老最難忘的還是梅蘭芳大師在北京工人俱樂部演出的那場《貴妃醉酒》,當時已進入劇團工作的他任務是在二樓專門給梅大師臉上打補光,要寸步不離地追光直到謝幕。「我一邊追光,一邊近距離欣賞大師的表演,只見他每伸手必是蘭花指,眼神放光,眉目傳情,就如女神下凡,迷倒全場觀眾。」  2  學螞蟻搬家  說起當年這些名角名戲,傅老如數家珍。
  • 啥叫「耍貨兒」?兔兒爺麵人兒等很多非遺項目都是兒童玩具出身
    作者:李俊玲 北京市第二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關於「絨布唐」,恐怕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但如果說起「耍貨兒唐」,有很多上歲數的人還記得。「耍貨兒」是老北京對民間傳統手工製作玩具的統稱,走街串巷賣「耍貨兒」且姓唐,自然就被人們稱作「耍貨兒唐」了,如此分析,「絨布唐」的真正稱謂應該是「耍貨兒唐」。我曾經與老北京鬃人兒的傳承人白大成聊天,從他那兒我既看到了老年間保留下來的老玩具,也了解了很多有關「耍貨兒」的故事。在歷史上的民俗畫中,以貨郎為題作畫的十分流行,畫面內容多為賣貨郎以各種小玩具逗孩童的情景。
  • 畫川劇臉譜的重慶民間文藝大師:從未想過要靠賣臉譜賺錢
    重慶民間文藝大師龔思全幾月前舉辦了一場奇特的畫展——2017龔思全川劇人物臉譜展。川劇臉譜有講究,除色調代表人物特性,比如紅色代表忠義、黑色代表剛直、白色代表奸詐等,還有個性化和使用動物圖案的諸多特點。同一個角色,在不同的故事裡臉譜會不同。例如《蟠桃會》中的孫悟空,標準猴臉扮相的額頭上畫了一個仙桃,而其他有孫悟空的川戲,則不會給孫悟空畫上這個仙桃;兩個不同的川劇演員演同一齣戲的同一個角色,臉譜也會有差別。
  • 北京首次為20位工藝美術大師「建檔」 記錄瀕危技藝
    截至2015年底,檔案館共採集20位工美大師的口述歷史檔案,形成了3000餘分鐘的高清視頻素材。   接受採訪的20位大師,年齡均在70歲以上,其中年齡90歲左右的有三位,分別是:雙起翔、崔潔、費保齡。北京市檔案館徵集處處長程建華說,啟動口述歷史採集是抱著「搶救性」的目的,由於條件所限,年齡較大、身體不太好的大師們成為優先採集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