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為一生心繫人民的領袖,一生都為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福祉而工作。同時他除了建國初期出訪蘇聯,沒有再離開過中國的土地。很多人都因此以為毛主席會比較保守、不懂外國的文化。其實不然,毛主席眼界比現在的很多人都開放,曾學英語、吃西餐。
早在民國時期,毛主席在接觸新學的過程中,就對英語有了初步的學習。之後由於持續參加各種鬥爭,英語學習被暫時擱下了。新中國建立後,雖然因為中國和蘇聯關係較好,被定為第一外語的是俄語,但是毛主席深諳英語學習對準確理解西方理論知識、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性,決定進行學習。他先後找到了多年接觸國際工作的秘書林克、對西方文化了解深的名門閨秀章含之擔任英語教師,重新從基礎開始學習。
毛主席當時雖然年逾花甲,記憶力比不上年輕人,而且時間很少,但學習熱情絲毫不差,擠出工作的空閒時間誦讀英語、記憶單詞,除了有會議等要事或身體有恙,從未間斷,筆記寫的密密麻麻。而且他不像現在的青年以考試為目的學習,而是立足實踐,積極閱讀西方原生文獻,到了後來已經可以通讀《矛盾論》等英語專業人才讀起來都覺得艱澀的哲學著作擁有了非常可觀的英語水平。
而毛主席對典型的西方文化產物——西餐也毫不排斥。毛主席生活簡樸,喜歡吃家常菜、大眾菜,尤其是家鄉湖南的湘菜,如臭乾子、紅燒肉等,而且平時也是素多肉少。但毛主席勇於嘗試新事物。新中國鞏固後,國際地位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領導人到中國到訪,為了讓外國友人吃的習慣,中南海僱傭了一批善於烹飪西餐的廚師。毛主席在招待外國友人的國宴上品嘗到西餐後,發現雖然不同於家鄉菜品,但也別具風味,很快欣然讓後勤的同志在日常飲食中也加上了西餐的菜品。
毛主席雖然吃西餐,但毫不奢侈。他從來不吃西方奢靡的「全套西餐」,只吃幾個菜,而且原料不從外國買,儘量由中南海自給自足,用中式材料西式做法,中西合璧節省成本。同時,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毛主席堅持和廣大人民同甘共苦,不但不吃西餐,連肉也不吃了。